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旗升起的地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491
颗粒名称: 在军旗升起的地方
其他题名: ——英雄城南昌城市建设走笔
分类号: TU984
摘要: 南昌没变。走在南昌的街头,八一大桥、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公园等特殊标志依旧在铭记、延续着英雄的旋律,讲述着这座城市光茉的历史。
关键词: 南昌 城市建设

内容

南昌没变。走在南昌的街头,八一大桥、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公园等特殊标志依旧在铭记、延续着英雄的旋律,讲述着这座城市光茉的历史。
  南昌在变。高楼绿地掩映的红谷滩新区,长虹卧波的新八一大桥、秀美的青山湖、拔地而起的座座居民新区,处处体现着城市新生的搏动。
  再过一个月,一个全新的八一广场将展现在人们眼前。新八一广场突出了"八一”历史文化的鲜明主题,划分为南部的纪念区、中心的文化区和北部的休闲区三个功能区,北面呈"八”字形的休闲广场和南面呈"一”字形的金水河,构成一个广场完整的"八一"景观;八一起义纪念塔将在南移抬高后显得更加雄伟、挺拔、明快;八一火炬和海陆空三军组合雕塑设置在八一起义纪念塔前下沉式广场的正中,点出了八一起义的主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一历史画卷设置在广场南半轴线,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史;长100米、宽20米的八一音乐喷泉烘托出八一广场的英武之气;而八一水幕电影则可以上演八一起义电影,让游客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广场核心由原来5万平方米扩大到7.8万平方米。
  "再过两个月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路了。"南昌人这样幽默地形容快速变化着的城市。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南昌城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红谷滩新区,几年前,这里还是荒芜的滩涂,空旷寂寥。而一江之隔的对岸,正是遐迩闻名的滕王阁以及繁华喧嚣的闹市,两边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新八一大桥一桥飞架,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环境优美,成为南昌市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客商誉为"南昌的浦东"。
  红谷滩的崛起只是近年来南昌加快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南昌濒临赣江,解放以来,受基础设施的条件限制,城市建设主要依托旧城向南拓展,百万人口聚集于南昌,特别是原8平方公里的旧城范围居住了40万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不堪重负,发展受到制约。这与江西努力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显然不相适应。于是,南昌正式启动了"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建花园城市,做山水文章。水是南昌最大的特色。赣江穿城而过,城内有"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城外有"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碟子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然而在过去,星罗棋布的湖泊多年未经整治,湖泊水质不佳,水网淤塞严重。作为南昌城内最大蓄水湖的青山湖,承担了市内52平方公里的汇水调蓄任务,却因水体污染、淤积严重长期以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池,成为南昌最大的"臭水塘”,周围百姓不堪其苦。2001年11月起,青山湖清淤145万立方米,湖岸建成4700多米长的排污暗渠,彻底截住了入湖污水。围绕这一泓碧水,湖滨和相思林两大开放式公园相继建成,白天,树阴如盖,绿柳如烟,夜晚,湖堤弯弯,灯辉相映,昔日让人掩鼻而走的湖畔成为了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王带河,被南昌人称为"龙须沟",沿河两岸几十万居民生活深受其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市民就呼吁治理这条"龙须沟”,但是因为财力有限等种种原因,这项工程在嘴上"说二了10年,纸上"画"了3年,就是难以解决。2000年,南昌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投资3.2亿元巨资对它进行综合改造。经过截污、清淤疏浚和引水"三大工程",玉带河将八湖两河连为一体。河道两岸还新建了一条绿化景观带、两个绿化景观核、四个主题公园以及六个绿化景观点。玉带河"飘”起来了,成为一条环拥南昌城晶莹夺目的项链。
  几年前,南昌城只有6000盏路灯,夜晚经常是漆黑一片。而几年后6万盏崭新的路灯、各种装饰灯点缀于南昌的街巷,整座城市亮丽起舞、流光溢彩。许多南昌人都记得2001年8月的看灯盛景——当灯光改造工程完成后的中山路"启亮"的当天夜晚,数十万市民涌向这条灯火璀璨的"银河",一片欢腾和喝彩……南昌美起来了,南昌亮起来了。现在的南昌,真正成为南昌人民的一个大花园。
  "环湖一条路、沿湖一片绿、依湖一批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轰轰烈烈的花园城市建设为南昌的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在南昌苏圃路并过酒楼的北京客商戴先生说,1995年自己就来过南昌,期间在南昌的生意停停做做,一直不算怎么火。自从这几年南昌大力建设花园城市后,南昌变美了,老百姓的精、气、神都给带动起来了,人气越来越旺。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酒楼不仅开到了繁华的民德路,店面也比过去大了许多。
  在南昌市委外宣办编撰的《中国•南昌》画册中,扉页上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正在中部崛起的新城"。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虹冰
责任者
周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