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解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解放区
分类号: K269.6
页数: 17
页码: 6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战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玩弄和平阴谋,欺骗中国人民;另一方面,疯狂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力量,重新建立起对全国人民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集团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斗争方针。
关键词: 山东省 解放战争时期 山东解放区

内容

抗战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玩弄和平阴谋,欺骗中国人民;另一方面,疯狂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力量,重新建立起对全国人民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集团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斗争方针。
  一、山东解放区军事斗争的胜利
  为了反抗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人民政府号召山东解放区军民迅速攻占大城市和交通线。全省抗日武装分五路向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及交通干线进军。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依据中共中央指示,将行动方针改为以相当兵力威胁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以主要力量夺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同月,人民武装收复烟台、淄博、台儿庄、莱芜、临朐、临淄等城,至九月十三日,光复县城43座,占领敌伪大小据点500余处,毙伤敌伪军7122名,俘敌伪军4.4万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到本年底,又解放县城20余处,控制津浦路260里,临枣支线60里。同时,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团结起来,保卫抗战的胜利,警惕内战阴谋,为实现民主联合政府而斗争。
  美帝国主义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并用军舰和飞机,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受降战线和解放区前沿,侵占战略要地。在山东,美国的目标首先是烟台和青岛。因为蒋介石的办法是关内小打,关外大打,而要向东北运送兵员物资,在陆路不通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最靠近辽东半岛的山东烟台和青岛港。一九四五年十月一日,美国军舰5艘驶抵烟台港,以查看美侨财产和日本投降为借口闯入军事要地,并派飞机在军事禁区侦察示威。十月四日,美军向烟台解放军递交通谍,要他们撤离烟台,并向美军办理“移交”手续,企图不费一枪一弹地侵占烟台,建立烟台——威海基地,开辟美国运兵的海上通道。驻烟台解放军代表断然拒绝了美军的无理要求。
  烟台事件引起解放军延安总部的严正关注,叶剑英参谋长向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提出严重抗议,迫使美军离去。但美国并不甘心失败,十月十日,即《双十协定》签字同一天,美军在青岛登陆。蒋介石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发出“三个月到半年消灭共军”的战争叫嚣。
  为了加强自卫战争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及“动员全力,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方面主要靠山东出兵”。罗荣桓率6万主力部队4000余名干部渡海北上;中共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为华东局,山东部队与新四军一部主力合编为山东野战军。这样,山东便成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和屏障华北、缓冲华中的根据地。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国民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内战。国民党依恃其经济、军事优势,采取全面进攻的作战方针。七月二十日,国民党46万军队,进攻华东区的苏皖解放区,以徐州、蚌埠、济南为中心,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战略,妄图一举侵占华东区。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山东战略计划的指示,要求山东以“着童向南”对付蒋介石的“着重向北”,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消灭之,相机占领徐州。山东军区以胶东解放军主力对付青岛、潍县之敌,以渤海解放军对付济南之敌,以鲁中、鲁南、滨海三区主力及新四军主力全部南下,进入淮北的津浦路东地区,会同华中野战军抗击进犯之敌。在苏北,华东解放军苏北部队18个团迎击敌人,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歼灭敌人6个旅5个交通大队,共5.6万多人。这是贯彻中央军委战略指导原则,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争取主动,集中主力歼灭敌人正规军作战方略的胜利。为配合华东解放军作战,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发起定陶战役,歼敌4个旅1.7万余人。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一日,国民党军攻占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高潮,蒋介石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急忙召集伪国大。国民党吹嘘“两个月解决苏北军,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军”。十二月中旬,苏北解放军在宿迁歼敌3个旅,击毙敌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国民党集中25个师的优势兵力,分三路向鲁南进攻,进犯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企图打通津浦线,逐次消灭华东人民解放军。至十二月底,苏皖解放军主力进入山东解放区,同山东野战军会合,展开大规模的运动防御作战。
