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6
颗粒名称: 四、渔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6
页码: 423-4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渔业历史悠久。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对全省渔业进行调整改革: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渔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调整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强保鲜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率;推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水产品逐步放开搞活。经过调整改革,全省渔业有了较大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渔业

内容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渤海湾、莱州湾、烟台和威海、石岛、青岛、海州湾等辽阔的近海渔场;有浅海、滩涂17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养殖的300万亩。内陆水域有南四湖、东平湖及星罗棋布的水库、坑塘400多万亩;还有适宜挖塘养鱼的盐碱洼地上千万亩。温泉、冷泉、工厂余热等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山东地处暖温带,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属于海珍品,如真鲷、刺参、对虾、疣梭蟹、鲍鱼、黄河鲤鱼、甲鱼等。
  山东省的渔业历史悠久。但是,新中国建立以前,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内战的破坏,渔业生产日趋衰落。一九四九年,全省仅有渔民6.1万户,木帆船2.3万只,破烂不堪的渔轮58艘,水产品产量9.86万吨。新中国建立以后,渔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建成了青岛、烟台、石岛3个渔业基地;渔船基本上实现了机动化和网具化纤化,后方设施逐步配套,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海淡水养殖从无到有,面积产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对全省渔业进行调整改革: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渔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调整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强保鲜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率;推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水产品逐步放开搞活。经过调整改革,全省渔业有了较大发展。
  (一)水产品总产量。
  一九八五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1.4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74万吨增长10%。其中海水鱼产量达72.96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69.2万吨增长5.4%;淡水鱼产量达8.5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4.9万吨增长72.4%。
  (二)海洋捕捞。
  山东省的海洋捕捞业,主要由国营青岛、烟台海洋渔业捕捞公司和沿海343个渔业大队、785个渔业生产队(其中包括新的合作经济组织)组成。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洋捕捞量达到53.2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2%,占水产品总量的59.2%。其中国营渔业捕捞产量为8.76万吨,占总捕捞量的16.5%;群众渔业捕捞量为44.44万吨,占总捕捞量的83.5%。海洋捕捞能力也有较快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渔船76303艘,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2.8%;全省海洋捕捞网具达136.3万件,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倍。
  (三)水产养殖。
  一九八五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24.5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8.9%。
  海水养殖。在旧中国,山东仅烟台、青岛有海带、裙带菜的试验性养殖,构不成一种产业。新中国建立以后,首先从科研入手,采用海带低温培育度夏、人工施肥及筏式养殖等技术,解决了夏季腐烂、疫区生产缓慢和密植高产等问题,使海带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贻贝养殖是在解决了半人工采苗技术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亩产可达万斤以上。一九七九年由于海带、贻贝滞销,海带养殖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13.8万亩压缩到9万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海水养殖业的主攻方向是在稳定海带、贻贝等大宗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对虾、扇贝、海参、鲍鱼等。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9.6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85%;海水养殖产量达19.8万吨,比一九七八年仅增加0.8万吨。但品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海带、贻贝减少,优质鱼类增加,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25.82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2.5倍,产量达到9080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5.5倍。驯化罗非鱼经过几年试养已经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不能养鱼”的格局,使海水养殖开始走上鱼、虾、贝、藻全面发展的轨道。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水养殖罗非鱼面积达到1000多亩。全省沿海的31个县、市、区,都发展了海水养殖业,其中长岛、福山、芝罘等县、区的海产品养殖业产值已经超过了捕捞业。
  淡水养殖。山东省淡水养鱼主要有坑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及少量的河沟养鱼、温流水养鱼、稻田养鱼等。一九八五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65.6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5%;产量达到4.7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9倍,占全省淡水鱼总产量的55.8%,在山东淡水养殖业发展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捕捞业的产量,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转变。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一批淡水和海洋渔业基地”的指示精神,山东省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建成商品鱼基地14.2万亩,商品虾基地12.3万亩。商品鱼、虾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全省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
  (四)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
  山东渤海、黄海渔区,主要是以底层鱼、虾为主。自一九六二年秋捕对虾以来,由于盲目增船增网,特别是密目拖网大幅度增加,捕获中底层鱼占75%以上,造成底、中层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大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也趋于减少。一九五七年黄花鱼、带鱼产量为7.9万吨,一九六五年下降到3.3万吨,八十年代后平均年产仅几千吨。湖泊渔业资源也出现严重衰退现象,捕捞产量逐年下降,质量低劣。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省政府及沿海沿湖各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限制和减少渔船和网具,拖网的密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才准许出海、出湖捕捞;加强渔政管理,严格按期捕捞;加强沿海、沿湖、沿河工厂管理,逐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大力抓好水产资源增殖工作。
  山东省对水产资源增殖工作十分重视,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放流对虾苗增殖实验成功,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在山东南部沿海开展对虾流放增殖。这一年省财政扶持210万元周转金,在南部沿海的5个海湾投放经过养育的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虾苗3.85亿尾,当年回捕1200吨,除去该海区自然繁殖的对虾200吨外,实捕增殖对虾1000吨,回捕率达到7%。一九八五年,南部沿海渔民集资560万元,投放对虾苗9.3亿尾,回捕增殖对虾2300吨,收入4000多万元,相当于集资的7倍多。这一年,全省共放流对虾苗12亿尾,占全国放流总数的90%以上;向渤海湾放流梭子蟹苗3200万尾;向烟台、青岛、日照市沿海投石25万多立方米,增殖繁育海参面积5000多亩。这对于改造渔场环境,提高海域鱼、虾及生物繁育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五)产前产后服务。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的渔业生产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水产品购销逐步放开搞活后,渔业产供销服务工作量大大增加,服务组织、基础设施等都发展较快。
  服务组织。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国营为主体,由国营、集体、联合体、专业户共同组成的服务网络。沿海各县及水面较大的县,一般是在原县水产供销公司的基础上,建起了县、乡镇养殖服务公司,负责提供苗种、饲料、技术、加工、销售、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服务。有的渔业生产单位根据渔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了自己的服务组织,实行“自我服务”。同时专业户、联合体也进入了服务领域。如日照、青岛、烟台市一些专业户和联合体,兴办了一批育苗室;个体商贩深入鱼村供应渔需物资,采购水产品,方便了渔民,使一些小宗低值产品也能很快送到市场,提高了水产品的商品率。
  基础设施。八十年代以来,苗种生产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孵化鱼苗16.1亿尾,比一九七八年增加1倍;孵化虾苗51亿尾,比一九八〇年增加24.5倍;培育鱼种4.2亿尾,比一九七八年增加1.8倍。海湾扇贝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培育2.6万粒,一九八五年育苗5215万粒;毛蟹育苗一九八五年达到300公斤。根据生产需要,沿海群众积极集资兴办冷藏库、加工厂,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新建冷库113座,冷藏能力达到6万多吨。一九八五年,全省共产冷冻水产品9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水产品加工产值达2.5亿元,相当于渔业产值的34.6%。加工产品达300多个,有40个品种在全国首届水产品加工展销会上获得优良产品称号,其中有享有国际市场声誉的冻对虾、冰鲜河豚和褐藻胶;在国内享有声誉的金钩海米、龙须海米、贻贝露、海燕牌冻粉、乌鱼蛋;有荣获国家银质奖章的双鲸牌鱼肝油、晶岩牌褐藻胶、海星牌甘露等。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