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风雨历程,55年硕果满枝。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宜春日报》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金色年华。半个多世纪以来,《宜春日报》采世上风情,刊天下新闻,扬人间正气。一代又一代报人立足时代潮头,投身火热的生活一线,饱蘸真情与心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赞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报社广大员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积极更新办报理念,努力强化精品意识,高扬主旋律,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办报质量不断提高,精品佳作层出不穷,谱写了新时代报人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篇章。
作为一支有着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的新闻工作队伍,在55年的光辉历程中,宜春日报社广大编采人员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勤劳的蜜蜂广采现实生活的花粉,用浓浓真情和无数的心血酿造新闻作品的甘露,采编出的大量精品佳作或题材新颖,或主题重大,或角度独特,或语言活泼、形式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宜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忠实记录了宜春城市、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讴歌了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生动地反映了宜春人民可贵的创造精神和人间的殷殷真情。在历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江西新闻奖等新闻作品评比活动中,宜春日报社参评作品屡创佳绩,获奖等次和数量多年来均居全省地市报前列。自上世纪十八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共有400余件作品获省以上各类新闻奖。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报社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广大编采人员不断强化竞争意识、精品意识,报纸宣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精品佳作大批涌现,在国家、省级各类新闻奖评选活动中,《宜春日报》获奖作品进入了新一轮的"丰收期”。自2000年以来,先后共有近200件作品获"江西新闻奖”、“江西报刊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奖”、“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奖"、“华东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等奖项,尤其是2001年度,由江西省记协选送的本报作品《我市一千余名不合格党员被清理出党员队伍》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成为本年度江西报业参评作品中唯一获奖作品,并实现了本报办报历史上获取“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
在力求更加生动、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努力提高新闻稿件质量的同时,报社党委一班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于2002年初提出了"模块式编排、规范化操作"的报纸版面"升级定位”设想,要求做到"正刊周刊化、周刊晚报化”,使报纸版面风格更好地体现时代气息。
自2002年7月1日实施改版后,《宜春日报》以更加清新怡人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向报社反映:全新的《宜春日报》给了读者全新感觉,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要求。改版后的《宜春日报》版式更美了,文章更精了,视觉冲击力更强了,质量更高了! 成功的实践源于深入的理论思考。为了总结新闻改革和新闻宣传等方面的经验,探索进一步办好地方党报的有效途径,报社一代又一代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见地、有深度、有特色的新闻业务论文、论著,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改革、新闻写作、队伍建设、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绝大多数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全省、全国性专业会议上交流、宣读,许多作品获得各种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如党委书记、社长曾德春撰写的论文《读破“五味"全书——兼谈党报编辑记者的人生观》,先后在《中国地市报人》、《中华新闻报》发表,并获第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奖一等奖;总编辑谢菁等撰写的论文《变“会议司仪”为“寻宝矿工”》在《中国地市报人》发表,并获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第三届论文评选二等奖。辛勤的笔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几年来,本报编采人员先后出版了多部个人专著、专辑汝口《一个记者眼中的世界》、《宋应星》、《吴有训传》、《宜春禅林漫话》、《网络时代报业市场化运作》等。
漫漫征程,我们开拓前行,努力耕耘,我们期待着新的更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