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分类号: F421.2
页数: 7
页码: 152-1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一向比转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恢复时期,个体手工业经过人民政府的扶持帮助,不但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获得很大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东手工业形成了几个显著特点:行业品种较多、分布面广,发展极不平衡、经营灵活,能够适应各种需要等。山东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为供应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以合作的形式、供销的方法,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手工业生产,个别地区还出现了专业手工业合作社的萌芽。
关键词: 山东省 个体手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

一、个体手工业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山东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一向比转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恢复时期,个体手工业经过人民政府的扶持帮助,不但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获得很大发展。一九五二年,全省共有个体手工业13.3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产值4.85亿元,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一九五四年是手工业发展较快的一年,手工业户数发展到13.5万户,从业人员发展到56万人,产值达6.48亿元。手工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弥补大工业产品不足以及出口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市场,手工业产品占商品供应量的70%左右。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东手工业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行业品种较多。据一九五四年调查,全省手工业约有自然行业150个,产品数千种。其中金属制造、木材加工、丝棉针织、服装、建筑和建筑材料、食品、造纸、陶瓷、竹藤编织、皮革、工艺品、服务修理等13个主要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手工业总人数的87.2%,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80%。这些行业分布于城乡各地,以制造、修配、固定生产与流动修理等方式为城乡生产和生活需要服务。
  第二,分布面广,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政治、经济、交通条件不同,全省手工业一般多集中于城市,农村较少;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比较集中,偏僻山区比较分散。这种特点,把城市和农村分别形成为手工业集中产区和销区。同时,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又形成手工业产品的品种和规格参差不齐,复杂多样。尽管这种产销分布不完全合理,但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不可能一下子改变。
  第三,经营灵活,能够适应各种需要。手工业资金少,工具简陋,生产效率低,是其落后不足之处;但另一方面,它的生产经营灵活多变,能迅速适应市场季节变化,生产样式繁多的产品,供应各方面不同的需要。许多服务性行业,还有着串街走巷、服务上门的传统,为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
  但是,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基本属于个体经济范畴,生产分散落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人员少,资金不足,工具简陋,技术落后、保守,生产力十分低下。这一切对于手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走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者逐步从分散落后的单独生产到适应国家计划需要、实行合理分工协作的集体生产,变个体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并在现代工业的帮助下,逐步用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代替落后的手工工具生产,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业生产的落后面貌。
  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和愿望;另一方面又是小私有者,思想比较保守。这就规定了对它的改造不能用剥夺、命令的方法,而必须用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方法,通过提高觉悟,使他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这种过渡的办法,既易于为广大手工业者所接受,又能把手工业者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使手工业者的利益很自然地服从于国家利益。
  二、合作组织由典型试办到普遍发展
  山东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为供应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以合作的形式、供销的方法,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手工业生产,个别地区还出现了专业手工业合作社的萌芽。
  全省解放后,许多城市从供销入手,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一九四九年春,潍坊、济南两市先后组织起铁业供销合作社与生产合作社,不久,其他城市也相继试办。农村乡镇则有重点地试办以铁业、木业为中心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组)。到一九五一年初,全省共组织起5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1万余人。从此,全省手工业合作组织在主要行业中普遍进入典型试办阶段。一九五二年,全省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416个,参加人数达2.4万余人。典型试办的基点社经过整顿、提高,不仅基本巩固下来,而且取得了个体手工业者无法相比的经济效益。各地通过典型试办,一方面给个体手工业者树立了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的榜样,一方面也积累了办社经验,为普遍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九五二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肯定了由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①(供销生产小组,是个体手工业者通过向国营、合作社商业购买原料、推销成品、接受加工订货而组织起来的比较松散的组织。组员以户为单位,生产工具归组员私有,实行分户生产、各计盈亏。)、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②(供销生产合作社,是个体手工业户或供销生产小组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为解决供销困难建立起来的合作组织。合作社开始是分散生产,统一供销,按户缴纳股金,工具设备仍归社员私有。在生产取得发展之后,部分生产环节开始实行分工协作,并通过公共积累购置公有工具,社员私有工具也逐步作价归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生产合作社,既是手工业合作化的高级形式,又是它的主要形式。社内生产资料为社员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计算盈亏;收入在缴纳国家税款和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后,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分配。)