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前山东农村的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29
颗粒名称: 一、改革前山东农村的经济概况
分类号: F320.2
页数: 5
页码: 282-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发展中改革前山东农村的经济概况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农村改革 农村经济

内容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山东的农村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一九七八年,全省农村的基本状况是:有2012个人民公社,83325个生产大队,851773个生产队,6533万农业人口,10944.59万亩耕地,人均占有1.68亩耕地。农业总产值144.84亿元,比一九四九年的47.19亿元增长206.9%;粮食总产457.6亿斤,人均占有639斤。社员人均口粮409斤,社员人均分配68.4元,其中现金19.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475.6万马力,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1348马力;农业用电140578万度,平均每亩耕地用电13度;化肥使用(实物量)529.3万吨,平均每亩施化肥75斤。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固定资产总额98.85亿元,社队企业总收入48.53亿元(按一九七〇年不变价格计算),多种经营总收入68.76亿元(按一九七八年当年价格计算)。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近三十年,山东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在管理体制上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三平调”,在分配关系上搞平均主义,在管理方式上过分强调集中统一;特别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农民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经济效益不相称。例如,一九五六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翻了一番,每年平均递增10.61%。而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一年间,农业总产值仅增长93.6%,平均每年只递增3.2%。随着人口的增长,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八年,全省每个社员集体分配收入只增加了16.5元,平均每人每年仅增加0.75元。
  从全省来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受“左”的影响的程度和干部管理水平的不同,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胶东沿海、胶济铁路沿线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鲁西北菏泽、聊城、德州、惠民四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一九七五年曾被国家列为十大贫困片之一;其他地区则处于中间状态。山东农村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和存在的较大差别,在烟台和鲁西北四区之间显得尤为明显。
  例如:一九七八年,烟台地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1万马力,平均每个大队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5.6马力,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8.22马力;平均每亩用电11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度;平均每亩施用化肥147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2斤;农业总收入206775万元,人均分配121元,现金分配55.6元;社员人均分配在百元以上的,占核算单位总数的68.7%。粮食总产83.13亿斤,人均占有955斤,人均口粮484斤。而鲁西北四区,平均每个生产大队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比全省平均少36.5马力;平均每亩耕地用电5.31度,比全省平均低58.5%;平均每亩施用化肥55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6%;大牲畜117.36万头,在113219个基本核算单位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队是“无畜队”;农业总收入为198879万元,社员分配仅占47.38%,人均44.2元,相当于烟台地区的11%;人均分配在40元以下的生产队有53558个,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47.3%;有52935个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占基本核算单位的46.75%。粮食总产1049659万斤,人均占有550斤,社员人均口粮354斤。有61278个生产队社员平均口粮在365斤以下,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54.12%。
  为了改变鲁西北四区的落后面貌,中共山东省委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和政策措施,对改变鲁西北的面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左”的思想束缚,所以,直到一九七八年,这四个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例如,有悠久植棉历史的聊城地区,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九年间,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0.95倍,粮食总产量只增长1.02倍。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全区净吃国家统销粮21亿斤,花国家救济款8800万元,社员欠集体款3190万元。一九七八年社员人均分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元;全区有54%的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该区历史上靠种棉花而较富裕的临清县,没有现金分配的生产队竟占到总队数的72%。德州地区一九七八年有9440个生产大队,27748个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总值仅有36709万元,集体拖欠国家贷款12105万元,约为固定资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每个大队平均负债12820元。有些大队和生产队将全部家当变卖之后,也归还不了国家贷款。菏泽地区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二十一年间,全区购销相抵,净吃国家统销粮25.5亿斤,花国家救济款2.06亿元,国家无偿投资1.17亿元,免征农业税0.97亿元,发放农业贷款7.1亿元,一九六二年国家豁免1.8亿元,到一九七七年仍有陈贷1.3亿元。一九七七年社员人均口粮301斤,集体人均分配34.8元,其中现金1.63元,无现金分配的核算单位占70%。全区每年约有15万人外出逃荒谋生。这个地区的东明县,一九七八年有562个生产大队,4156个生产队,两级所有的固定资产总值为2781万元。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一年,全县净吃国家统销粮6.9亿斤,花国家救济款5000多万元,共欠国家贷款3400万元,豁免了1200万元,还剩下2200万元,约占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的80%。如果再扣掉国家给生产队的预付定金22万元,社员向集体投资19万元,公积金赤字198万元,农业账户历年拖欠下的992万元,那么生产大队、生产队的集体积累就变成了一个“负值”。所以,多数生产队难以进行正常生产活动。一九七八年这个县人均分配收入28.8元,每人每天平均只有8分钱,连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搞四化,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经济贫困、生产落后的地区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经济发达的地区怎样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应该怎样走?人们在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