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乡、村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形式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41
颗粒名称: 二、以乡、村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形式的形成
分类号: F325
页数: 3
页码: 321-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在建立以乡、村为主要管理形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形式的过程中,首先从搞好和加强宣传工作入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实行二十多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影响很深。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首先要破除“左”的观念和模式,改革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要向农民讲清楚,使农民心里踏实。
关键词: 山东省 乡村管理 农村基层社会 管理形式

内容

在建立以乡、村为主要管理形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形式的过程中,首先从搞好和加强宣传工作入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实行二十多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影响很深。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首先要破除“左”的观念和模式,改革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要向农民讲清楚,使农民心里踏实。
  其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乡的规模。山东的特点是大县、大社比较多,全省平均每个公社有3万多人,有的地区平均每个公社5万多人,最大的公社有10万多人。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经过多种类型的试点比较,确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原则上要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监督和联系。本着这个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从建乡情况看,全省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原公社范围建乡的,有70个县、市(区),占54.7%;二是基本上以原公社范围建乡,大一点的社适当划小的有28个县、市(区),占21.9%;三是基本上以原公社范围设区,以原管理区范围建乡的,有30个县、市(区),占23.4%。全省平均每个乡、镇2.2万多人,多数比较合适。
  第三,在建乡的同时,注意了镇的建设。掌握的原则:一是积极发展,严格条件。凡已具备建镇条件的都批准建镇,条件暂不具备的积极创造条件,不搞一轰而上。全省原有110个镇,新增建了615个。二是通盘规划,合理布局。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建镇较多,烟台、潍坊两市各建镇100个左右;西部地区建镇较少,菏泽、聊城地区各建镇50个左右。全省平均每个县、市(区)有6个镇,每200平方公里有一个建制镇,初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三是普遍实行了以镇管村的体制,每个镇辖村30个左右。
  到一九八四年底,全省建乡建村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共建乡(镇)3368个,其中建镇825个。在建乡的同时,以原生产大队为基础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全省共建村民委员会8万多个,比原生产大队略有增加。
  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以乡、村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形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第一,初步改变了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状况,党、政、企三者工作都有所加强,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新的起色。乡党委开始摆脱行政事务,集中抓党的建设。乡政府一般都按照自己的职权开展了工作,重点抓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处理了一大批民事纠纷,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的好转,同时兴办了大量公共福利事业,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受到群众的称赞。乡一级经济组织注意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种服务,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干部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专业知识、领导素质都有所提高,使农村基层工作开创新局面有了组织保证。第三,基层民主空气较过去浓厚,调动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那些当选的乡干部普遍感到这是群众的信任,因而增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但是,由于这一改革时间较短,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党政企不分、党委包揽一切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行政管理没有真正就序,各部门下设机构多,条块分割情况大量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与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还不适应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完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