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用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7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用人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73-8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冯玉祥将军的用人原则,他主张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乡。这里所说的贤与能,当然是指冯本人所认为的贤与能。
关键词: 冯玉祥 将军 士兵

内容

冯玉祥将军的用人原则,用他自己常对官兵所讲的两句话可以得以概略。这就是:“不问你乡不乡,但看你贤不贤;不问你亲不亲,只看你能不能。”从这两句话看来,就是用德与才。也就是说,他主张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乡。这里所说的贤与能,当然是指冯本人所认为的贤与能。那时他也不懂得阶级,也就说不上是带有阶级性的贤与能了。那时我当然更不懂,现在只是写他当时的用人原则而已。
  他为什么提出这个原则呢?有其历史背景。由于一个不正确的事实,给他以启发,从而提出他自己的用人原则,或者说理论。
  是什么不正确的事实呢?
  皖系军队的头头段其瑞,是安徽合肥人。段属下的一位将军陆建章是安徽蒙城人。他们用的人,多是安徽人或是安徽蒙城人。于是出了两句民谣:“会说安徽话,便把洋刀(当时的军官都带指挥刀)挂;会说蒙城话,便把洋刀挂。”这显然是任人唯亲,任人唯乡。皖系军队这种用人风气,造成了它的腐败无能,所以直皖战争爆发,很快就被直系打垮了。冯玉祥看了这种惨败的现实,立志改革用人的原则,而提出反对任人唯乡,主张任人唯贤。他的主张与实践,得到官兵的拥护。
  西北军的官兵绝大多数是山东、河北、河南人,一部分是安徽人。西北军的将领,也是这几省的人,个别是东北人和南方人。冯本人是从当兵起,由初级军官,而中级军官,而升为将军的。他属下的军官也是依照这种情况由冯把他们提拔起来的。冯当营长时,他们是其属下的连长,排长;冯当团长时,他们随之升任营长、连长;冯当旅长时,他们提升为团、营长;冯当师长时,他们有的升任旅长,有的升为团长。随着冯的升发,他们也就水涨船高,一个个当上了师、军长,或一个路的司令。西北军的某些将领被蒋介石分化收买以前,以冯为中心上下团结的局面,主要是他不任人唯乡,不任人唯亲,而得以维系。至于其失敗的原因非常复杂,是多方面的。
  现在我来说说他所提拔起来的部分主要将领的籍贯及上下级相互关系。
  张之江,字子敏,河北盐山县人,据说曾考过秀才,落榜而后从军,由冯提拔到察哈尔(张家口)都统。冯一九二五年冬去苏联考查时,由张代理西北边防督办职务,他是由冯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张读旧书不少,讲话时,喜引古典,善讲演。张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常对官兵讲:“太初有道,道即是上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当然是由于冯的影响而入基督教的。冯对张甚信任,而张对冯也极忠诚,能直言。张带兵的一整套办法,均以冯的带兵法为规范。其所属官兵颇爱戴之,为冯所属将领之冠。
  李鸣钟,字晓东,河南沈邱县人,文化次于张。由于待官兵温和,责任多委于下级,人称为福将。冯对他甚厚,也较客气。据传说冯将军任营长在滦州起义失败后,李鸣钟任排长曾帮助冯脱杀身之险,所以冯对李则破格相待。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文化高于李鸣钟,因读古书不少,故儒家思想浓厚,对孔子甚尊崇,也受基督教的影响。他推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为八德。他任二十九军军长时,曾编《八德歌》,使军队广为歌唱。宋在冯面前较为拘谨,而要求军队较李为严。
  孙良诚,字少云,河北盐山人。文化较差,练兵有方,要求较严,在艰苦作风方面,能以身作则。当营长时,带领全营参加冯举办的行军比赛,士兵因脚上磨泡行走缓慢。当时孙虽有马匹,但并不骑马,以示对士兵的鼓舞。自己脚上也磨了泡,当着全营士兵的面,将鞋袜脱掉,用力向地上一跺,脚泡破裂,流出鲜血,随即穿上鞋袜,并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士兵睹此情况,大为振作,加快步伐前进,夺得比赛第一。冯从此对孙更加重用,北伐时任一个路的司令,对解西安杨虎成之围,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孙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一九二七年冯把孙所带领部队授以“铁军”称号,并颁以旗帜。此人由于有勇乏谋,所见者浅,故晚节不佳。
