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绸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446
颗粒名称: 柳〓丝绸的兴衰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3
页码: 169-181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的柳〓丝绸的兴衰,柳〓丝绸不同于我省的周村绸,周村织的是家蚕(蚕桑)绸,柳〓织的是野蚕绸。野蚕绸品种很多,柳〓织的是柞蚕绸,亦称茧绸、山茧绸。清末民初,山东茧绸在国内外大走红运,于是便直称之为鲁绸、山东绸了。因为柳〓茧绸名声极大,人们又经常把鲁绸、山东绸叫作柳绸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东 丝绸 兴衰

内容

柳〓丝绸不同于我省的周村绸,周村织的是家蚕(蚕桑)绸,柳〓织的是野蚕绸。野蚕绸品种很多,柳〓织的是柞蚕绸,亦称茧绸、山茧绸。清末民初,山东茧绸在国内外大走红运,于是便直称之为鲁绸、山东绸了。因为柳〓茧绸名声极大,人们又经常把鲁绸、山东绸叫作柳绸。
  《中国实业志》称:“茧绸为胶东昌邑特产。”阮湘著《中国年鉴》称:“中国之茧绸业,以山东为第一……,山东产地以昌邑为第一。”《辞海》、《辞源》“茧绸”条亦分别说,“以昌邑所出者为最细致”,“上品出自昌邑。”昌邑茧绸历史悠久,质厚色美,使用耐久,不仅畅销国内,向为出口大宗,在国际国内均享盛誉。所谓昌邑,系指昌邑北部濒临莱州湾的柳〓镇、青乡乡、龙池乡,以及潍河东岸的东冢、夏店乡部分村庄。柳〓北去昌邑县城20华里,现在是镇政府所在地。由于昌邑茧绸有史以来就在这里集散,遂成为昌邑北乡人文荟萃之区,素有“丝绸之乡”的美称。
  昌邑全境是一片南北狭长的绿色平原谷地,潍河流贯全县,这里没有山、陵,不生长柞树,其茧绸原料皆来自远地。当地人称为“东山丝”的,系来自乳山、牟平、栖霞、文登、海阳、莱阳等县;“南山丝”系指来自日照、莒县、沂水、诸城、五莲、安邱等县;“东北丝”主要来自辽宁省南部的金、复、海、盖,以及其东、北部丹东附近的宽甸、岫岩、凤城、东沟、桓仁、抚顺、西丰、温泉、开原等县。区区柳〓,来料之广远,颇有气吞山河之势,确实令人海叹。
  关于柳〓丝绸的起源,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地方性志书中众说不一,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说法:一是殷商、周朝说;二是明初移民传来说;三是明朝万历说(其根据是万历五年编撰的《莱州府志》中出现了“山茧绸”);四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柳〓附近姜家寨人)兄妹(江守织造曹寅之妻)传来江南先进的纺织技术而勃兴柳〓茧绸说。上述说法,有的有失空旷;有的有失简约,未得要领加以诠释;有的附会;有的未加深入研究。
  柳〓茧绸的起源建立在悠久的纺织传统上。现存最早的两部《昌邑县志》(清朝顺治十八年和乾隆七年编撰)物产“货类”中皆出现“布”,都列于首位;还出现可列于纺织列的“丝、绢、麻”。“丝”是家蚕丝,与“麻”交织成“绢”。县志中没有出现过家蚕绸,只有乾隆七年县志中出现了“樗茧绸”。可见“纺织传统”是指织布、绢的纺织传统(“樗茧绸”的出现,后边加以说明),主要是织布。到清朝乾隆初年,这种传统在昌邑持续了约400多年的历史。
  元末兵燹以后,就柳〓镇一地考查,当时只有傅戈庄、仪唐村(今陈家庄)两个村庄,人口无几。到明朝末年,柳〓地区的村落逐渐增至30余处(现在是42个村)。这一带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南来河水北来潮,种一葫芦收两瓢”。当地至今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寻找可靠的谋生手段。于是,他们牢牢抓住织布、绢这条生路。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唧噈咯噔织,两天织一匹;五天一个集,卖了籴粮吃”的民谣。所以这里的纺织业一开始就是商贸性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自织自衣。
