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绘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28
颗粒名称:
绘图
分类号:
K265
页数:
5
页码:
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8年冬,日寇1415部队的一个中队进驻了边临镇。从此,这一片家乡土地,便进入了烧杀抢掠、腥风血雨的年代。
关键词:
边临镇
日寇
烧杀抢掠
内容
1938年冬,在一个寒风怒吼、大雪纷飞的深夜,日寇1415部队的一个中队进驻了边临镇。从此,这一片家乡土地,便进入了烧杀抢掠、腥风血雨的年代。
1938年至1941年,这几年的冬天,我动员、组织家乡青年弟兄,举办了“农民夜校”。他们白天干活,晚上学文化。由于都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时常遭受凌辱,所以仇恨日寇的情绪很高。这几年参加夜校的青年弟兄做了许多隐蔽地抗日工作。
1940年4月,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当时,抗日政府的力量,确像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星星之火”,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很快就有了燎原之势。
县政府、八、九区政府成立后,有关同志逐步和我有了接触和联系。我家和边临镇近在咫尺,于是就成了抗日政府侦察敌情的前沿阵地。
1941年冬,日寇的炮楼据点遍及各地,边临镇、土桥、惠王、王槐庵、大道孙、神头……,星罗棋布。同时,我抗日力量也不断壮大,在德县由东向西逐步扩大我抗日根据地,在游击区、边缘区及敌占区,我们的活动也不断增强。
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县政府文教干部崔振东,通讯班刘应涛来我家说:“县长指示,我们要掌握各日伪据点的军事布署情况,将他们据点里面的布局和周围环境搞清楚,然后绘个地形图,这个任务叫我寻机完成。”
数天后,边临镇西街鬼子据点要将据点周围的所有民房拆除,意在防备对其隐蔽攻击。当时由汉奸警备队下令,要附近各村派民夫去扒房干活。这时我认为是视察敌情的良好机会,就随同本村民工到了鬼子据点。
这个据点是占用了西街刘宪增的一所院落,中间修建了一个约高30米的炮楼,大门向北,架有两层铁丝网,门东设有一个半圆形碉堡,院内有北房、西房,有较宽阔的场地,最南边是伙房和厕所,四周是加固的高墙,并有铁丝网。如果据点周围的民房拆除之后,确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由于我村民夫到的早些,被分配到据点院内西边,拆扒一部分土房,时间不长,炮楼内外的拆房民夫都到了,监工敌人的吆喝声、被拆户群众的哭叫声,乌烟瘴气,尘土飞扬,一片狼籍惨象。
这次行动,由于失误,导致了一次生死线上的惨祸。中午时分,鬼子、汉奸都去吃午饭,干活的民工也都掏出怀里揣的饼子、窝窝蹲在北墙根啃着,这时我走进南边的厕所,蹲在一个角落的厕坑上,从口袋掏出一块一寸长的铅笔头和一片香烟纸,意在记一记所见到的有关情况,刚写了几十个字,突然厕所木门被踢开,进来一个鬼子兵,我急忙将铅笔头丢进厕坑,将纸片放在了嘴里,当时可能因神色有些慌张,引起了这个鬼子的怀疑。他抓起我的胸襟,看了厕坑中并没有粪便,便面目狰狞地问我:“你什么的干活”?由于我口中的纸片尚未软化咽下,所以未能说话。这时他对我拳打脚踢之后,把我带到院子里,叫一名粗通日本话的“拨役”问我。这个人姓刘,是边镇北街人,原来盘乡卖煤油,鬼子来后,他投靠日寇,当了“拨役”,侍奉日本人,助纣为虐,横行乡里。他一再威胁我说通八路;他拿着木棍,那个鬼子拿着皮带,把我打得鼻口流血,遍体鳞伤。一顿毒打之后,把我拉到一个黑屋子里锁起来。
后来知道,本村出夫干活的乡亲,都到“拨役”刘某那里说情,证明我是老实农民,不通八路,但他置之不理,丝毫不为所动。边临镇解放后,据说此人逃亡东北,下落不明。
鬼子把我捆绑双手,锁在一间黑屋里,这屋的一角铺有一堆碎草,阴湿黑暗,在草堆里却蜷卧着一个小孩,看样子也不过五、六岁,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但又似乎未死。我想,这么点小孩犯什么“罪”,为何抓捕到鬼子据点呢?
事后才知道,据说河北吴桥的鬼子在“讨伐”时,抓捕一名抗日县长未能抓到,将县长的儿子捕来,鬼子调防行军时,将孩子留放在这里。
约近午夜,数九寒天飘着零星雪花,有七、八个鬼子提着两盏马灯,绑着我并拖着那个小孩子,走到离鬼子据点西边不远的振武庙,这座庙已是颓墙残垣,地上倒着一块石碑,鬼子把我绑在一根柱子上,把孩子放在石碑上,然后由鬼子伙房的一名中国伙夫拉来一车井水,放在石碑旁,几名鬼子狞笑着撕掉孩子身上的衣服,向他身上一盆盆地浇凉水,只见在浇第一盆水时,孩子似乎抖动了一下,以后再没有动弹,就这样把孩子冰冻在石碑上。鬼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残杀这个无辜的孩子?是报复?是取乐?还是法西斯魔鬼本性?
鬼子一面向孩子身上浇凉水,一面给我说:“你的实话的不说,和小孩子一样,死了死了的”!
正在这寒风刺骨、鬼火闪烁的时候,看到一名日本翻译和汉奸维持会长走近几名鬼子中间,叽咕了几句,鬼子又把我带回到黑屋子里。
后来知道,是本村村长、“首事”,连同乡里群众及我舅父等人请客送礼、转托边临镇士绅,贿赂维持会长、日本翻译,我才得以“取保释放”。
后来也听说冰冻死在庙里石碑上的孩子,第二天尸体“不翼而飞”,原来是日寇伙房的伙夫韩某(边临镇西街人),连夜将孩子尸体转运到其家乡。
抗日怒火更加熊熊燃烧。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边临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