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3
颗粒名称: 一、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6
页码: 410-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自然条件较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棉花、花生、烟、麻、蔬菜、西瓜等,是全国粮食、棉花、油料重要产区之一。山东在全国属于农业大省之一,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一直很高。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种植业

内容

山东省自然条件较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棉花、花生、烟、麻、蔬菜、西瓜等,是全国粮食、棉花、油料重要产区之一。其中许多名特产,如金乡金谷、龙山小米、曲阜香稻、明水香稻、山东大花生、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早就驰名中外,远销几十个国家。
  山东在全国属于农业大省之一,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一直很高,一九四九年占到79.8%,一九八五年仍高达58.8%。山东省对种植业一直非常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技推广等,基本上是围绕着种植业进行的。
  (一)耕作制度改革与栽培技术的进步。
  1.耕作制度的改革。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形成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制度。山东的耕作制度是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包括土壤、施肥、灌溉制度等。
  种植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的种植业是以二年三熟为主体。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两年三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为80%,一年一熟作物面积为20%。后来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年两熟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到一九八五年,占耕地面积达到44.2%,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42.9%。一年一熟作物面积,一九四九年占耕地面积的18.6%,由于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而不断增长,一九八五年达到了31%。二年三熟作物面积降为24.7%。随着种植制度的发展变化,耕地复种指数有了较大提高。一九八五年全省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54.3%,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14.5%。其中粮田复种指数一九八五年达到184.4%,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35.7%。
  施肥制度。它包括单项作物施肥和轮作制度。山东的农作物生产历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每亩耕地每年施用农家肥3000-4000斤,折纯氮量6-8斤。化肥在一九七八年前主要用于追肥,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后用作底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磷肥,每年全省用于作底肥的在100万吨左右,对小麦稳产高产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多数耕地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或歇地换茬,对用地养地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山东人均占有耕地较少,这种办法不能维持长久。到一九八五年,大豆播种面积仅766.8万亩,比一九五二年的3384.4万亩减少了77.3%,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或歇地换茬面积已很少。有些地区长期单一种植得不到换茬,不仅土壤性能日趋恶化,而且作物病虫灾害不断增加,如小麦全蚀丛矮病、棉花黄枯萎病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省在一九七五年大面积地推行“一肥一麦”和粮肥间作制。一肥一麦主要是在鲁西北盐碱地种田菁,秋后压青种麦。在中、高产田实行粮肥间作,一是麦田串种笤子,压青后串种玉米;二是玉米田串种田菁,压青后种小麦,均收到良好效果。
  灌溉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耕地灌溉面积少,如一九五二年仅有5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主要种植谷子、高粱、地瓜、大豆等抗旱耐涝作物。随着灌溉面积扩大和灌溉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机、电灌溉面积扩大后,小麦、玉米等需水量大的作物逐年增加。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小麦普浇越冬水和起身水,水浇条件好的地方还浇拔节水、灌浆水、麦黄水。
  2.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山东种植业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技术有了新的进步。五十年代通过实践证明,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适当密植均可增加产量,从而改变了以往疏植的习惯,缩小了株行距。作物播种前先浅耕灭茬,再进行深耕及耕耙结合,可以保墒,保证小麦及春播作物及时下种和出苗。七、八十年代种植小麦采用了先造墒,后耕翻,整成畦田再播种的方法;棉花搞营养钵、塑料覆盖及提前育苗移栽;蔬菜、西瓜普遍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山东的种植业栽培在传统的精耕细作基础上,主要农作物做到了适时播种,逐步实现了良种化、密植化、畦田化、水利化。
