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区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区农村经济
分类号: F061.5
页数: 21
页码: 432-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各地区农村经济。鲁西北四区的巨大变化,棉花、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温和,雨量较多,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都比较发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逐步向“贸工农”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胶东半岛农村出现了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新气象。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沂蒙山区农业生产本来就极端落后,又遭受过敌人多次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凋落不堪,广大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山区人民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沂蒙山区的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四湖地区改善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地区农村经济

内容

一、鲁西北四区的巨大变化
  鲁西北包括惠民、德州、聊城、菏泽4个地区,共辖40个县、市,一九八五年农业人口达1977.8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9.3%;耕地37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8%。鲁西北四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厚,光热条件好,历来是山东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产区,在山东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西北四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较快。但是,后来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中遭受摧残极为严重,又加上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六十年代初期,农业生产一落千丈。在三年调整时期,农业生产虽得到较大的恢复,但仍摆脱不了困境,“三靠队”(生产靠贷款、口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不断增加。据省人民银行一九七八年统计,生产队欠贷款千元以上者占77.5%。鲁西北四区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温饱。鲁西北四个地区都被划在全国10个贫困地区之内。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西北四区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由过去单一抓粮食转向粮棉一起抓,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由一九七八年的39.64亿元,增加到92.8亿元,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19%,大大高于全省同期年均递增11%的速度。自一九八〇年以来,由于农业连年大幅度增产,除少数黄河滩区外,鲁西北四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一些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农村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棉花、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棉花是鲁西北地区的一大经济优势。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鲁西北四区每年播种棉花825万亩,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76.5%;平均年产278.7万担,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79.3%;平均每年上交国家棉花212.3万担,占全省收购总量的85.2%。同期平均每年生产粮食83.1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4.3%;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粮食2.4亿斤。一九五八年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单一抓粮食,结果粮食没有抓上去,棉花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到一九七八年,由国家调入统销粮100多亿斤,棉花总产在200万担左右长期徘徊。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国家连续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向棉农奖售粮食、化肥等。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促进了棉花生产。一九八四年棉田种植面积为1859.8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倍多;棉花总产达2644.7万担,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4倍。一九八五年国家对棉花实行合同定购,棉田面积调减到1281万亩,总产完成1560.7万担。
  棉花连年大丰收,使鲁西北四区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据聊城地区匡算,全区棉花总产量由一九七八年的74.9万担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702万担,农民人均收入由23元增加到284.7元。棉花生产的大丰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鲁西北四区过去许多粮田因缺资金买肥料,产量很低,一九七八年平均亩产247斤。从一九八一年开始,许多地方播种小麦讲究“三个一”(即100斤氮素化肥、100斤磷肥、100斤饼肥作基肥),小麦单产、总产增长幅度都很大。小麦平均亩产由一九七八年的231.1斤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533.8斤;总产量由44.3亿斤增加到109.3亿斤;总产占全省小麦总产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27.6%,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6.5%。鲁西北四区粮食总产一九八五年达到181.2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6.5%。