  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敌之战略部署,粉碎敌人对鲁南的进攻,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集中华中和山东野战军27个团的兵力,发起鲁南战役。自一九四七年一月二日至二十日,经十八天战役作战,全歼敌26师、51师,俘敌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等,共歼敌4.9万多人,收复了自停战令后被蒋军侵占的兰陵、邳县等大部分地区。
  为了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为了统一领导华东地区人民解放军,华中与山东的军事机关合并,正式组成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下辖胶东、鲁中、渤海、鲁南、苏中、苏北军区和滨海军分区、两广纵队,共64万余人。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下辖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共27万余人。
  蒋介石在鲁南惨败之后,又集中53个旅共31万人从南北两线进攻华东解放区。南线8个整编师沿沂河、沐河北犯临沂,北线李仙洲3个军由明水、淄川、博山南下莱芜、新泰策应,企图同人民解放军在沂蒙山决战。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蒋介石调集20余万兵力,开始第二次进攻临沂,并令王耀武部南下增援。之后,蒋介石亲赴徐州,指挥对鲁南的会战。二月八日,华东局发出指示,动员全体军民,“粉碎蒋介石对山东的大举进攻”。华东野战军依据中央指示,采取诱敌深入,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集中兵力打其一路的方针,决定主动放弃临沂,挥戈北上,围歼莱芜一带的李仙洲集团。
  二月二十日,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至二十三日共激战四天,歼敌7个整旅6万余人,俘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73军军长韩浚。人民解放军乘胜扩大战果,收复新泰、博山、掖县等13座县城及张店、周村、明水等重要市镇和车站,控制胶济线250余公里,使胶东、渤海、鲁中3个战略区再次连成一片,国民党军队只能困守济南、青岛、潍县等几个大城市和孤立据点。莱芜战役首创解放军一次歼敌7个整旅的光辉战例。之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了。
  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发起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决心把内战打到底。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出马,调集13个整编师为攻击主力,加上原胶济、津浦、陇海三线军队共64个师,45万余人,采取高度集中、攻击一点的方针,将其作战部队的三分之一全部投入战场,妄图一举歼灭华东解放军于沂蒙山区,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的目的。山东解放区战局的发展,将决定能否打破蒋介石的战略进攻。因此,华东野战军采取运动战术,寻找战机,准备经过几次歼灭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首战泰安。蒋介右采取密集平推、集团滚进的战法,以13个整编师约25万兵力,向新泰、蒙阴进犯。解放军则以一部正面阻击,主力则从东西两翼进攻敌人。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晨,解放军以3个纵队组成的右路兵团,直接攻击泰安孤立之敌,而以左路军监视进攻沂南、蒙阴的敌军,一举攻克泰安,全歼守敌2万人。阻击部队歼敌4000余人。接着猛插敌后,收复津浦路以西的宁阳,歼敌2000余人。首战告捷,共歼敌3万。
  继之再战孟良崮。泰蒙战役后,敌集中3个兵团17个整编师自临沂、泰安一线分三路向鲁中山区进攻,企图压迫解放军同它在鲁中决战,或将解放军压缩到胶东狭窄地带合围聚歼。中共中央命令华东人民解放军诱敌深入,然后歼灭。为此,华东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泰安、莱芜、蒙阴等地。蒋介石果然利令智昏,急令各部“跟踪追剿”。解放军采取中央突破、虎口拔牙的办法,集中全力歼灭中路孤立突出的74师,而阻击其两翼。74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式装备。五月十三日,解放军在坦埠阻击该师,并将其包围穿插分割。十四日,74师回军孟良崮,企图利用其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华东野战军为争取战机,决定在敌援兵到达前将其歼灭,经几昼夜激战,至十六日,攻下敌军据守的最后据点,全歼该师3个旅,击溃其他5个整师的增援,共歼敌3.2万人,击毙敌74师师长张灵甫。蒋介石哀叹他的“王牌师”74师被歼是“无可补偿的损失”。华东战场的局势向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转变。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国民党不甘失败,又以32个旅24万兵力向沂蒙山进犯。敌人采取密集平推战术,18个旅齐头并进。华东野战军以大部主力(8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打入国民党统治区;而以3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坚持内线作战。