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改革财政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51
颗粒名称: 七、改革财政体制
分类号: F812.2
页数: 5
页码: 348-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长期以来,财政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一是统得过死。国家与地方和企业在财政体制上统支统收,即每年核定收支,收大于支的部分上缴国家,收小于支的部分国家补助。二是平均主义严重。国营企业的盈亏、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都由财政包下来,干好干坏一个样。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财政体制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恰当地分配财权、财力,正确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关键词: 山东省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改革财政体制

内容

长期以来,财政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一是统得过死。国家与地方和企业在财政体制上统支统收,即每年核定收支,收大于支的部分上缴国家,收小于支的部分国家补助。二是平均主义严重。国营企业的盈亏、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都由财政包下来,干好干坏一个样。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财政体制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恰当地分配财权、财力,正确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一)改革各级财政之间的收支体制。一九八〇年,国家对各省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新体制,将财政收入分为地方收入和调节收入两部分;在一九七九年财政收支的基础上,确定地方收支基数,用地方收入解决地方支出。根据中央的政策,一九八〇年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从当年起,省对各地、市也实行这一体制,具体划分了省和地、市的收入分成比例和支出项目。属于地、市范围的支出,不再由省下达指标,由各地自己安排;对个别因特大自然灾害造成财政十分困难的,省里给予一定的补贴。一九八二年,中央对山东省财政体制由“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改为“总额分成,分级包干,五年不变”,确定了全省支出总额占收入的比例,作为以后中央同省财政收入分成比例。其中地方收入部分,用来安排地方支出,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省对地、市也相应将财政体制改为“总额分成”,从而使各级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更加明确,由过去的“条条”管理为主,改为“块块”管理为主,改变了过去财政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状况,扩大了地方财政权,也增加了地方压力,对于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利改税,进一步调整国家同企业的关系。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或包干制度,对打破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企业积极性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好国家同企业的关系。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办法,范围比较狭窄,管得仍然比较死,企业的财权、财力和活动余地比较小。而利润包干办法,由于生产任务和产、供、销关系经常调整变化,加上价格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效果很不稳定,因而利润包干基数和包干比例很难确定得合理,常常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几变。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不能相对稳定下来,往往出现争基数、争比例和利润分配上苦乐不均等弊病,既不利于有效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此,国务院决定从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第一步利改税。主要是对盈利的国营企业普遍征收所得税,并依不同企业类型区别对待,小型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后,利润较多的,再上缴一部分承包费。大中型国营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企业合理留利外,再采取利润分成、调节税等形式上缴国家。经过改革,将一部分上缴利润改为所得税,仍然保留税、利两种上缴形式。这一年,全省有5352家国营工业、交通、商业企业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九八三年,全省实行利改税的工业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95%,实现利润增长11.27%,上缴税利增长12.28%。实行利改税后,财政税收监督进一步加强,全省企业税利拖欠情况明显减少。
  但是,第一步利改税仍然保留了利、税两种形式,税种也比较单一,税制不够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一九八四年十月起,进行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主要是使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在更大程度上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企业上缴的财政收入由过去的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企业依法向国家纳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行安排使用。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山东省主要掌握了四条原则:一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二是使企业能从新增收入中得到一定的利益;三是力求解决利税并存所未解决的某些弊端;四是既增加企业活力、动力,也要使企业有一定的压力。一九八四年,全省符合第二步利改税条件的工商企业共有5431个,到年底全部进行了改革。通过利改税,使税收的杠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缓解了价格不合理带来的某些矛盾,也有利于解决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
  (三)对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开支,都是靠国家供应经费,花钱向上要,开支国家包,基本上是“供给制”、吃“大锅饭”的做法。一九八〇年,全省有1300个事业单位按照企业管理的办法,进行独立核算,合理组织收入,用自身的能力促进事业的发展。这项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业单位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缺乏动力、压力、活力的状况迅速改变,增强了自身发展的能力。如省直农业系统事业单位,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在国家补贴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对外服务,开展经济合作,三年增加了2800万元固定资产,1500万元的生产周转金。
  (四)改革财政投资拨款办法,将无偿投资改为有偿借用。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实行有偿供应,促进了建设单位慎重确定建设方案,加强经济核算,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投资效果。二是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一九八三年国务院决定,财政不再拨给流动资金,企业原有流动资金留给企业作自有流动资金,由银行进行管理,新增流动资金由贷款解决。三是部分支农资金改为有偿使用的周转金,有偿支援,到期收回,不付利息。这些改革,增强了经营单位讲求效益的责任感,逐步形成财政资金的良性循环。
  一九七九年以后财政方面的改革,对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时期由于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各方面欠账很大。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仅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就增加财政补贴共92亿元;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一九八四年比一九七八年增加31亿元,增长118%,财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正是由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才保证了各项调整措施的顺利实施。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财政收入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回升,到一九八四年达到53.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0.4%,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这表明这一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尝试是成功的。当然,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