  (二)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鲁西北四区的乡镇企业原来比较薄弱,一九七八年乡镇企业收入8.64亿元,人均占有45.8元,比全省人均占有74.3元少28.5元。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9.6多万个,从业人员达107.8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38.14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8.64亿元增长3.4倍,平均每年递增23.6%。鲁西北四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做法有四条:
  1.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这个地区坚持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一起上的方针,对于经济基础较好、集体积累较多、双层经营比较完善的地方和单位,重点是发展乡(镇)办、村办企业,以乡镇办企业为龙头,带动村办和千家万户;对于经济基础较差、集体积累少,双层经营不完善的单位,主要是充分发动和利用农村能工巧匠,放手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力和闲散资金充分利用起来,以小求快,以多取胜。惠民地区乡镇企业基础最差,由于坚持了“四个轮子一起转,联户、个体是重点”,实行小规模、多门路,效果显著。一九八五年全区乡镇企业达到6.63万个,从业人员25.4万人,总收入9.2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28亿元增长6.2倍。
  2.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鲁西北四区农副产品比较丰富,特别是棉花生产迅速发展以后,棉花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成为一个重点。这些地区围绕棉花、粮食、畜产品、林果产品,发展了一批小纺织、棉毡、棉锦、皮毛加工、饲料加工、木材加工业。到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村企业已发展到4506个,产值达5亿元,占全地区乡镇企业轻工业产值的66.6%。有些小厂还制造出了优质产品。如武城县新村乡油厂经过四年试验,采用间歇式碱炼新工艺获得成功,棉油精炼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2%,主要指标优于国家一级食油标准,精炼油已畅销省内外。这项新工艺为棉区棉油加工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3.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鲁西北四区发展乡镇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同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搞经济技术协作、联合经营,收到了显著效果。庆云县一九八二年与天津市联合兴建了一个300吨的牛羊肉加工厂,随后又扩建和新建了冷藏库,冷藏能力达到2300吨,成为天津市牛羊肉供应基地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4.大力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发展劳力密集型企业。鲁西北四区民间传统工艺品繁多,分布广,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如博兴的“三编”(柳编、苇编、草编)、曹州的鲁锦、临清市济美酱园的“进京腐乳”、乐陵县的蜂蜜酒、曹县的青猾皮等,早已驰名中外,发展潜力很大。素有“工艺品的故乡”之称的博兴县,为了挖掘、发展民间传统技艺,成立了两个工艺美术厂,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一九八五年全县从事“三编”的农民达5-6万人,在炕头、庭院生产出大批工艺品,花色品种达3000多个,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菏泽市马垓回族乡西马垓回民村,用皮毛加工制作的动物玩具达300多种,深受国内外青睐。农民王福才创办了一个“华门皮毛动物玩具厂”,生产多种电子皮毛玩具,在一九八五年广交会上受到外国客户的热情赞誉,订货额达10多万美元。青年农民马先占夫妇制造的动物型手套、围巾和熊猫式儿童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
  (三)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技术装备增强。一九八五年鲁西北四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73.6万马力,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2倍,农业用电量6.78亿度,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5倍,化肥施用量(实物量)达241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3倍。
  2.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鲁西北四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自从推广“鲁棉1号”获得大丰收以后,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上得到更新。特别是棉花,继“鲁棉1号”推广之后,又大面积地推广了“鲁棉2号”、“3号”、“6号”等新品种。山东农业大学、省棉花研究所等单位与平原等县联合进行的“棉花百万亩增产技术开发试验”,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夏秋粮食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以及“夏大豆丰产技术研究”等,不仅本课题实验活动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参与了这些实验活动,掌握了选用良种、良法配套和防治病虫害的操作技术及一整套生产规范,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一些农民成为农民技术员。
  3.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鲁西北地区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由519元提高到1275.7元,增长145.8%;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生产粮食,由1500斤增加到2171斤,增长45%;年生产棉花由25斤增加到187斤,增长6.5倍。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由44.8%下降为25.7%;每元费用效益,由1.2元增加到2.9元,增长141.7%。
  (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鲁西北四区一九八五年农业总收入106.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9.4亿元增长4.5倍;农民人均收入由一九七八年的69.6元增加到370.8元,增长4.3倍。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购买力逐步增长。一九八五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0.2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25.01亿元增长1.4倍。