  韩复渠,字向方,河北霸县人。小有文化,最初在军中连队当过司书(即现在文书),后改任军官。他由初级军官被冯逐步提拔为将领,北伐时充任一个路的司令,担任过山东省主席,颇得冯信任。但他是被蒋介石收买叛变冯玉祥的人之一,而后又被蒋介石所杀。
  鹿钟麟,字瑞伯,河北定县人。文化水平较高,聪颖机智,处事灵敏,颇为冯依重,也是由初级军官逐步提升为将领的。冯任旅长时,鹿的本职是炮兵团长,同时兼负培养干部及深造干部之责,凡有重要事情,鹿均参与商量。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鹿任旅长。曹、吴命令西北军出古北口,先取热河,继取东北,目的是以毒攻毒,消灭冯之力量。冯深知吴佩孚想消灭西北军之用意,当然也为生存作准备。当授命北进时,张之江先头到达热河,而鹿的部队尚未完全离开北京。当冯与孙岳、胡景翼联合秘商,推翻曹锟贿选政府时,便将鹿的后队改为前队,一夜之间,占领北京城,废黜曹锟,驱逐溥仪,保存了故宫所有的古物,显示了鹿的指挥能力。由于西北军的行动,秘密神速,当时的报纸有一首诗云:“千里关河三日回,衔枚夜袭九城台,明朝一揭安民谕,尽讶将军天外来,一尘不扰市寰静,四海同钦德益尊,欲共斯民登衽席,岂惟谈笑却桓温。”总的指挥当然是冯玉祥将军,而鹿实是具体执行的重要一员。
  石敬亭,字筱山,山东临清人。读旧书较多,初担任军法官的职务,尔后为西北军办教育,培养深造干部,也是逐渐提升为将领的。曾任总参谋长。西北军有些书籍和军歌歌词,多是石敬亭所编写。石深得冯依重和信任。石遇事能直陈,是冯提拔起来,对西北军的建设甚有影响的人物。由于石较长时期办军事教育,不少干部是出于他的直接培育,所以甚得官兵的爱戴。以上所谈到的几位将领对石也颇为尊崇。
  由行伍出身而被提拔起来担任将领的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述。总之,西北军的将领都不是出于乡亲关系而提升起来的。都是按冯的用人原则而按级逐步提拔起来的。以上所提到的人物,没有冯的同乡,也没有冯的亲戚。
  冯提升干部都是经过学术考试而确定,有时冯还亲自主考。他的作法,颇能鼓舞官兵的上进心及发奋图强的精神。
  若是出了一个排长的缺,则令各营推选班长参加考试;出了连长的缺,则令各营推选排长参加考试;考试优良者,发委任状,便提升了。考试的内容有学科与术科。学科,是考试军事理论(如操典、条令等);术科,是考试器械体操(如单杠、双杠、木马等)。单杠必须会三套,即摇动转回,曲身上和倒立。一般官兵都能熟练的表演这三套,只有新兵或少数官兵不能完全熟练的掌握这三套技术。
  这方法甚有好处,一则可以鼓励勤学苦练的上进心,其次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干部,体现任人唯能和任人唯贤的原则。冯由旅长至陆军检阅使时期,对所属军官基本上都能认识,并熟知他们的籍贯、家庭状况、学术的优劣情况等。
  连长以上军官的提升则不采取考试办法,而是采取考语的方法。所谓考语,即某级军官(如连、营团、旅长等)对其直辖的军官作评语。连长可对本连的排长写出品德、学术、带兵、待兵及其他方面的评语。密封后呈报营长,但营长不得诉阅,只能再向上级转呈。营长对直辖的连长写评语,密封呈团,团长无权拆阅,只能转呈上级。等而上之,照此办理。这种方法,有助于上级对下级的了解。又由于是密封上报,考语不好的军官不知道其上级对他的考语,这样可避免下级对上级的不满而影响团结。
  冯采取的一些方法,均有助于他对军官的了解。他在对部队讲话时,阅兵时,往往走到某个连队,叫某个军官的名字或一些老兵的名字,甚至问问家庭老人的情况。被叫的军官或士兵,自然感到亲切。官兵对于最高首长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并问长问短而感到非常欣慰。不仅当事者如此,其他官兵也以最高首长能叫出普通军官或士兵的名字而感到惊讶与钦服。这看来简单,实际说,若非善于带兵,有丰富经验,深知群众心理,并对官兵深有爱心者,是不易做到的。冯能做到,因他是当兵出身,知道官兵的疾苦。能推己及人,自自然然,就会恰到好处。我自己深有体会,亦深受其惠。冯对下级的平易态度,使官兵与他的距离大大缩短。官兵有要求敢提,有意见敢讲。所以冯在官兵的心目中既是最高首长,也具父兄的形象。
  冯制定的用人原则,从上到下执行得甚好。冯为避免任用私人的嫌疑,在军队中的亲戚均得不到发展,因而颇不愉快地离开军队另谋职业去了。冯这种态度的可取之处,是使得官兵知道他没有私心;不可取之处,没有春秋时代祁奚“荐贤不避仇,任贤不避亲”的精神。说他有些偏激未为不可。