  (三)主要作物布局趋向合理。
  1.粮食作物的布局。小麦、玉米需要水肥量大,土壤耕作层要求较深。地瓜、谷子抗旱能力强,土层浅薄也可以生长。山东省的这四种作物,就是按照水源条件和土壤深度来布局的。
  小麦。全省都有种植,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济宁、惠民5地、市是主要产区,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4.5%。
  玉米。全省都有分布,种植面积大的是潍坊市,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14.4%。
  地瓜。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临沂地区,占全省地瓜总面积的28.8%。
  谷子。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临沂、菏泽、潍坊等地、市。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德州地区,占全省谷子面积的16.9%。
  2.经济作物的布局。经济作物受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气候地域影响大,山东的主要经济作物布局比较合理。
  棉花。鲁西北地区历史上就是产棉区,一九八五年,德州、聊城、菏泽、惠民地区和东营、济宁市棉花面积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83.6%。
  花生。花生喜阳光,耐旱、怕涝,在土层浅的丘陵山地及河滩沙地均可种植。一九八四年前,主要集中在烟台市、临沂地区和青岛市,三地、市花生面积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79.2%。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九八五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扩大45%,布局有所变化。德州、聊城、菏泽、惠民、东营五地、市扩种花生,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17.4%。
  烤烟。烟要求光照充足而不强烈,降水适中,以中等肥力的丘陵、山地、平原的轻壤和红土为最适宜。胶济路以南、临沂市以北的鲁中和鲁南之间一带,历史上就是山东省烤烟的集中产区。潍坊市和临沂地区的烤烟面积,通常占全省烤烟总面积的80%以上,一九八五年达到90%以上。
  (三)主要农作物有了较快的发展。
  粮食。粮食生产是山东种植业的基础,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粮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一九八五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1749.4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2.7%。粮食总产量达627.5亿斤,比一九四九年的174亿斤增长2.6倍,年平均递增2.6%;比一九七八年的457.6亿斤增长37.1%,平均每年递增4.6%,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国第三位。
  棉花。一九八〇年、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分别突破1000、2000、3000万担,均居全国第一位。一九八四年总产达3450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根据社会需要,一九八五年压缩了棉田面积,总产为2124.6万担,仍比一九七八年的308.2万担增长5.9倍。
  花生。山东省是全国花生重点产区和主要商品油料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总产量占40%。一九八三年总产量达到3000万担,居全国第一位。一九八五年总产量达5242.8万担,比一九四九年的1081.8万担增长3.8倍,比一九七八年的1878.4万担增长1.8倍。
  烤烟。一九八五年种植面积为165.1万亩,总产573.4万担,比一九四九年的42.6万担增长12.5倍,比一九七八年的353.1万担增长62.4%。
  黄红麻。一九八五年种植面积120.5万亩,每亩单产425斤,总产512.3万担,比一九七八年的183.3万担增长1.8倍。
  蔬菜。山东省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名特产繁多,被誉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山东蔬菜生产,已经形成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一是农村大宗商品菜基地。主要是以名特产为中心自然形成的,如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章丘大葱一九八五年已经发展到4万多亩,年产葱1亿多斤;苍山大蒜一九八五年已发展到8万多亩,年产蒜头1.5亿斤、蒜苔1亿多斤。这些大宗商品菜,除供应本省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二是城市郊区及工矿区近郊蔬菜基地,仅11个主要城市郊区就安排了菜园30万亩左右,每年提供蔬菜15-20亿斤。三是农民自食菜基地,主要是农民房前房后及零星的菜园。一九八五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460多万亩,总产量160多亿斤,调往全国各地蔬菜3亿斤左右,鲜菜出口换汇1800万美元。
  西瓜。山东西瓜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多,质量好。历史上著名的德州西瓜,以个大、汁多、沙瓤、含糖高而闻名于国内,主要分布黄河以北,滏阳河以南,运河沿岸广大平原,以德州市为集散地,远销京、津、沪等地。菏泽的桃尖西瓜也是农家优质品种。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山东引进了中育6号、郑州3号、琼酥和无籽西瓜等,使西瓜质量又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和小拱棚加地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之后,提早了上市时间,形成了昌乐、临淄等早熟西瓜产区。每年六月上旬即有西瓜上市,中旬即大量供应东北和京、津等地。一九八五年全省西瓜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产量24亿斤,分别比一九八〇年增加59万亩,增长5.3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