  (五)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一九七八年以前,鲁西北四区粮棉产量低而不稳,集体空,社员穷,对国家的贡献很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鲁西北四区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好转,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一九八四年鲁西北四区交售棉花2500万担,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6倍;交售粮食22.13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2倍;农村口粮销售由一九七八年的4.86亿斤减少到1.06亿斤,减少78.2%。菏泽地区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净吃国家统销粮27.65亿斤;而一九八四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2.8亿斤。鲁西北四区一九八四年上交农业税金1.1087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4812万元增长1.3倍。
  二、胶东半岛农村新貌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温和,雨量较多,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都比较发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逐步向“贸工农”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胶东半岛农村出现了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新气象。
  (一)烟台农村经济。
  烟台市所辖芝罘、福山两区,蓬莱、黄县、招远、掖县、莱阳、栖霞、海阳、乳山、牟平、文登、荣成、长岛12县,代管威海市,总面积为18932平方公里。一九八五年农业人口733.84万人,耕地1079万亩,海岸线长达1350多公里,沿海浅海、滩涂540万亩,农业、渔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烟台市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基础稳固,乡镇企业占主导地位,海水养殖业开发较好,贸工农型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进展,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1.稳固的农业基础。烟台市的农业基础稳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在全省占领先地位。三十六年来,烟台市先后兴建水库1633座,总蓄水量达26.5亿立方米。一九八五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8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26.94万马力,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4883.5马力;农村用电量达7.64亿度;化肥施用量(折纯)19.75万吨,平均每亩耕地37斤;良种使用及各项先进技术推广等,在全省均处领先地位。一九八五年尽管遇到了台风、暴雨、低温、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农业仍取得较好的收成。全市农业总收入达75.57亿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16.5%;农村人均所得550元,比一九八四年增加43元。二是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烟台市是山东果品和海水产品主要产区,一九八五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4.6亿斤,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34.3%;水产品总产量49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量的60.7%。林果和水产品在全市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果品、水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九八五年果品、桑、茶产值(按一九八五年现行价计算)达到5.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水产品产值达到7.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9%。一九八五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7.6%。总的来看,烟台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属于复合式产业结构,它不象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那样脆弱,而是比较稳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三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全省属于先进行列。自从农业生产合作化以来,烟台市的农业生产步子较稳,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时期,经济损失相对地说比其他地、市轻一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也比较稳妥:对村办工副业主要实行集体承包,层层承包,对农业生产采取专业承包到组,逐步过渡到家庭联产专业承包责任制;在分配方面,工副业利润和粮油产量采用基数包干、超减按比例分成的办法,工副业利润和粮油包干基数是按前三年平均数,避免了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村里工副业和粮油等实行承包生产经营以后,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工作,耕地、浇水、脱粒等由集体统一负责,有的村免费,有的村交一部分成本费。村集体由过去的生产经营变为具有经济实力的经济管理单位,加强了对各业的领导和各业利益分配的调节,建立了一些集体基础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还实行了“以工补农”的办法。这样不仅稳定了农业生产,而且形成了种养业与工副业互为依托、资金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
  2.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烟台市乡镇企业起步早,一九七九年以来发展更为迅速。一九八五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9.55万个;从业人员117.6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的33.5%;乡镇企业总收入达57.42亿元,已占农村经济收入的61%。乡镇企业已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烟台市村办企业比较发达,一九八五年村办企业4.97万个,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52%;从业人员76.04万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64.6%;总收入32.64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56.8%。村办企业发展起来之后,以不同的方式向农业提供大量资金。如用工副业的一部分利润搞农田基本建设、购置农业机械、修建仓库等。