  柳〓附近发现一本《韩陈全高王五户联宗谱》,其中记载:康熙年间高家庄(今高隆盛村)高氏就在北京贩卖绸布,经营“隆盛”号。一些手抄本家谱中也往往有“闯西口”、“业商金陵、汴梁”及我国其他一些大小城市的记载,足见纺织业的商贸性质,从明初以来未曾间断。
  山东是野蚕的故乡,明末清初,野蚕人工养殖技术渐趋成熟,清朝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在山东山区普遍传播。由于柳〓一带有少量樗树生长,于是当地人开始放养樗蚕,织起樗茧绸来。所以乾隆七年编撰的《昌邑县志》物产中出现了“樗茧绸”。据1932年编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称:柳〓“绸业二百年前即甚盛行”,“二百年前”是1732年雍正十年以前,补充了乾隆七年县志中“樗茧绸”起源时间的不足。
  野蚕在山东广泛推广的同时,山东籍地方官先后有诸城人刘棨、历城人陈玉璧、聊城人安德洪、胶州人王镌,从山东招募柞蚕放养和织绸技师,从而使这一手艺传至陕西、贵州、四川等省。此事引起乾隆皇帝的重视,于乾隆八年手谕号召全国有条件的山区喂养,其手谕曰:“请饬下东省(即山东省)抚臣,将前项椿蚕、山蚕(即樗蚕、柞蚕)二种,作何〓养之法,详细移咨各省……听其依法倭养,以收蚕利”。山东巡抚衙门旋于乾隆九年编成《养蚕成法》,立即传遍全国,在全国掀起养殖野蚕的高潮,从此我国野蚕养殖史上发生了一大飞跃。柞茧茧大色美,织成的绸子较樗绸价值高,柳〓人认为,即使从山区进柞茧,也比织樗绸、织布获利大,于是织起山茧绸来。这个时间大约在乾隆八年以后不长的时间内,或者只在二三年时间便形成了一定规模。
  嘉庆以前大致流行织捻线茧绸。先将茧在水中浸泡,或置开水锅中浸炼。然后把浸炼过的山茧凉干,剥成絮绒状,即可上锤子打线,“以手捻锤子而线轸大,名曰锤子线”。用这种线织成的绸子叫捻线绸。这是较原始的山茧绸,其特点是线粗、不匀,但异常结实,“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见《山蚕辑略》)。这种锤子线绸在民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民国十几年已经不多见了,“间或有之、得之甚足宝贵”(同上书)。
  嘉庆初年开始用纺车绩纺丝线,功效大为提高,线的质地也较细匀,比锤子线好多了。用这种丝线织成的绸子有二种,一种是小绸,质量较差;一种是大绸,也叫白绸,质量较好。
  道光年间,柳〓绸业日益兴盛。这时的缫丝机具仍然是单人手摇纺车。将茧皮纤维纺成捻纺丝,用来织绸。织机是原始梭机,分主机、附机两部分。织绸之前还有三道工序:一是“配丝”;第二是“整经”;第三是“做纬”。织绸时要把三关:一是绞口关,开绞大小适度;二是水口关,纬线穗要干湿适中;三是翻口关,机上经线要松紧适度。柳〓茧绸对技术质量要求很严。流传的谚语这样说:“不织稀,不织欠,不织底漏和翻线”;“大成色,好边道,底漏差梭也不要”。每张机5—6天就可以织一匹五十码的老宽绸。他们依靠家庭纺织与农业生产牢固结合的生产方式,先后织出了明丝绸、老宽绸、二十码绸、一六绸、大黄绸、小黄绸等,其中老宽绸中的单老宽称“府绸”,所谓“山东绸”主要是指这一种。
  道光中叶以前,柳〓街上已设有不少丝绸商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瓦城赵连运在柳〓开设了“福盛店”茧庄,后又有龙东武进士齐恩铭开设了“广盛店”,时隔不久,“双盛店”、“公聚栈”、“合盛栈”等也相继在柳〓开业。由上可见当时的盛况。