七月初,为配合刘邓大军进入鲁西南,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左右路军插入敌后。左路军于七月六至七日收复费县、枣庄、峄县。右路军七月八日再克泰安,并连克宁阳、肥城、东阿、平阴等县城,迫使敌军于七月十一日西撤,打破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历时三个月的重点进攻。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从东阿至濮县地段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历时一个月,共歼敌9个半旅,6.6万余人,俘敌师长2人。这次战役突破了被蒋介石吹嘘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九月九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菏泽沙土集歼敌1个师,随后又在曹县歼敌1个师的一部。
  一九四七年八月,国民党集结5个整编师,准备进攻胶东解放区。八月中旬,蒋介石向王耀武亲授机宜,企图由西向东将解放军山东兵团挤到海边,将华东党政机关、部队一网打尽。山东兵团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配合,跳出包围圈穿插到外线敌后,于十月二日发起胶河战役,收复昌邑、掖县、威海,共歼敌4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胶东的攻势。胶东大捷标志着山东战场转入了战略进攻。
  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一日至五月八日,山东兵团发动对胶济路两侧的春季攻势,攻克了张店、周村、邹平、潍县、安邱、长山、齐东、蒙阴、淄川、蓬莱、威海、新泰等17个城镇,歼敌8.5万余人,解放了除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等少数孤城之外的大片地段,山东解放区联成一片。华东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在第二年的解放战争中,共歼敌38.9万人,解放城市53座。自五月至七月中旬,山东兵团在津浦路徐济段发动夏季攻势,共歼敌6.3万人,解放了昌潍、兖州、济宁、泰安等12座城市,华北、华东联成一片。
  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华东野战军7个纵队组成攻城兵团,另以8个纵队组成打援兵团,攻打济南。济南是津浦咽喉,是敌人东北、华北、华东三大作战集团的战略支撑点和联结枢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华北、华东所进行的战略决战,能否联成一体、贯穿一线,关键是济南战役的成败。济南敌军为王耀武所部15个旅11万人,组成严密的防守网。人民解放军为争取时间,采取单刀直入的战术。九月十六日午夜,解放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进攻,苦战两昼夜,敌外围阵地土崩瓦解。十九日,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压力下,敌96军军长吴化文起义,撤出战斗。蒋介石急令王耀武“缩短阵地,坚守待援”。二十二日,解放军解放商埠区,二十三日晨完成对内城包围,二十四日凌晨发起总攻击。在同守敌经过反复拉锯战后,解放军终于突破内城,占据省政府,当日晚九时结束战斗。此役歼敌11万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企图潜逃青岛,在寿光被民兵捕获。济南大捷声威所及,使据守临沂、菏泽、烟台之敌纷纷弃城逃窜。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日,解放军解放青岛。八月,整个山东都回到人民手中。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军民共作战10907次,歼敌56.9万多人,缴获大批枪枝弹药及物资,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二、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在旧中国,山东的土地制度和由此而产生的租佃、雇佣、高利贷、赋役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这种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几乎决定着中国农村一切经济政治关系。这是山东农村生产力不发展和人民蒙受奴役剥削的根本的原因。农民为缴租赋,往往陷进高利贷的罗网之中。山东的高利贷者,一般同时又是地主、富农和商业资本家,农民借贷的期限短,利率高。抗战前,粮食借贷月利3分半,现金借贷月利2-5分,高者达9.27分。《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一书,统计46县131家地主情况,其中68%的地主兼放高利贷。地主兼商人和高利贷者达86.3%,以经商而成为地主的有69家,可见地主、商人、高利贷是三位一体的农村剥削者。经过一九四六年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工资,农民生活有所改善,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但是,农民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他们迫切要求土地。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过渡到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了。一九四六年八月,中共华东局召开土地会议,按照“五四指示”的精神,制定了山东实行土改的办法。