  3.“海上牧场”逐步扩大。烟台市所属15个县、市(区)中,有14个靠海近滩,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有1200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水产增殖的较大海湾有11个,可利用的浅海滩涂90多万亩。各县、市沿海乡镇利用这一优势,建起了许多“海上牧场”,使全市水产业出现了新局面。
  过去,烟台市在发展水产中存在着重捕捞、轻养殖、轻加工的现象,使水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出现世界性渔业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水产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一九七九年以来,总结了以往重捕轻养、酷采滥捕的教训,在渔业生产中,把过去以捕为主的方针,调整为以养为主,积极发展了海带、贻贝、扇贝和海参、鲍鱼、牡蛎、海胆的养殖。一九八五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30多万亩,比一九八四年增加5万亩,产量达17.6万吨,占水产总量的38.2%。长岛县一九八四年就实现了养大于捕,一九八五年全县养殖产量达2.6万吨,占水产总量的61%;养殖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占渔业总收入的51%。烟台市各县在抓好养殖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新路子,开展近海资源增殖。一九八五年,南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海阳、莱阳县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放流大规格虾苗6.4亿尾,比一九八四年增加1倍多;回捕对虾800多吨,比一九八四年增长60%;海参投石增殖10万多立方米,增殖面积4500亩。
  开发水域,让沿海滩涂献宝,这是烟台的一大经济优势,是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如文登、乳山、荣成、牟平等县,已将许多荒凉的沿海滩涂,大都建成了千亩成方、万亩成片、规格较高的养虾池,促进了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
  4.“贸工农”型产业结构有较大进展。烟台市历史上就是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副产品出口和引进技术、引用外资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五年国家把山东半岛列为建立“贸工农”型生产结构地区,要求它逐步成为农业方面对外的窗口和“外引内联”的基地后,烟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选择出口项目搞生产,搞加工,调整生产结构。如招远县着重抓了花生、果品、草编、粉丝、长毛兔、肉食鸡6大专项出口基地和7个出口商品专厂建设。一九八五年这个县由生产基地和专厂提供的商品已达5000多万元。一九八五年烟台市农村出口商品收购额达8.4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96.7%。
  5.农村日益繁荣富裕。一九八五年烟台市农业总收入达75.57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6倍;农民人均收入550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4倍;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村150多个。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面貌和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座落在威海市西北10华里处山角下的远遥村,过去是个半渔半农的穷山村,曾有过“好女不嫁远遥郎”的说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远遥村先后办起了铸造、机械加工、地毯加工等17个工副业项目,全村90%以上的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一九八五年人均收入1010元。农民新居都是砖石结构,水泥地面,天花板,玻璃门窗,房屋设计有正房、厢房、卧室、会客厅、厨房、洗澡间,会客室摆有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沙发、大橱、立柜等。远遥村对集体福利事业非常重视,村里建了幼儿院,为儿童统一做了服装,对小学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对青年学习设有奖学金(考上高中、大学者都有一定资助),60岁以上农民享受退休金。一九八四年春盖起了文化中心大楼,晚上人们到这里看书学习、打球、下棋等,丰富了文化生活。
  (二)青岛市郊经济。
  青岛市郊区由崂山、胶县、胶南、即墨、平度、莱西6个县和黄岛区组成,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农业人口466.2万人,耕地758.2万亩,海岸线长730多公里,浅海水面86.7万亩,沿海滩涂56万亩,淡水宜渔面积18万亩,地下矿产丰富,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优越。
  1.郊区经济比重日益增长。一九八五年,青岛市郊区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与一九八〇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82%,粮食增长7.8%,花生增长1.96倍,畜产品增长1.36倍,水产品增长21.5%。由于郊区经济迅速发展,郊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九八五年郊区工农业总产值达54.4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84%;所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2%,比一九八〇年提高了6.6%。
  2.城乡经济日益密切。青岛市自一九八〇年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郊区以城市为依托,加强卫星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地区封锁的局面,活跃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对外开放,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一九八五年,城市向郊区扩散的产品有100多种,年产值达2亿元;城乡联营兴办各种企业200多个,已达成协议的有197项,年产值约2亿多元。郊区乡镇企业于一九八五年底已发展到4.5万个,拥有固定资产9亿多元;从业人员61.7万人,占农村劳力的27.5%;总收入达26.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9.9%。市管县以后,城乡商品流通不畅的局面有了很大的好转,以城市为中心不断扩大贸易市场,一九八五年城乡集市已发展到433处,年成交额达4亿多元。一九八五年郊区向市里提供猪肉6500万斤,人均57斤;鲜蛋1643万斤,人均13.7斤;蔬菜3.26亿斤,人均276斤;水产品3614万斤,人均30斤;鲜奶1200万斤,人均10斤。
