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最难得者是民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42
颗粒名称:
最难得者是民情
其他题名:
康熙、乾隆咏德州的诗章
分类号:
K249
页数:
7
页码:
70-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咏德州的诗作。
关键词:
康熙
乾隆
诗作
内容
清代第二帝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分别当政六十一年和六十年,创下了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爷孙俩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写下了回光返照般的一页辉煌。史称“康乾之治”。这一百多年,一向被士大夫阶层称颂为“政洽民熙臻郅治、人和物阜乐康平”的太平盛世。自乾隆以后,清王朝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一样,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又经过了115年内忧外患交错肆虐的风雨里程,大清覆亡,中国封建社会寿终正寝了——康、乾祖孙当政的时间,比之后来的嘉、道、咸、同、光、宣六帝当政时间的总和还要多出六年。
这样,所谓“康乾盛世”,便成为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的值得称道的时期。
康熙、乾隆两朝,所以造就了辉煌的伟业,与他们善于体察民情、比较注意民间疾苦,并及时调整政策、缓解矛盾有关。在这爷孙俩一生多次南巡中,都要驻跸德州,而他们对德州也确有特殊感情,每次驾幸,都有咏德州的诗作。爷孙俩共留下了咏德州诗七十九首。
1684年,康熙南巡莅德,写下了题为“次德州即事”的五绝一首:
近郭人烟集,遥天月上初;新寒添夜漏,不寐但看书。
又二十五年后,康熙再度南巡,又写下了题为“德州”的一首五绝:
长河绝流澌,晓坐寒仍肃;若使居深宫,安知有冷燠!
康熙的诗,文风朴质,感情也很真实、深沉。试看他只说“若使居深宫,安知有冷燠”,却并不为自己标榜功劳,诸如什么数九寒天,冲寒冒冷,体察民情,不辞辛劳之类。那时候,还不时兴说一大堆这类套话来自我表扬。这两首诗,给乾隆开启了歌咏德州的榜样,使得他在后来的多次南巡与回程时,每过德州,必“恭依皇祖德州即事诗韵”再作一首。以致于先后做了九首步康熙原韵的五律诗。他体会到了康熙在德州写下这样两首带有强烈勤政恤民色彩的诗作的
深意,多次采取蠲免赋税之类救济措施。当然,他忘不了用诗记录下自己的这些功德。“行春南去三千里,问俗东来第一程”的德州古城,成了乾隆发泄怀念“皇爷爷情结”的吟咏不厌之地。如1771年的“六依皇祖德州即事诗韵”写道:
朱雀溯流上,青齐入境初;行宫驻德棣,几暇便观书。
宫墙心久仪,芹帛躬申肃;入疆验民风,所幸多安燠!
比之于康熙,乾隆的诗少了几分创业维艰的生活体验,以及奠基者特有的敬谨而深沉的苍凉咏叹,因而调子多了几许浮华与自得,显得有些矫情。但他对于德州河川形胜的表现,仍然是言之有物、真切感人的。仅德州名胜繁露台〈即董子读书台〉,便使风流皇帝三度诗兴大发。1748年与1776年写下了两首题为“繁露台”的“七绝”诗:
其一
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
其二
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还有一首“德州南门城楼曰广川楼亦曰繁露台即汉董仲舒故里东巡经此诗以咏之”:
百廿三篇著异闻,城南因是有台云;天人三策真平正,繁露虽佳属费文。
在诗后注道:“繁露中,如清明竹林祈晴请雨之类,岂如三策平正,真千古帝王之法哉。”这首诗,从题目到注解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与史料,比如繁露台遗址就是南门城楼。还透露着乾隆并不迷信,他认为董仲舒的著作中,除“天人合一”说是千古帝王之法外,那些祈晴求雨之类皆“属费文。”……这些信息和资料,于德州是弥足宝贵的。
1771年的这次南巡莅德,“九五之尊”的风流天子亲自来到位于古城北数里的哨马营减水闸上视察,写下了“阅哨马营减水坝作”:
诘晓轻舆遵大堤,堤工要处欲勤稽;坝开哨马泄涨夏,川导钩盘防勃溪;
不壅以宣功异北,由河而海受从西;即今出水计数尺,疏潦良方望若迷!