  土地改革是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它本身必然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总清算。山东实行土地改革,最普遍有效的方式是清算、献田。献田中,农民从地主、汉奸手中获得的土地占20%。后期则以清算斗争为主。清算的内容,主要是反侵吞、反霸占、反隐瞒土地和对农民的开荒地收租,对过去地主恶霸在工资、负担方面对农民的克扣与转嫁则实行找工找负担。清算对象主要是封建地主和地方豪绅。清算方式则是通过忆苦对比,算地主剥削帐,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使农民明白到底谁养活谁,树立农民当家做主人的思想。经过这样的阶级教育,然后召开清算讲理大会,控诉地主阶级和旧社会给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之苦,理直气壮地向地主讲理清算。在斗争中,农民提出“土地回老家”的口号,直接夺回被地主霸占的田产,找回被地主恶霸侵吞的工资和负担,迫使地主赔礼认错,将土地折价赔偿给农民。经过讲理清算,地主在农村的威信扫地,经济上、政治上受到有力打击,他们在农村被孤立了。
  地主阶级有几千年的统治农村的经验。他们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在经济上、宗族上、文化上占着很大的优势,对土地改革极端仇恨。他们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土地改革,破坏农业生产。在国民党军队侵占的地区或接敌区,地主恶霸派出特务扰乱社会,或组织武装暴乱,杀害共产党干部和积极分子,推翻地方人民政权。他们还组织地主还乡团带领蒋军进村,滥事捕杀,将农民分得的土地、粮食、农具等什物一律反攻倒算回去,造成乡村一片恐怖。
  国民党的进攻,地主、特务的反攻倒算和屠杀干部和农民罪行,激起农民的极大反抗,各地迅速滋长起“左”倾复仇情绪,于是土改运动从和平献田和讲理清算变成了暴力夺田。鲁中南区利用战争空隙,展开了猛烈的追旧约、换新约的群众性夺田斗争,开大会庆贺土地还家;提出“参军保家”、“反蒋保田”、“保田保家”等口号。有的地方搞全乡全县的大宣誓、大游行、大参军。渤海区用大推平的办法处理土地,每人平均3-5亩,不分阶级,谁的地多就分谁的地,严重侵害了中农利益。一九四七年初,为了纠正地富手中保有较多较好的土地、浮财和解决干部多占土改果实的问题,采用了“刮大风”的宣传方式,推行了“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过左政策。一九四七年四月后,各地也开始把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如同对其土地一样一起清算,并推广了“贫雇农说了算,一切权力归农会”的一套“左”的经验。一九四七年六月,中共华东局召开了寿塔寺会议,总结一年土改的经验,着重批判了各地土地改革中干部多占土改果实、地主富农多留地等所谓富农路线和党内不纯现象。在反右倾的同时,批准了“左”倾路线。华东局发出“七一指示”,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势力,强调雇农路线、标准成分论,并把司法等各种大权由干部手中转移到贫雇农小组手中。直到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胶东土地会议上,仍然强调“整党的目的,就是搬石头”,夸大党内不纯和土改不彻底的情况,为“左”倾路线制造根据。一九四七年七月后,各地传达寿塔寺会议精神,强调对地主要扫地出门,“对军工烈属是地主成分者,也一律扫地出门”,“群众意见怎样即怎样”;土地分配的方法是打乱平分,以全村土地平均数为基准,使土地数量和质量、远近达到平均。之后,又把冀鲁豫的“雇贫农当家”、“干部交权”等错误口号从鲁南扩展到全省。凡此种种,使中农、贫农不团结,阶级关系混乱,基本劳动群众阶层缩小,雇贫农陷入孤立。且树敌太多,使村干部和贫农脱离群众。群众恐慌,怕“富”不敢生产,不相信生产致富政策。有的人“坐吃”斗争饭,土地荒芜,杀卖牲畜,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群众普遍要求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保障人权、财权,确定地权,害怕再平分土地,害怕再搞大斗争。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八年春,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山东到一九四八年七月,才初步停止了“左”倾路线。此后,新区实行减租减息,对大地主、高利贷者实行废除债务,同时实行生产救灾和合理负担政策。接敌区则实行反倒算、反抓丁征粮政策,只进行减租减息,一律不搞土改。在部分老区、半老区,以生产救灾为主,宣布结束土改,颁发土地证,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乡、区、县三级人民代表会议。
  一九四八年七月,山东开始以生产救灾作为共产党、解放军的中心任务,坚决停止土地改革。一九四九年后又开始定成份、定地权,并与救灾工作、支前工作结合进行。
  土地改革作为一次前所未有的农村生产关系大革命,尽管出现了失误和一些荒唐的事,但其大方向是正确的,两年的土地改革,在山东解放区取得了伟大胜利。
  首先,土地改革使农民在经济上获得翻身解放,摆脱了对地主阶级的依附。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农民获得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据统计,山东有74%的村庄进行了土改,有1000多万亩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基本消灭了赤贫,中农和贫农上升,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土地改革为发动群众支援战争,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道路。
  其次,农村的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结成了乡村中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乡村中的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成为土改的中坚和主力军,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在广大农村中树立起来。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残余势力,把几千年统治农民的一套政权、神权、族权打垮了,地主武装被取缔消灭,封建的乡村保甲制度被摧毁,地主的各种党团、会门、宗教迷信组织被扫荡一空。地主阶级的上层建筑被打碎,代之而起的是乡村中民主政权和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建立。农民组织自己的乡村武装,保卫自己的政权和土改果实,树立起农民在乡村中的统治地位。