  3.郊区经济迅速向“贸工农”型转变。青岛郊区认真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坚持“为开放服务、为外贸服务、为旅游服务、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郊区经济迅速向“贸工农”型转变。一九八五年全市郊区从国外引进项目14个,引进资金2000万元,引进技术16项,与国外建立补偿贸易10项,租赁业务3项。郊区出口产品已达13类、200多个品种,出口产品收购额完成3.16亿元,占全市外贸产品收购额的32%,比一九八〇年增长58%。青岛市郊区农村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发挥本地优势,建立多种单项出口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出口生产体系,开拓出口货源。胶南、即墨、崂山、黄岛等沿海县、区,建立了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等养殖基地,并相继增加饲料、冷藏、加工、包装等配套服务体系;平度、胶南、即墨、莱西、胶县建立了大小花生出口生产基地,逐步改造配套榨油、炸生仁、花生制品等加工体系;平度、崂山、胶南等县建立肉鸡出口生产基地;郊区有些县建立水貂皮、芦笋、苹果、大椒干、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等出口生产基地。青岛市外贸部门在外贸体制没有根本改革之前,也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逐步理顺农贸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从一般号召发展出口生产,到出资、出物参与生产基地建设;从不承担出口生产风险,到与生产基地农户、企业签产购合同,实行优质优价和保护政策,逐步使农贸利益“捆在一起”,使农副产品出口由外贸部门“一头热”变成“两头热”,调动了农户和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一九八五年郊区承担出口产品生产的乡镇企业有370多个,提供货源总值达8438万元。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郊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九八五年,郊区农民从事以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者达40多万人,收入为3.68亿元,占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2%提高到8.7%。
  三、沂蒙山区在前进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沂蒙山区农业生产本来就极端落后,又遭受过敌人多次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凋落不堪,广大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山区人民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一九五五年粮食突破了30亿斤大关。后来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破坏,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远远落在全省的后面。一九七八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仅89.3元,口粮418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沂蒙山区的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
  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为40.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20.67亿元增长95.9%,平均每年递增10%。
  在种植业中,粮食稳定增长,经济作物全面丰收。一九八五年粮食总产为89.98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0%,人均占有粮食879斤,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一九八五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374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8.6%;花生总产达1026.7万担,烤烟总产达201.2万担,分别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倍和1.9倍。
  林业生产实行了全面规划,山丘地区坚持“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点抓了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和速生丰产林,林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一九八五年全区果园面积达91.1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5倍;果品总产达7.35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81%。林果生产发展较快的平邑县,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山楂产量由600万斤增长到1100万斤,居全省首位;黄梨由2000万斤增长到5000万斤;金银花由100万斤增长到300万斤,居全国首位。速生丰产林发展较快的临沂地区,一九七八年全地区仅有3万亩,一九八五年扩大到44.1万亩,其中约有60%的速生林已经成材。
  畜牧业生产,坚持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食草畜禽。一九八五年全地区生猪存栏达427.6万头,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养兔539.4万只,增长60.8%;禽类2270.9万只,增长1倍多。养兔收益较高的蒙阴县,一九八五年全县养长毛兔130万只,人均3只,剪售兔毛47万斤,加上出售仔兔,总收入达3000万元,人均65元。
  渔业生产,特别是淡水养鱼发展较快。全地区淡水养殖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37万亩,扩大到一九八五年的51万亩;淡水鱼总产由3700吨,提高到1.5万吨。至一九八五年,全地区小水库已有50%实行人工喂养,淡水鱼产量连年稳定上升。
  (二)以治山治水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新中国建立前,临沂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沂沐两河经常泛滥成灾。一九三七年沐河洪灾,仅沐水村庄就淹死110多人,淹地700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一九八五年,临沂全区已建成水利工程3.9万多项,其中大中型水库47座,小型水库1300多座,总库容48亿立方米;建小水电站90多个,机电排灌站4200多个,万亩以上的灌区98个,有效灌溉面积达6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整修水平梯田340多万亩,修谷坊200多万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1平方公里;治理涝洼地370多万亩,占易涝面积的89%。昔日临沂、郯城、苍山平原连年遭受涝灾,大面积的是茅草荒滩,有些地只能种〓子;八十年代以来,已变成能灌能排的高产稳产田,有些变成稻田和鱼塘,成为“鱼米之乡”。