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给各地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方向。一九五四年六月,中共山东分局倡议召开了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对全省手工业合作化作了具体布置,指示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上述三种循序渐进的组织形式,逐步向合作化过渡。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全省有28个市和专区所驻县建立了手工业生产联社,并相应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许多市、县通过召开手工业者代表会议和产供销会议,向手工业劳动者宣传合作化的优越性;在原料、销路等方面给予合作社以扶持;同时银行、税务部门在贷款、纳税上也给予照顾,规定合作社成立后免征所得税一年,营业税始终减征20%。这样,通过基点社的榜样作用、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鼓励以及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取得迅速普遍的发展。一九五四年底,共组织起供销、生产社(组)3909个,参加人数10.5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18.8%;全年生产总值1亿多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21%。
  在手工业合作化普遍发展阶段,多数合作组织都是按照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入手,吸收、改造手工业劳动者,逐步由低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因此,生产秩序没有因生产关系改变而产生紊乱。但是,也有部分地区和行业由于对改造缺乏全面安排,好高骛远,超越当时的客观条件,急于办大组、大社或高级形式的生产合作社,忽视供销生产社的发展,结果合作社办起来以后,出现了生产管理不善、财务制度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合作社的巩固,而且不利于团结和吸引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组织。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合作社,就必须对已有的合作社实行整顿。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各地手工业管理部门着手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整顿,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品种为中心,结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改善生产管理。经过整顿,绝大多数合作社巩固了下来。到年底,全省各类手工业合作社(组)达到5000个。
  三、手工业合作化高潮
  一九五五年冬,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翌年一月,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继之而起。在这两个高潮的推动下,城乡广大手工业者开始自动串联酝酿,不久又经手工业管理部门组织,从城市到农村,迅速形成全省性的手工业合作化高潮,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整地区、整行业地报名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在这种情况下,省委采取了按行业一次批准的办法,简化了成立合作社审批的手续。至一九五六年上半年,各地手工业者分别组成不同形式的合作社(组)7440个,社员达36.8万人,占应组织人数的95%以上,使全省个体手工业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
  一九五六年山东手工业合作化高潮的特点是:组织的规模已经不是限于部分手工业劳动者,而是整地区、整行业的组织起来;发展的形式也不再是从小到大,由低级逐渐过渡到高级,而是老社扩大,或直接组织社。结果合作化高潮以后,生产合作社在各类社组中的比重由一九五五年的35%激增到77%。由于客观上手工业面广分散,行业多杂,运动来势迅猛,各方面准备不够充分;主观上各级领导存在着急躁冒进情绪,对改造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盲目提倡办大社、高级社;因而在合作化高潮期间,许多行业、地区未能从客观条件出发,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而是照搬外地的做法,贪高图大,追求办社数量而忽视质量,致使运动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
  当时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一些本来适合分散经营的行业被不适当地集中在一起;一些适宜于社会需要的小型社组,不顾厂房、资金技术条件,过早地改变了原来的经营形式和产销关系,合并为统一核算盈亏的大组、大社;一些原属农村副业性质的手工业,也单独组织成专业合作社。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部分生产合作社生产发生困难,产销关系脱节,花色品种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二是许多合作社没有很好地贯彻互利政策。办社只强调公共积累,而忽视社员的实际收益和生活福利;工具作价入社普遍存在着偏低现象,估价一般比市价低10-20%;特别是在收入分配上,合作社公共积累过大,一般利润低的社和新社,社员收入相对减少。因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引起社与社员关系紧张。
  针对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从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到一九五七年,在省委统一领导下,普遍进行了整顿。在整顿过程中,首先对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整顿。在尽量照顾原来行业经营特点的前提下,将过于集中的大社和不宜统一计算盈亏的社划分为小社、小组或改为供销生产社,实行单独核算;对中断的产销关系进行了恢复;对许多农副兼营性质的手工业者,根据不同情况,或继续让其留在合作社内,或划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领导。到十月份,全省划归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共8.1万多人。其次,逐步建立起一些必要的经营管理制度:在生产上建立了产品检验制和工序责任制;在财务上建立了清理资财和定期公布帐目等制度;在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和只顾积累、不关心社员生活福利的错误倾向,根据社员劳动轻重和技术繁简,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适当提高工资水平,使社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入社前的水平。
  通过整顿,健全和巩固了手工业合作社,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一九五六年手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比合作化高潮前的一九五五年增长10.7%,比恢复时期最高水平的一九五二年增长46.4%。合作化以后,手工业扩大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共积累,增加了社员的劳动收入。一九五六年全省手工业合作社购置机器设备的投资额达164万多元,增加各种动力机器1011台,建筑厂房仓库8.9万平方米。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全省手工业合作社的公共积累达8944万元。许多合作社通过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在公共积累增加的同时,社员的劳动收入和文化生活也相应得到了改善,全省90%左右的社员收入提高10-30%。
  手工业合作化的完成和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为以后山东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