乾隆前期的咏德州诗作,沿袭着康熙的思想,很有一些体恤民艰、自我省察之意。他在1748年写的“旋跸过德州”一诗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幸鲁过德州,柳梢初放青;事毕兹言旋,绿云红雨并;却来未及月,春色纷纵横;麦陇纵未萎,黍田犹待耕;连朝风势作,每与云相争;哀此齐鲁民,何独连歉丁,祀秩虽成礼,廑怀为灾氓;一口增百忧,往返愧此程!
诗中对于山东连年荒旱、民不聊生的状况寄于悲悯与同情,对于自己一口人给百家带来负担感到惭愧,还以“春色纷纵横”一句,对德州的田园景色做了生动的描绘。他下诏“命免直隶山东所过州县今年田赋十分之三”,并立即用这个题目口占七绝一首:
计里修除虽受直,常供还免十之三;长官纵自清操凛,需索应防吏役贪!
可见,这位皇帝并不满足于坐在紫禁城里,高高在上的仅仅靠“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他出巡是为了体察民情,他对于民间情形、官场积弊有相当的了解。一句“需索应防吏役贪”,精当中肯,尽得官场中三昧矣!那种认为“反动统治阶级”出行只是为了吃喝玩乐、寻花问柳的观点,是何其浅薄又多么无稽呀!
乾隆对德州原野景色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歌咏欲望,对德州民风的质朴善良有深切感触。这集中地体现在他作的“晓发德州即景杂咏四首”中:
其一
今日行程八十里,恐增建置略从遥;记云凡事预则立,宜是轻舆发诘朝。
其二
东方渐见昒听明,倏忽曦轮树杪横;回望德州未廿里,果然驹影迅人行。
其三
南来越见麦田多,芃露芊烟绿颖娑;仆从虽严禁蹂躏,其如民众转难呵。
其四
绿杨红杏近清明,野店荒衢画里行;尘土不妨随踏起,最难得者是民情!
公元1784年,业已坐了四十九年皇帝,渐入老境的乾隆最后一次驻跸德州,留下了“驻跸德州行宫迭庚子诗韵”七律一首:
五岁一巡早一岁,入齐自赵首临兹;迎銮老幼纷如昔,莩甲风光正及时;石火流阴迅堪验,载舟惟水戒应知;畴咨事罢聊闲坐,温室东瞻不忍思!这首五律表明他虽老迈,但并不昏庸,对于“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有清醒的认识。要想使他们拥戴,就要让他们得到温饱。因此,他坐在温暖的行宫里,看着在寒风中劳作的人们而“不忍思。”实际上,这也是康乾咏德州诗作的主调,一个总的主题。用乾隆一句诗来表达就是:最难得者是民情。
乾隆的诗作,对于德州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视表现得十分强烈。他往往在德州接见山东来迎官员,写下“示山东大小诸吏”之类诗篇。诗中多次出现“东省兹为首”“入齐首临兹”“京畿东省兹门户”“问俗东来第一程”等等颇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句子。德州的一座浮桥、一段老河道都成了他反复吟咏的对象。在全部诗篇中,多数都有“德州”二字,或冠于题目,或见于诗句,可不费考据毫无争议的表明是作于德州或为德州所作,也是这些诗作的一个特点。另,乾隆为他的诗写下为数不少的注释,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义的背景,也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
如今,位于马市街南端一带的“康乾行宫”早已在风起云涌的世纪激流中倾圯贻尽,行宫中那口“饮之其甘如贻、清心明目”的“恩井泉”,也因在历史的烟云中毁弃而为人们淡忘。只剩下七十九首咏德州的诗篇,保留在几近湮没的典籍之中。这些诗作,是德州人民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此“大改革大开放”之际,许多外地都在大打名人效应这张牌,并因此推动了经济发展。这样看来,重视并用好用活这笔遗产,首先应该是我们德州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金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