  但是,过去由于受“左”的影响,毁林开荒比较严重;再加上对修建的水库没有搞好配套和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地区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大转变:一是由单纯抓粮食生产转
  到同时注意抓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主要是扩大植树造林、扩大草地,发展林果业和牧业。一九八四年全区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30万亩,退耕还林73.8万亩,水土保持效果比较明显。二是由单纯抓水利建设转到同时注意增加植被,搞好水土保持。临沂地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治山治水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生物措施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林为重点,实行“四为主、七结合”的治理办法,即:以经济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短期项目为主,长、中、短相结合;以封山为主,封山与造林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利用、脱贫致富相结合。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临沂地区人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9.9平方公里,开发农田123.6万亩,植树造林77.19万亩,种草6.5万亩,封山110万亩。
  (三)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地区农业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并不平衡,一九八五年尚有20%左右的农民收入不足200元。特别是西北部沂蒙山区的沂水、沂源、沂南、蒙阴、平邑、费县,一九七八年农民人均分配收入仅59.3元,到一九八四年人均纯收入虽提高到258.9元,但其中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村仍有2214个,171.4万人,占这些县总人口的42%。一九八四年十月以来,胡耀邦、万里、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山东省沂蒙山区视察工作,对山区的开发和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带领省直20多名厅、局长,到贫困山区县调查研究,决定在税收、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还组织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5个市对山区县进行对口支援,收到了良好效果。仅一九八五年,双方落实各种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46项,其中已实施的85项,当年增加产值2700万元,为改变山区县贫困面貌增添了新的活力。这种经济技术支援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针对山区县企业的实际情况,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行技术联营,帮助改善经营管理,培训技术力量,提高原有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二是利用城市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名、优、新产品扩散,实行联合经营。如沂南县酒厂与青岛饮料公司联合生产小香槟和青岛崂山可乐,并建成年生产5000吨的车间。三是利用当地资源,共同开发新产品。沂南县盛产大理石,在青岛市大理石厂的帮助下,新建了一个大理石厂,从确定生产项目到形成生产能力仅用了四十九天,一九八五年日产能力已达15-20平方米,质量合格,部分产品已开始出口。四是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双方经济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形式也多样化。如城乡结合、挂钩支援、劳务输出、安排用工、扶持必要的资金和设备等。淄博市的一些企业单位直接同沂源县的12个贫困村挂钩,派出技术人员100多人次,帮助兴办了一批工副业项目,并从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安排农村剩余劳力300人。
  由于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沂蒙山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工作,在短期内已经初见成效。一是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增长。一九八五年,这几个山区县农村社会总产值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高于全省平均增长16.1%的速度。二是林牧渔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8.9%;猪出栏头数140.5万头,比上年增长22.5%,猪、牛、羊肉产量2.32亿斤,比上年增长12%;长毛兔312万只,增长71.4%;鱼的产量达到4376吨,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1%;乡村企业总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5%。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九八五年农民纯收入达282.1元,比上年增长8.9%;农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人口,由一九八四年的41.7%下降为27.8%。在一九八四年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2214个村庄中,到一九八五年就有800个村庄超过了150元,有210个村超过了200元。
  四、鲁西南湖区今昔对比
  微山湖又称南四湖,它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属于富营养型湖泊,各类鱼、虾、鳖、蟹达70多种,水生植物60多种,资源量在全国同类湖泊中居第一位,素有“日出斗金”之称。但是,在旧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河道严重失修,湖区成为黄(河)淮(河)泛滥多灾地区,农业生产非常落后,广大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四湖地区改善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高涨的新局面。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南四湖地区地势低洼,是南四湖流域31700平方公里来水的汇集处。新中国成立以前水系紊乱,堤防残缺不堪,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旱、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南四湖流域的治理。