  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座軠,每只軠三人,二人抬头,一人摇軠。始有軠丝绸。其坚不如白绸,而色泽光润胜之”(见《山蚕辑略》)。座軠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工效可较原来高出数倍,丝线质量又进一步提高,织成的绸子也平滑光润更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胶东如“牟平几家较大的纱房竞相到昌邑购买机器(座軠)、学工艺”(见《昌邑师傅在牟平传艺》),柳〓丝绸工艺开始向外地传播。
  这时柳〓一带丝绸商号已达100余家,外地商人也争来柳〓购买丝绸。大概在这时,以经营“寨子布”著称的昌邑姜氏门阀及其他一些豪富之家,如姜家寨“延庆堂”、阎家庵“长春号”以及龙东的“广顺号”等,已经在北京等地开办了较大较出名的庄号。本地和外地商人从柳〓买到丝绸,经过加工漂炼,一小部分通过洛阳、开封(称“西庄绸”),然后过潼关,经长安,出西口,运往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运往北京(名曰“京庄绸”),多至张家口加工染色,通过恰克图(现属前苏联)和东北边陲崴子(海参威)等地,售往蒙古、苏联。昌邑是我省著名侨乡,而昌邑华侨之始,大致就在这时,当时叫闯北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昌邑茧绸开始通过上海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口岸,销往法国、英国,以后逐渐遍及德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此后不久,先后出现了东洋和南洋侨商。1853年即咸丰三年,岞埠村徐忠绍、徐长庚率先跨海,赴新加坡。踵后者越来越多,柳〓绸亦大肆活跃在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爪哇、苏门达腊、印度等南洋市场。
  国外销路的打开,使柳绸拥有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大批量发售和小本行商四处经营,使柳绸走向鼎盛,不仅大大改变了柳〓一带的经济面貌,而且使其成为昌邑富裕地区。光绪十二年(1886年),柳〓设银子市场。该年二月立财神庙碑,碑文谓:“柳〓街自同治癸酉并各社字号,量力捐资,公当议会,每当财神圣诞,众家演戏、共庆洵盛事也。历年来,因白水真人佑护,利欣兼收……财不胜用,公议置银市,修神龛……”。真乃恭喜发财,人财两旺,一片喜庆景象。
  清末民初,柳〓茧绸的国外国内市场异常畅旺,柳绸达到鼎盛。茧绸跃出中国推到世界上,是世界纺品的瑰宝。昌邑茧绸声誉尤大,《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称:“我国出产丝绸……,柞丝织造的绸子,主要在昌邑。此绸只有昌邑大法织的山东绸是比较细的”,而且色泽美观,有珠宝光泽,手感密糯,穿着舒适,冬暖夏凉,外国女人多用来做成华贵的夏衣。1914年日本人田原天南著的《胶州湾》中又说:“柞蚕绸是山东著名物产……,柞丝绸的主要产地,是莱州府下的昌邑柳〓,柞丝绸的原料,粗品使用辽东半岛的安东、宽甸、凤凰城、岫岩、桓仁等县的柞蚕丝,精品使用山东省内的柞蚕丝,其价低廉,富于持久力,昌邑县下的柞蚕丝绸额年约一千万两。出口方面从前主要是印度,其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销往欧洲大陆法国最早。近来英国、美国也需,日本就不待说了。其用途作为服装面料,现在飞艇、汽车也开始应用。近来法国、意大利两国进口山东的柞蚕丝,用其织绸,名为里昂山东绸和意大利山东绸,贩卖销售。但是价格低廉方面,无法和山东绸相比。”
