一、鲁西北四区的巨大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9
颗粒名称: 一、鲁西北四区的巨大变化
分类号: K295.2
页数: 7
页码: 432-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鲁西北四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厚,光热条件好,历来是山东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产区,在山东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鲁西北四区

内容

鲁西北包括惠民、德州、聊城、菏泽4个地区,共辖40个县、市,一九八五年农业人口达1977.8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9.3%;耕地37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8%。鲁西北四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厚,光热条件好,历来是山东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产区,在山东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西北四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较快。但是,后来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中遭受摧残极为严重,又加上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六十年代初期,农业生产一落千丈。在三年调整时期,农业生产虽得到较大的恢复,但仍摆脱不了困境,“三靠队”(生产靠贷款、口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不断增加。据省人民银行一九七八年统计,生产队欠贷款千元以上者占77.5%。鲁西北四区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温饱。鲁西北四个地区都被划在全国10个贫困地区之内。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西北四区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由过去单一抓粮食转向粮棉一起抓,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由一九七八年的39.64亿元,增加到92.8亿元,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19%,大大高于全省同期年均递增11%的速度。自一九八〇年以来,由于农业连年大幅度增产,除少数黄河滩区外,鲁西北四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一些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农村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棉花、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棉花是鲁西北地区的一大经济优势。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鲁西北四区每年播种棉花825万亩,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76.5%;平均年产278.7万担,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79.3%;平均每年上交国家棉花212.3万担,占全省收购总量的85.2%。同期平均每年生产粮食83.1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4.3%;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粮食2.4亿斤。一九五八年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单一抓粮食,结果粮食没有抓上去,棉花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到一九七八年,由国家调入统销粮100多亿斤,棉花总产在200万担左右长期徘徊。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国家连续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向棉农奖售粮食、化肥等。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促进了棉花生产。一九八四年棉田种植面积为1859.8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倍多;棉花总产达2644.7万担,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4倍。一九八五年国家对棉花实行合同定购,棉田面积调减到1281万亩,总产完成1560.7万担。
  棉花连年大丰收,使鲁西北四区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据聊城地区匡算,全区棉花总产量由一九七八年的74.9万担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702万担,农民人均收入由23元增加到284.7元。棉花生产的大丰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鲁西北四区过去许多粮田因缺资金买肥料,产量很低,一九七八年平均亩产247斤。从一九八一年开始,许多地方播种小麦讲究“三个一”(即100斤氮素化肥、100斤磷肥、100斤饼肥作基肥),小麦单产、总产增长幅度都很大。小麦平均亩产由一九七八年的231.1斤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533.8斤;总产量由44.3亿斤增加到109.3亿斤;总产占全省小麦总产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27.6%,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6.5%。鲁西北四区粮食总产一九八五年达到181.2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6.5%。
  (二)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鲁西北四区的乡镇企业原来比较薄弱,一九七八年乡镇企业收入8.64亿元,人均占有45.8元,比全省人均占有74.3元少28.5元。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9.6多万个,从业人员达107.8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38.14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8.64亿元增长3.4倍,平均每年递增23.6%。鲁西北四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做法有四条:
  1.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这个地区坚持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一起上的方针,对于经济基础较好、集体积累较多、双层经营比较完善的地方和单位,重点是发展乡(镇)办、村办企业,以乡镇办企业为龙头,带动村办和千家万户;对于经济基础较差、集体积累少,双层经营不完善的单位,主要是充分发动和利用农村能工巧匠,放手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力和闲散资金充分利用起来,以小求快,以多取胜。惠民地区乡镇企业基础最差,由于坚持了“四个轮子一起转,联户、个体是重点”,实行小规模、多门路,效果显著。一九八五年全区乡镇企业达到6.63万个,从业人员25.4万人,总收入9.2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28亿元增长6.2倍。
  2.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鲁西北四区农副产品比较丰富,特别是棉花生产迅速发展以后,棉花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成为一个重点。这些地区围绕棉花、粮食、畜产品、林果产品,发展了一批小纺织、棉毡、棉锦、皮毛加工、饲料加工、木材加工业。到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村企业已发展到4506个,产值达5亿元,占全地区乡镇企业轻工业产值的66.6%。有些小厂还制造出了优质产品。如武城县新村乡油厂经过四年试验,采用间歇式碱炼新工艺获得成功,棉油精炼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2%,主要指标优于国家一级食油标准,精炼油已畅销省内外。这项新工艺为棉区棉油加工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3.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鲁西北四区发展乡镇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同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搞经济技术协作、联合经营,收到了显著效果。庆云县一九八二年与天津市联合兴建了一个300吨的牛羊肉加工厂,随后又扩建和新建了冷藏库,冷藏能力达到2300吨,成为天津市牛羊肉供应基地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4.大力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发展劳力密集型企业。鲁西北四区民间传统工艺品繁多,分布广,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如博兴的“三编”(柳编、苇编、草编)、曹州的鲁锦、临清市济美酱园的“进京腐乳”、乐陵县的蜂蜜酒、曹县的青猾皮等,早已驰名中外,发展潜力很大。素有“工艺品的故乡”之称的博兴县,为了挖掘、发展民间传统技艺,成立了两个工艺美术厂,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一九八五年全县从事“三编”的农民达5-6万人,在炕头、庭院生产出大批工艺品,花色品种达3000多个,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菏泽市马垓回族乡西马垓回民村,用皮毛加工制作的动物玩具达300多种,深受国内外青睐。农民王福才创办了一个“华门皮毛动物玩具厂”,生产多种电子皮毛玩具,在一九八五年广交会上受到外国客户的热情赞誉,订货额达10多万美元。青年农民马先占夫妇制造的动物型手套、围巾和熊猫式儿童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
  (三)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技术装备增强。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73.6万马力,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2倍,农业用电量6.78亿度,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5倍,化肥施用量(实物量)达241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3倍。
  2.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鲁西北四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自从推广“鲁棉1号”获得大丰收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上得到更新。特别是棉花,继“鲁棉1号”推广之后,又大面积地推广了“鲁棉2号”、“3号”、“6号”等新品种。山东农业大学、省棉花研究所等单位与平原等县联合进行的“棉花百万亩增产技术开发试验”,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夏秋粮食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以及“夏大豆丰产技术研究”等,不仅本课题实验活动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参与了这些实验活动,掌握了选用良种、良法配套和防治病虫害的操作技术及一整套生产规范,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一些农民成为农民技术员。
  3.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鲁西北地区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由519元提高到1275.7元,增长145.8%;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生产粮食,由1500斤增加到2171斤,增长45%;年生产棉花由25斤增加到187斤,增长6.5倍。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由44.8%下降为25.7%;每元费用效益,由1.2元增加到2.9元,增长141.7%。
  (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鲁西北四区一九八五年农业总收入106.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9.4亿元增长4.5倍;农民人均收入由一九七八年的69.6元增加到370.8元,增长4.3倍。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购买力逐步增长。一九八五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0.2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25.01亿元增长1.4倍。
  (五)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一九七八年以前,鲁西北四区粮棉产量低而不稳,集体空,社员穷,对国家的贡献很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鲁西北四区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好转,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一九八四年鲁西北四区交售棉花2500万担,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6倍;交售粮食22.13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2倍;农村口粮销售由一九七八年的4.86亿斤减少到1.06亿斤,减少78.2%。菏泽地区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净吃国家统销粮27.65亿斤;而一九八四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2.8亿斤。鲁西北四区一九八四年上交农业税金1.1087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4812万元增长1.3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