湖西地区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高低分排、洪涝分治的原则,先后开挖、疏浚了万福河、洙赵河、红卫河、梁济运河等骨干河道,相应地治理了100多条主要支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提高了防洪防涝能力。湖东山区,充分利用山谷有利地形,建成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367座,可拦蓄洪水13亿立方米,控制上游2000平方公里的洪水,削弱洪峰50%,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湖东平原的危害,同时使66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并解决了部分山区人畜用水的困难。在湖区修筑了湖西大堤,兴建了雄伟的二级坝和韩庄枢纽工程,提高了南四湖的排洪除涝能力。从一九六四年南四湖开始蓄水兴利,上下级湖可蓄水17亿立方米,为湖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一九八五年滨湖地区机电排灌站已发展到1886处,装机24.5万马力,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
  (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南四湖流域的治理,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效益。临湖的济宁市各县、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多数县、区已成为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全市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五年达23.29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倍;粮食总产达53.68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
  素有“泽国”之称的鱼台县,过去旱涝交替,十年九灾。经过治理,全县已地成方,渠成网,日降雨200毫米不成灾,变成了“鱼米之乡”。这个县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在湖区涝洼地区大面积搞稻改,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把荒湖涝洼地改造成稻麦两作的丰产田。一九八五年粮食单产646斤,比稻改前一九六四年的91斤增长6倍;总产4.79亿斤,比一九六四年的5548万斤增长7.6倍。在滨湖盐碱地大力发展了棉花生产,一九八五年棉田种植面积达128.1万亩,总产156.9万担,平均亩产122斤。
  地处微山湖以东的滕县,平原占78.4%,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解放前因洪涝频繁,粮食产量很低。一九四九年粮食耕亩产量仅103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4.4%。一九八五年耕亩单产达到814.2斤,粮食总产10.03亿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亿多斤,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滕县畜牧业也很发达,一九八五年产值达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其中,著名的鲁西黄牛、瘦肉型白猪、青山羊和微山湖麻鸭,经过加工后,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一九八三年前,滕县乡镇企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经过努力,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已从一九八三年的1.89亿元,增长到一九八五年的6.6亿元。一九八五年从事乡镇企业的劳力达15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27.3%,乡镇企业收入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54%,在全省各县中居第三位。建筑建材是滕县的传统项目,一九八五年全县乡镇和村级建筑队有300多个,人员3万多人,总产值5000多万元,施工扩展到东北三省和江西、安徽、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滕县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产品,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柱,一九八五年乡镇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县外贸额的68%。
  南四湖所在的微山县,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始建,总面积167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73%,一九八五年总人口达55.1万人。一九七八年前,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湖区群众靠湖不能吃湖,生活长期贫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区实行了联产承包制,重视发挥湖区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水上运输业、苇草培植和湖产品加工业,湖区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九八五年经济价值较高的芦苇、苦江草、蒲草、菱角、鸡头等总面积已达37万亩,养鱼面积已达1.7万亩。全县鸭、鹅、鸡的存养量达300多万只,牛羊兔存养量20万头(只),饲养水貂2万多只。湖区盛产的菱角、鸡头、莲子、苦江草、四鼻鲤鱼、微山甲鱼、金湖牌松草、菱香美酒,以及体大羽丰的大白鹅,久享盛誉,畅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一九八五年外贸收购额达600多万元。一九八五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86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8%;人均占有粮食771斤,比一九七八年增加210斤。微山湖水运条件优越,京杭运河纵贯全湖,一九八五年水上运输船达3000多只,运输能力9万吨位,通航总里程950万吨公里。航道内已建成二级船闸1座,六级船闸10座,港口14个,年吞吐量242万吨,年运量达200万吨、6亿吨公里。
  为了进一步开发湖区,一九八五年,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带领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湖区调查研究,在微山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确定了微山湖区开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湖区开发工作有了一定进展。微山县一九八五年围网、网箱养鱼水面已发展到3.5万亩,对11万亩沿湖涝洼地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挖鱼池3000多亩,筑台田1500多亩。全县有6个乡镇办起了罐头厂、冷藏厂和恒温库,全县湖产品加工能力达5000吨。展望未来,微山湖这颗镶嵌在鲁西南大地上的明珠,将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