  此时,柳〓周围数百个村庄,包括柳〓、龙池、青乡以及东冢、夏店和昌邑城关、平度的张舍、官庄、潍县的固堤、东庄部分村庄,几乎家家有织机,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织机总数不下两万架,从事织绸和丝绸贸易的在10万人左右,年出口柞绸60万匹,柳〓街及附近商号达400余家,仅柳〓街就有“复兴店”、“德祥泰”、“福盛茂”等上百家。柳〓5天一个集市,这一天是织户向庄号缴绸的日子,有卖织绸的,也有卖丝货的。人们手提、肩挑、驴驮,成群结队地云集柳〓,自朝至夕,熙熙攘攘,号称“日上市神绸三千六百匹”,卖绸成交数千匹。柳〓地处城北交通枢纽之地,本地和内地绸商买到丝绸后,有的走旱路经岞山、潍县火车站,运往北京、上海、青岛、洛阳等地;有的至下营、烟台等港口,然后用风船运往安东、香港、上海,销往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埃及、印度、前苏联及南洋等50多个国家,换取大批外汇。为便利商家联络,光绪二十六年(1902年),清政府特允设柳〓邮政局,此时北京及各地商家络绎不绝地向柳〓押运银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宁海人王元缝在他的《野蚕录》中叙及该时盛况说:“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集为丝绸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蒙、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街尾相接。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可知矣。”此时一些外国资本家和柳〓绸庄通信,地址可直写“中国柳〓”。为有利经营,赖以关照保护,于民国4年(1915年),报中华民国农村部注册,首届“昌邑县商务会”在柳〓成立,丝绸商号相继入会者83家。民国5年,为便利交通,方便送绸织户,昌邑县商务会号召140余家商号,捐款万余元,修建了柳〓东北的小龙河桥,并立“万善同归”碑。碑阳刊民国5年4月捐资商号、人名款数等以事纪念。商会联络本地各绸庄、茧店东家、小业主等,与各都市商号商人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又与外商建立关系,进行大宗或批量交易。商务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柳〓绸的繁荣。
  柳〓茧绸产销两旺,白银贮存日多。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柳〓已出现了可观的白银交易市场,到民国前后柳〓贮银已相当可观。白银市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昌邑、潍县、平度等县豪富之家在这里竞相角逐,他们以“撞银子”赌博取乐,哄闹银价,从中渔利,柳〓白银市场上一片乌烟瘴气。民国初年昌邑流河乡巨富徐三与李润芬、刘赞五(昌邑四大绅士之一)相撞,徐三赢,李、刘抵赖,仗势请出县长刘豫章出示布告弹压。徐三不睬,约请本县徐姓文笔秀才,编了《狗冢山》一戏,又跑到青岛请戏班排练演唱,以戏落李、刘鼠窃狗偷,不仁不义,直至李、刘设宴请客作罢。
  茧绸业发达使柳〓成为全县商业、金融业的中心。此时,有人调查惊呼:“一切商业,亦无不仰承鼻息,随以周转。县城商业视之反若集镇。”实则不仅昌邑本县,对周围县份的金融经济也起着一定的纽带和制约作用,东至掖县沙河、平度,南到安丘、诸城、日照等,西到寿光、潍县,甚至整个莱州府地之金融市场行情和丝绸、布匹、粮食等货价,都俯仰听从柳〓一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向负盛名的柳〓茧绸在民国7—8年上又相当兴腾了一二年。但总的看来,民国5年之后已经交上华盖运了。落后的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在潮水般的外国资本入侵下,使柳〓丝绸无法逃避衰败的噩运。