  其三,土地改革是农民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土地改革中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千百年来受地主愚民政策愚弄、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觉醒了。他们成为摆脱地主阶级思想支配,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人,表现了巨大的历史创造性和主动性。他们控诉旧社会之苦,认识到地主阶级统治是他们受苦受难的总根源。农民视共产党、解放军为救星,跟共产党走成为社会公理和农民翻身解放的唯一出路。山东解放区在土改后盗匪绝迹,秩序井然,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新气象。
  其四,土地革命的胜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把解放战争看作是“保家保田保饭碗”的生死攸关的大事,看作是他们求生存谋解放的战争。他们自觉参军参战,支援前方。
  三、山东人民对全国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它为了人民,也必然依靠人民。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援和无私贡献,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后,战场转移到山东。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集中作战,兵力在20万人以上,战争供应十分繁难艰巨。一九四七年一月,为了适应支援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华东局改组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健全了领导机构。省支前委员会下设人力、粮食、民战、政治、人民武装各部及秘书处,全权统一领导支前工作。各行署、专署、县府也都建立了支前机构,党政部门抽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干部参加支前工作,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省支前委员会提出了“全面组织人力,争取支前主动,保证前方需要,节省人力,作长期打算”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统一人力调拨、统一粮食调拨、民工使用和管理教育等制度。在组织上,将民工分为随军民工、常备民工、临时民工三种编制,经常进行阶级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教育和军事教育。为了保证作战部队的供给,解决现代战争与交通条件落后的矛盾,创造了将军用物资和粮食按站转运的民站网组织形式。
  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直接参军参战,参加地方兵团、主力兵团,或参加民兵保卫家乡、肃清后方的残余敌人。一九四六年,在自卫反击战中,鲁中各县的民兵轮战队有1.2万人开赴前线支援作战。章丘县人民武装部参谋李玉泉率领民兵爆炸队,用地雷炸死炸伤敌人130余名。在敌占区,民兵坚持游击战,用麻雀战、地雷战,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粮食物资来源和交通运输线。广大农民在翻身之后掀起的保田地保家乡运动,使整个解放区农村沸腾起来。一九四七年,山东有两次参军热潮,胶东有18.2万人、渤海区有9.3万人、鲁中南有1.9万人。蒙山县人民在“自己的大门自己看,自己的队伍自己干”的口号感召下,掀起参军热潮,二十天中有3470名青年报名参军。莱阳赤山区有1000名民兵集体参军,成为闻名全国的“赤山营”。一九四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九年三月的第四次参军高潮中,山东又有16.8万名青年参军,其中半数补入主力部队。一九四九年有19.4万人的地方武装升入主力部队,几乎占三野总兵员的三分之一。在参军过程中,父母送儿郎,妻子送丈夫,兄弟相随上战场的事迹到处皆有。人人以当兵为荣,以前线立功为荣。许多地方父死子继,兄死弟继,为人民当兵,为求解放而战。
  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踊跃支前,以巨大的人力物力保证战争胜利。一九四七年三月,华东局和省支前委员会决定组织随军担架队和运输队。至六月,全省有常备担架10391副,建制担架3954副,分派到各部队服务。在历次战役中,都有千百万人民参加支前战勤服务。鲁南战役时,有数十万民兵、民工参战。莱芜战役中,有50万人在战地服务,有500万人参加各种后勤工作。泰安战役有随军民工7万人,有85.6万人参加战勤服务。孟良崮战役,有92万民工参加支前。在这一战役中,鲁中区有近百万妇女参加支前工作,她们完成军鞋50万双,碾米磨面6000余万斤。有大批妇女直接参加战地服务,烙煎饼,送茶饭,宣传慰劳军队,或参加送给养、送弹药、修路破路、站岗放哨、维持后方治安等战勤工作。在一九四七年二月至九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山东的常备民工有53万,临时民工256万,合计工日达12500余万个。
  济南战役时,中共中央华东局抽调近千名干部,加强支前各部门的领导,以全省的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前,华东局提出“全力以赴”支前的号召,建立华东统一的最高支前机构华东支前委员会,在支前中起了重大作用。渡江宁沪战役前后,华东局执行“把民工队当成学校办”的方针,从山东抽调两三千名干部到江北、江淮、皖西、赣东北、皖南、苏南、浙北地区,征借粮食,组织人力,建立支前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济南战役到宁沪战役,山东共动用人力595.8万人,其中济南战役50.3万人,淮海战役225.1万人,渡江宁沪战役320.3万人。山东民工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展立功运动。随军南下的“陈毅担架队”4500人,跋涉数千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无一人掉队逃跑。陈毅在评价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总之,山东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