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各地每年都要搞优质课评选活动。赛课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赛课的获奖者中,有些经验丰富、内涵深厚、风格鲜明的教学能手,他们的教学探索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地各校均将获奖情况作为工作评估乃至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之一,使得不少参赛教师不惜以各种形式精心"演绎”赛课,以至于一些优质课变味了,成了"演课"、"做课”。
笔者有位在浙江某中学任教的朋友,去年经过层层筛选,终于获得了一个参加省级优质课比赛的资格。为了上好这节课,学校作出决定:全力以赴予以支持。于是,他原来要上的课不用上了,用足足三个月的时间去备好这堂课。大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有人弹精竭虑地"积极配合”;小至课堂上的教学程序,如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来回答,回答到什么样的程度,哪个学生故意答错,哪个学生故意不懂,哪个学生来替他解疑等等都安排得"天衣无缝"。赛课最终获得了好名次旭当笔者同及此事时,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面对同行,我有愧;面对学生,我有罪!"
(二)
优质课变味成了"做课"、"演课",不仅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极易助长争名争利、弄虚作假的坏风气,同时还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伤害。因为为保证优质课的"优质",一些后进生、模样丑的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外,而那些"有幸"被选中参与优质课演示的学生,又不得不反复听课、排练,学习负担明显加重。
此外,优质课的不优质带给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过多的赛课加重了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的负担。多年来,一旦有全国性赛课,通常要求层层赛、层层选,最终能推向全国或在全国获奖者寥寥无几。即使有人获奖,其耗费的精力与实际的收获也远不成正比。此外,频繁的赛课还影响了教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除全国性大赛,有的地区每年还要组织各科赛课,并将获奖情况作为工作评估的依据之一。这样一来,基层教研部门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组织、指导赛课;而参加赛课的教师也不得不为取得好成绩而投入大量的精力,一个教学内容在本班和其他班反复试上,上了改、改了又上,直到满意为止。这无疑加重了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的负担,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变味的优质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多年来,各级各类赛课均提前通知,短则提前两三个月,多则提前半年、一年,参赛者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甚至"千锤百炼”。而经"千锤百炼"的课,往往因精致、完美得具有“理想模式化"的特点而受到评委青睐,被视为"高水平"的课。于是,指导者及参赛者为推出“高水平"的课,从选人、选课、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到上课程序,都要精心策划,反复演练。这些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师自身与他人的经验积累,忽视特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态反映与认知实际,不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体现出教师的应变能力与学生的认知冲突。
缺乏常态性的赛课没有导向的意义。赛课的初衷本为提供示范,促进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获奖的课.有些确实堪称样板、精品。但事实上并不能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有的教师在观摩了这些课后,竭力学习其经验,模仿其教法,但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有的教师说:“哪样的课,热热闹闹,花里胡哨,教师又唱又跳,我们没有这个表演才能,就是获奖教师本人,平时也未必能做到。”他们的坦言使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学的设施设备与教学环境存在差异,加之教师工作住务普遍较重,若以获奖课的标准要求其他教师的教学.无疑给他们设立了不切实际的标准,使他们丧失信心,失去追求的目标,从而放弃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与改革探索,不利于他们在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
(三)
怎样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引导教师追求富有生活化、个性化的教学?怎样建立更为合理的赛课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强化赛课的导向功能,促进广大教师卓有成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曾从教多年,也曾参与其中"演绎"过优质课,在此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大家商榷。
多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提供平等交流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不能过多地依赖赛课推进素质教育,应适当减少赛课,多开展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上课、说课,使教师在无功利追求、无心理压力的自然状态中为提高而非"拔高"课堂教学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毫无顾虑地大胆展示自己的尝试与探索。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引起同行情感上的共鸣,促进相互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在实话实说的讨论与研究中,促进思维的相互碰撞,促进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改变赛课的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增强赛课的实效性,强化赛课的导向功能。
例如,赛前通知的时间不宜过早,不一定搞层层选拔。可采取报名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人选,并由组织单位确定赛课内容、范围,或采取赛前抽签确定内容的办法,以避免参赛者只选易于展示效果的教学内容,而忽略那些真正需要研究、探讨与较难处理的教学内容。当然,这种办法为组织者与参赛者增加了难度,其课堂效果可能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完美,但作用不可低估。在评价方式上,可变仅由专家评委说了算为专家评委、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保证评奖的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是,可增强听课者的思维参与度,使他们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观摩、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高研究能力。课后,可由评委对参赛课加以点评,以加强赛课的导向功能。
调整评价关注点,加强富有个性的教学探索,形成多姿多彩的教学态势。过去的赛课评价,重在看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手段是否先进,课堂是否热闹,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关注不够,对教师突破常规的探索性尝试重视不够,并且对教师因大胆探索而造成的失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凡此种种,导致了参赛者求稳、求顺、求花样翻新,而不能求实、求真,以至于失去大胆探索的勇气,造成课堂既无缺点也无特点,模式单一,风格雷同。我们必须摘下“理想化教学模式”的有色眼镜,调整评价关注点,关注体现课改理念的教学细节,关注随机教学策略的运用,关注师生互动中的知识共建,关注常态下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呈现。尤其应关注教师的大胆尝试与探索,对探索中的失误加以宽容,对成功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教师充分展示自我,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艺术探索。只有这样,我们的赛课才会在探索中形成既有前瞻意义的理想课,更有生活化、低成本与普遍导向意义特点的常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