  就国内原因而言:一是柳〓本地绸庄和家庭织户本身,他们唯钱是趋,在柳〓茧绸十分走红的时候,织户从绸庄拿回丝去,开始加大用浆,大做手脚,有时十几两丝就可以织一匹八九斤重的柞绸,用浆之大,技巧之高是十分惊人的。民国5年2月《山东丝业发达之佳况》一文载:“至昌邑机房所用之丝,买自外厂,故丝条不匀;兼吃浆太重,更不坚,优盛劣贱,宜其逊色也。”这时流进一些笑话。据说有一个人在湾里洗绸,洗完发现少了一匹,原来是被一只鸭子做了一顿美餐。有个刚过门的新媳妇,骑着小毛驴,穿一条挺美观的柳〓绸裤儿回婆家,到婆家门上一下驴,看媳妇的发现新娘子屁股后磨了一个大窟隆,她十分羞愧,悬梁自尽了。这种绸手感硬实,看起来珠光宝气,十分美观。却经不起漂炼,一过水则稀如蛛网。而商人唯利是图,织户恶习一经发现,绸庄不仅没有及时制止,反而百般支持,导致恶习愈演愈烈,使柳绸威信扫地,声誉日下,几乎不能销外洋,只销内地。后来,商会曾经出面整顿,但是已经病入膏育,不易挽回了。
  柳绸衰败的另一个国内原因是,当柳绸走红的时候,柞茧产区及其附近的城市馋涎欲滴,都在想方设法争夺市场。柳绸丧失信誉后,靠从外地进料的柳〓就很容易地被架空了。例如胶东柞区,资本家向柳〓高薪延聘熟练技术老师,大开丝坊、机坊。民国7—8年,“文登、牟平、莱阳、海阳一带共有缫丝厂百余家,后者多用胶东本山丝,制为大纱丝,随地织绸”(《山东丝绸资料汇编》第3册第221页)。牟平一县就有绸厂近百家,其掌柜、领作技师几乎全部雇自昌邑,工人中昌邑人也占90%以上。几年之后,胶东已经是遍地机房了。这期间烟台丝绸厂家蜂起,民国5年,烟台昌平、罗平、西夏、芝罘四个地区已有绸厂191家,织机6540台,且多用机械,仅新设蒸气机缫丝工厂就有40处。所需柞茧原料剧增,胶东各县出产的柞茧自缫自织后已不敷烟台应用,烟台各厂更需大量从满洲输入原料。而昌邑柞茧制丝过半为农家老式足踏座缫,无法与之竞争。辽宁柞区,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不少柳〓一带人流入开发,后来清廷放宽边禁,辽宁东、南部柞蚕业开始发展,到民国21年(1932年)“辽宁柞蚕产量已超过山东柞蚕的产量;但辽宁人民对于柞蚕缫丝织绸技能缺乏,所用工匠仍雇用山东昌邑人”(民国22年《山东半月刊》)。又因本地丝绸业不景气,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绸商自动流去,昌邑人在辽宁丝绸行业中占90%以上。本县衰微,彼地却长足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柳〓附近持有雄厚资本的绸庄大都各寻出路,有的到烟台,有的到北京、上海等地设绸庄、茧店,丝绸货源也逐渐向烟台和辽宁省转移。柳〓处在冷落状态,当地只剩老弱病残和家庭妇女,他们为了生活,仍坚持织绸,但是只能吃别人剩下的一匙残羹,柳〓茧绸市场明显地被挤垮子。
  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柳〓丝绸。民国5年以后,俄国闭关,拒绝外货输入,北洋市场断绝;南洋各岛日英属地复行重税抵制,使柳绸出口日渐减少,到1929年,每年出口总计不过万余匹,每匹普通价30洋元。另外,清末以来,政府腐败,列强乘虚而入,他们看到中国茧绸在国际国内都拥有抢手市场,就千方百计地想摧垮它。民国5年以后,日本大量向中国倾销人造丝,据1932年《山东实业报》披露:“民国12年,进口人造丝0.8万余担,至18年,则增至14.4万余担。其价格日低,销路日旺……。自输入人造丝以来,因其治工容易,成本低而获利重,各处织机逐渐改用人造丝……。至民国18年,各地改用人造丝者十之八九”,而“人造丝之价格,只为土丝一斤最低价格之一半”。这种状况迫使国内茧丝价格惨跌,以至丝商破产,有的有大量存丝而找不到销路。又据周克骅《中国重要商品》一文透露,民国初期,柳绸备受国际市场欢迎,但“颇多缺点,如尺幅太窄,品质不甚整洁,每涂米浆,以资增加重量。日人有见于此,遂苦心尽力,备机仿制,总以合外人之需要为目的。果也曾不数年而根基已固,畅销于欧美市场矣。华人茧绸输出业大受打击,颇有不振之象。”
