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村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村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分类号: F32
页数: 7
页码: 319-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农村的改革,引起了农村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带来了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整个农村经济的空前活跃。虽然这一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改革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山东省 农村改革 农村经济 关系变化

内容

农村的改革,引起了农村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带来了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整个农村经济的空前活跃。虽然这一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改革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改革使农村出现了新的合作经济形式。过去那种统得过多过死、行政干预过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已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过去旧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农村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形式开始出现,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全省从事多种经营的专业户到一九八五年已发展到110.7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但年产值总收入达到4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8%。各种形式的农村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4.8万个,从业人员41.9万人,年人均分配1155元。农村各种新的合作经济形式,在深入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它将更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农村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九七八年以前,山东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增长缓慢。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六年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平均每年增加14.9斤,而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六年间,平均每年增加76.5斤,一九八四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达到2440斤,比一九七八年增加459斤。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五二年比较,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棉花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斤,一九七八年只有13斤。一九七八年以后逐年增加,一九八四年达到138斤,比一九七八年增加125斤,平均每年增加20.8斤。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五二年比较,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花生减少29斤,一九七八年仅有81斤。一九七八年以后逐年增加,一九八四年达到144斤,比一九七八年增加63斤,平均每年增加10.5斤。一九八三年,山东农村每个农业劳力创造的总产值达到884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7.2%,相当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六年间的增长幅度,平均每年递增4.9%。每个农业劳力创造的净产值达到598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30.3%,大大高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六年间21.8%的增长幅度,平均每年递增5.4%。每个农业劳力创造的商品产值达到416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67倍,也大大高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六年间1.33倍的增长速度。
  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农副产品商品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九八三年山东省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42.2%,比一九七八年提高11.4%,比一九五二年提高16.9%。其中,粮食商品率为20.7%,比一九七八年提高7.1%,比一九五二年提高3.5%。棉花商品率为97.9%,比一九七八年提高10.5%,比一九五二年提高38.6%。一九八四年全省农产品商品率为56.4%,一九八五年为55.7%。
  改革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实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是个宝,生产离不了;科学技术学得好,生产才能搞得好。”“鲁棉一号”的迅速推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过去山东省棉花的主要品种是“岱字十五号”,由于种植时间过长,已经严重混杂和退化。一九八〇年全省开始推广“鲁棉一号”新品种,棉区农民共种植了850多万亩,占全部棉田的90%以上。这一年全省棉花平均亩产提高的幅度超过25%,总产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倍多。
  随着农村兴起的“科学热”,全省各地采取了多种形式推广普及农业技术。例如,烟台市荣成县,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农技推广服务公司29处,农技队600个,科技户5200多户,科技示范户1500多户。县、乡镇和村三级成立各类农业技术学校27处,举办各种农民技术培训班500多次,培训骨干6万多名,举办广播技术讲座6000多次,印发《荣成农业技术》和《荣成科普》小报5万多份。泰安地区肥城县、乡、村建立了以科协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组织,发展了4500多个科技示范户,成立了农民专业协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四级科技服务体系。一九八五年组织人才培训385期,参加人数达1.5万人,引进先进技术303项,开发新品种95项,提供科技信息660多条,农民中学科学致富的户达2810户,其中有774户收入在5000元以上。他们在花生、棉花、瓜菜生产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近万亩,平均亩产增值50多元;推广配方施肥24.2万亩,平均亩增产10%以上;推广应用硼肥、亚硫酸氢钠光呼吸抑制剂,增产10%以上;推广应用禽畜新技术,提高了疫病防治效果;研制推广了机井测试改造新技术,提高机井综合装置效率在15%以上。同时,还注意了繁育、推广作物良种和禽畜良种。一九八四年,全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的约有400多万人次,在农业技术中学、农民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等学习的人数有150万人。据一九八五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县、乡(镇)、村办的科普学校、科普夜校和文化技术学校12000多所,根据农时季节举办的各种生产技术培训班25000多期,共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85.5万多人。
  改革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走上普遍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山东省农民人均分配收入的水平一直比较低,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到一九七八年全省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只有64.8元,一九七八年以后,农民人均收入迅速增加。(见表7)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6.4元,增长了3倍多,平均每年增加45.2元,平均年递增22%,一年的增加量相当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六年增加的数量。从地区看,鲁西北地区变化较大。一九七八年,惠民、德州、聊城、菏泽四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是53.3元、47元、46元、40元,大大低于当时全省64.8元的平均收入水平。经过农村改革之后,这四个地区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一九八四年分别达到433.7元、455.5元、420元、297元,其中惠民、德州、聊城三个地区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与一九七八年比较,惠民地区增长7.14倍,德州地区增长8.69倍,聊城地区增长8.13倍,菏泽地区增长6.43倍。
  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村储蓄的大幅度增加。(见表8)一九八五年农村储蓄余额比一九七八年增加74.6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6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0.05%。
  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据有关部门对40个县、40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一九八五年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为314.90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11.30%,其中吃、住、用、穿、烧的支出,分别为168.19元、47.68元、44.44元、36.3元、18.29元,比一九八四年分别增长12.74%、3.4%、22.4%、4.85%、9.46%。从其消费结构看,吃的方面,主食支出与一九八四年基本持平,副食支出一九八五年为56.99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21.9%。在主食用粮中,细粮为348.83斤,占78.88%,比一九八四年上升8.12%。住的方面,一九八五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13平方米,比一九八四年增长4.06%。用的方面,一九八五年用的支出为44.44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22.4%。穿的方面,成衣服装的消费呈增长趋势,而面料的消费量下降。此外,在生活消费品支出中,商品性支出比重上升,自给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一九八五年商品性支出为211.69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13.9%,比重由一九八四年的65.69%上升到67.22%。
  山东的农村改革同全国一样,在六、七年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一,建立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中心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按照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组成各种经济联合体,这就冲破了在所有制关系方面“由个人发展到集体、再由集体发展到全民”的过渡模式,逐步形成了适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符合农民意愿和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经济形式。第二,在分配关系上,由于采取了打破“大锅饭”,纠正平均主义的做法,实现了“责、权、利”的紧密结合,使喊了多年的按劳分配原则得到了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的个人利益得到了保障。第三,在劳动管理方式上,强调了“统分结合”,把集体统一管理的优越性和农户分散经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对农业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的改革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改革并没有完结,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结合的最优形式,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的管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步加以解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