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斯大林之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596
颗粒名称: 营救斯大林之子
其他题名: 沉默了 60年的秘密行动
分类号: A327
摘要: 苏联卫国战争头几年,法西斯俘虏了数十万苏军战士。斯大林之子雅科夫同样没有逃脱这一厄运。熟知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斯大林对法西斯提出的用雅科夫交换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的建议嗤之以鼻。"我绝不用元帅来换士兵"的表态掷地有声,传遍了全世界。
关键词: 苏联 法西斯 斯大林

内容

苏联卫国战争头几年,法西斯俘虏了数十万苏军战士。斯大林之子雅科夫同样没有逃脱这一厄运。熟知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斯大林对法西斯提出的用雅科夫交换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的建议嗤之以鼻。"我绝不用元帅来换士兵"的表态掷地有声,传遍了全世界。
  身为苏联领导人、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难道没有试图营救过自己的儿子?他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近期,据知情者透露,苏联军事情报部门的确曾经组织过营救雅科夫的行动。伊万• 科捷涅夫就是参加过营救行动的一名老战士。
  谈及往事,忆起那些在营救行动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伊万•科捷涅夫不由得老泪纵横:"每次回想起那个年代,那次行动,都让人揪心。何况行动并未达到目的……" 精心筹划莫斯科方面酝酿营救斯大林之子的行动绝不是一天两天。但策划者究竟是谁,直到现在还是个谜。小分队成员都没有去深究,他们很清楚过度的好奇会带来何种下场。在挑选分队成员时,看重的是一些基本素质:理性、力量、冷静,不光要勇敢、果断地完成任务,还要坦然面对死亡、誓死保守秘密。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队员还经过了跳伞、全天候准确判断方位、射击和搏击术等一系列技能培训,掌握了根据声音和光亮来判定、摧毁目标的技术,以及各种姿势下的射击术等。训练科目的全面性和训练强度可想而知。
  利用仿建的集中营模型,11名优秀的年轻特工仔细研究了集中营的方位,分析了看守的弱点。他们在诸多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实战演习,如悄无声息地干掉看守和冲入集中营等。他们连行动中的联络密码、接头暗号、与后方的通信保障等细节都不放过。
  出发前,他们被告知,将在行动结束后受到斯大林的亲自接见,因此“必须要完成一切可能完成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领袖宽心。听罢此言,小伙子们热血沸腾。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行动肯定得到了最高层的授意。斯大林一向刚愎自用,即使谁想讨好他,若不获得他首肯,哪怕元帅也不敢贸然出兵。
  失之交臂行动小组午夜出发,顺利深入到敌人腹地,藏起了降落伞,没留下一丝痕迹。在离集中营约12公里处时,他们开始紧张地刺探情报。不凑巧的是,他们发现雅科夫已经在一天前被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了。
  迫于无奈,小组决定中断任务,按原计划返回。
  返回的路非常艰难,不少人为此丧命,但没有一个人沦为俘虏。
  尽管有数人牺牲,但斯大林并没有接见幸存者。科捷涅夫的上司倒是问过他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奖励,并保证会向斯大林同志汇报。科捷涅夫说他的心愿是战后在喜欢的地方宴一套房子,安顿下来。此后不久,斯大林亲自签发命令,发给科捷涅夫一份公文,让地方官员按科捷涅夫的要求,给他安排房屋。
  科捷涅夫拿到的"尚方宝剑”用了两次。第二次使用时已是战后好几十年了,斯大林也早已作古。他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返回俄罗斯南部后,凭这份仍未丧失效力的公文获得了免费住房。
  两次营救
  1995年,西班牙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伊巴露丽的回忆录在布鲁塞尔出版。书中披露1942年曾有支小分队被派往前线,营救当时被关押在萨克森豪森的雅科夫。
  一名西班牙人也参与了此次行动,但行动以失败告终。此书出版后,并没有人站出来加以证实或否认。
  苏军上将沃尔科戈诺夫在撰写 《胜利与悲剧》一书时引用了上述材料。由此看来,为营救领袖之子,苏军至少组织过两次特别行动。一次是当雅科夫还被囚在吕贝克附近时,正是科捷涅夫所经历的那次;第二次是在雅科夫被转移到萨克森豪森后,就是沃尔科戈诺夫引用伊巴露丽回忆录所述。
  然而,斯大林最终还是没有救出他的儿子。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雅科夫于1943年被德国法西斯枪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雅科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