  西北军的带兵将领和各级军官多系行伍出身,而且多是由冯任中级军官时从招募的士兵中提拔起来的。水涨船高,自成系统,外来的军官极少,故有人说冯排外。在旧军队中,作首脑者,多喜欢使用自己培养起来的人。其原因当然是认识深透,使用顺手。冯也是如此。冯的幕僚人员却多系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出身。
  西北军的将领由于多是行伍出身,所以对士兵的心理、习惯、兴趣、疾苦等等知道的比较清楚,与士兵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关心士兵的冷暖,用小恩小惠建立良好的感情,中、下级军官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如此等等的因素,使冯着重任用行伍出身的人为带兵官。军事学校出身的人,则任用作参谋或参谋长,很少担任带兵官的职务。冯任旅长时的参谋长,有刘郁芬、蒋鸿遇;当师长及陆军检阅使时的参谋长有刘骥、王乃谋;当总司令时的参谋长有曹浩森和石敬亭。以上各位参谋长除石敬亭外,都是陆军大学或军官学校出身的。有的随冯任参谋长时间较长,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带兵的将领。此即有些人说冯在任用高级将军时有排外思想的原因。
  冯任用的文职人员不称军官,而称军佐。连队的司书,营部、团部的书记和军需、军医,旅司令部以上军事机关的秘书长、军需处长、军医处长等,均称之为军佐。冯对军佐的要求是“文官不爱钱”。
  冯常引用南宋岳飞的几句话教育官兵。对部队讲话时(尤其对军官和军佐讲话时),经常提到岳飞说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廉正壮语。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飞事亲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灭仇虏为念。少饮酒,能至数斗。帝常戒之曰:“卿异时到河翔,乃可饮酒。”遂绝口不饮。家无姬侍,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胡虏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注:“帝”指南宋高宗赵构,“河翔”泛指黄河以北。)
  由于冯玉祥将军很钦佩岳飞,欣赏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当他选任干部时,便把岳飞的话当作用人的标准。不过,标准是标准,事实是事实,爱钱贪污者也有之。但西北军理财的几位军需处长及掌管文墨的几位秘书长(他们都是少将衔)都甚廉洁,因而他们尔后的生活,也是很俭约的。
  冯不但用人标准是“文官不爱钱”,交朋友也钦佩清廉的人。兹举两个人的事例以说明之:王瑚字铁珊,河北定县人。前清翰林,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王鸿一,山东曹州人,曾任第六中学校长,国会议员。据说两人均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曹锟贿选时,内定投他一票贿以三千元,两位老先生不接受贿款,不投曹锟的票。冯钦佩两位先生的廉正不阿,耿直不曲,因而交上了朋友。后来,王鸿把一批第六中学的学生送到西北军当了学兵。他们以后都成了西北军军官,有的升迁为将领。两位老先生对冯之为人、好学,也颇钦佩,所以成了忘年之交。在旧社会,在旧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中,不“任人为亲”者,可谓凤毛麟角。诗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我则认为“唯其无之,是亦似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彭秉信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执教和任研究员二十年。一九七○年该学院撤销,始离休济阳。彭秉信同志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却“活到老,学到老”,把“亦学亦写”当作养生之道。他热心于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克服诸多困难,撰写了《冯玉祥将军治军忆要》这部回忆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