  由于上述国内外原因,自民国5年之后柳〓茧绸逐渐衰败。但据掖县人林修竹《山东各县乡水调查》一文记载,民国8—9年,柳〓有“复盛增”、“复兴合”、“合成重”三家制造茧绸颇占优胜。由此可见,民国8—9年柳〓绸业还兴腾了一二年,原因何在?据《山东工商报》第1期载:“昌邑茧绸向为出口大宗,一般乡民赖织绸手工业以谋生者不下万余人。近岁以来,日本商人出而竞争此项营业,昌邑绸商因受彼国经济势力之压迫,销货量一落千丈,所以苟延残喘者,一由于地小民贫。”家庭工艺至关日用生机,至为切要,无论妇孺,易于操作,农隙之时,均可从事,舍此之外,别无他项工作。苟有一线生机,就要奋斗到底。同时,为照顾人民生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官府答应专项拨款,用变相补贴的办法对茧绸出口贸易加以提倡,准予免税,故柳绸尚能延续其生命。1933年应美国总统胡佛邀请,柳〓丝绸参加芝加哥百年进步世界博览会,同年又在日日本举行的展览会中陈列,但是十分可怜。这年还有英商烟台“仁德洋行”在柳〓安庄廉价收买柳绸,售绸者源源不绝。外地商人,有的买了绸去设法除浆,再绣上花,销往国外。因此,柳绸在各种势力压迫下仍能支持残局。
  1929年张宗昌去鲁,韩复榘接任山东省主席,又欲征收柳绸关税,绸乡人民叫苦不迭。该年有陈鸾代昌邑绸乡人民上书《呈山东省政府公牍》(载1929年《山东工商报》第3期),公牍曰:“延至民国15年,张宗昌督鲁,创设货物税局,复经工商等据情呈请,奉令核准援案免税,故当此时代,民众呻吟于军阀铁蹄之下,而昌人犹能延兹生命者多赖此织绸工资以谋生机。讵本年秋季财政厅创办货物税局征收茧绸税,政府命令,工商何敢违抗。无如兹项茧绸自受日商之抵制已几年一蹶不振,劫余遗黎,生活维艰,若再将此区区之茧绸征收捐税,民众生机势必至于断绝。且此项茧绸在昌境并非有工厂制造,其从事工作者多系一般老妇幼女之家庭工艺,念保护民生计奖励特种工业,国府已有专条,为此恳请转呈政府准予援照成案,豁免昌邑茧绸统捐。”山东省府受理公牍哀求,准予免税。此时柳〓绸年出口万余匹,每匹普通价洋35元,由此可见柳绸之残象。
  随着柳〓茧绸业的衰退,昌邑以柳〓为轴心,如龙池、双台、王耨、卜庄等乡,当时为数不少的织绸机匠也背起绸包,远赴东洋、南洋,一时间昌邑侨商为之剧增。他们发扬昌邑人“敦本拟末”,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广交四海朋友,奔波于各国之间,继续富足他们的家园。这期间,又有不少侨商家庭从艰难〓蹶中振拔起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海上轮渡断绝,一年或二年三年一次回国探家,上货的侨商被阻滞海外,经八年抗战等原因,他们多数已定居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昌邑全县约有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7000多人,县内归侨、侨眷5100余人。
  “七·七”事变后,柳〓被日、伪军占据,原料和销售渠道更加堵塞,柳〓街上的茧庄、绸庄除“同源泰”、“同祥泰”、“成记”三家,其他全部停业。只有少数织户还利用过去剩下的原料织一点绸子,产量少得可怜。这时柳〓曾设丝绸交易所,禁止绸中施浆,加上他们控制销路,压低价格,织户无法打起精神。于是,盛行了几百年的柳〓茧绸陷于奄奄一息的绝境。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抗战纪实篇、革命家足迹篇、史海钩沉篇、报界旧闻篇、工商史鉴篇、齐鲁名士篇、文物沧桑篇、社会百态篇、海外来稿篇,具体包括周星夫的《坚持新蒙县抗战三年》、赵芳洲的《1940至1944年湖西地区统战工作片断回忆》、王傅文的《一个投身中国抗战的奥地利人》、武杰的《怀念抗日英烈潘维周同志》、王志胜的《光荣的使命——护送刘少奇同志》等的内容及燃烧。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言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