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省级卫生城市迈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4316
颗粒名称: 向省级卫生城市迈进
其他题名: 宜春中心城区创建卫生城纪实
分类号: TU984
摘要: 随着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在宜春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前来宜春观光旅游投资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不仅因为宜春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闻名,更是因为近年来宜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卫生城市

内容

随着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在宜春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前来宜春观光旅游投资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不仅因为宜春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闻名,更是因为近年来宜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管商贾游客还是城市居民无不称赞宜春城变了:城市变得干净整洁,道路变得平坦畅通,庭院楼房变得整洁美观,公园变得鸟语花香,市场变得规范有序……这是我市经过近10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换来的结果,也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宜春城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生态名城,建赣西强市"的战略目标,以迎接2004年第五届全国农运会的召开为契机,开展了新一轮的"创卫"工作,将创建卫生城市与创建文明城市、园林生态城市相结合,围绕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优化和现代化目标,实施"三城同创"战略,着力打造宜春城市特色。
  完善机制,将创建工作列为中心工作
  我市把创"三城"工作作为筹办农运会的基础工程、加速经济发展的形象工程、普惠百姓的民心工程、造福一方的德政工程,列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是我市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迎农运、创"三城"总指挥部,下设门外四化、门内达标等6个专项创建领导小组,城区各部门、街道及驻市各单位相应成立了创建机构,并将城区划成四个片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套班子各包一个片区,市直部门按片区划分责任路段,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工、青、妇、老龄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单位庭院和居民住宅小区推行住宅小区长、楼院长、单元长创建工作责任制,构建起由干部职工、共青团员、学生、妇女和离退休老同志等组成的群众创建组织网络,推选身体好、素质高、责住心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担任卫生自治员和监督员,常年负责街区、楼院及居民住宅区的卫生监管任务。各部门、各单位、各街道居委会强化意识,履行职责,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干部专门抓,全体市民共同抓,形成了人人都参与,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在建立健全群众创建网络的基础上,我市充分发挥市民监督员、卫生自治员对街区、楼院和住宅小区的日常卫生监管作用,使管理职责得到落实。
  为使创建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市实行以"三级负责、三级监管”为主的仓犍责任制,实行考核奖惩制和长效管理制,先后颁布了市民守则和城市管理、市容环境、城区道路交通、爱国卫生工作、城区除四害、市民健康教育等规章20余个,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级负责制分别是产权经营单位直接责任人负责制,责任部门、市区所有部门单位责任制,分片包干的市、区两级四套班子负责制。相关职能部门、各专项创建领导小组,市、区四套班子实行三级监管制。
  更新观念,增强市民参与意识
  为增强全体市民的创建意识、参与意识和健康卫生意识,我市运用各种宣传媒介,抓住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创卫"宣传与健康教育,有力地推动了爱卫工作的开展。
  2001年初,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市、区两级各部门数千人参加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六位一体‘整容改造"动员大会,从此拉开了 "创卫” 工作的序幕。我市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我市还在市、区医疗卫生单位和城区 "六街一乡"组建起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宾招餐饮、车站、邮电等窗口行业举办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在窗口行业定期刊出健康教育专栏.不定期举办市民健康教育讲座,尤其是配合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活动,利用"爱卫活动月"、"国际红十字日"等时机进行义诊咨询和居民楼院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开展了"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办"新婚学校".为新婚登记的男女青年讲授婚育、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知识;根据省爱卫会"市民健康知识200题”等内容,编印了《市民健康教育知识读本》分发给市民。
  各相关部门、单位积极行动,密切配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健竞赛活动,也有力地推动了"创卫"工作。在中小学校开展了小公民道德建设"四进"(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活动和迎农运、创"三城”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家庭小帮手、社会小标兵、学校小伙伴、社区小卫士、独立小主人)实践活动,"小手牵大手”、"你丢我捡"活动和争做"文明小主人"、"环境小卫士"、"生态小使者"竞赛评比活动;在全市共青团员中广泛开展了“学习陈娜好榜样,树立宜春青年新形象,促进宜春经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文明劝导活动;在家庭中开展"五好家庭"和"文明楼院"创建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文明竞赛活.动,广大市民增强了健康文明素质和卫生保健意识,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同时,我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创建工作紧盯不放,及时跟进,对不文明、不卫生典型进行曝光,对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进行表扬,增强了市民参与创建卫生城市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构筑"硬件",努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近3年来,我市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城建资金22.74亿元,进行了40项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从而使城区交通、环卫、市场、住房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为创建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邀请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调整城区总体规划,聘请苏州园林规划院、同济大学等设计单位,编制了秀江路景观灯光、化成岩公园广场、城标广场、袁山公园等设计规划。中心城区开展的"美化一条江,建设江两岸,开发三座山,建成四条路,办好五件事"工程建设,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与"创卫”工作关系最为紧密的城市防洪工程,新建防洪墙3524米,铺设草皮护坡2200平方米,琉浚河道3155米,使秀江一江两岸成为宜春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化成岩公园、秀水公园和袁山公园已建成开放,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绿化生态系统。迎宾大道、朝阳路和高士北路的新建,秀江路、袁山西路、中山东路的示范性改造以及54条小街小巷的改造,美化了城市形象。3年来,宜春城区改造硬化道路101公里,改造人行道面积22.9万平方米,铺设花岗岩人行道和盲道5万米,解决了多年来人行道落后所造成的市民"行路难"、城市形象差等问题。同时,363辆桑塔纳、捷达、富康出租车投入运行,环保型公交车的使用以及宜春火车站的升级,宜春城西、城北汽车客运站的投入使用,使宜春交通硬件建设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加大城区重点工程投入的同时,近两年来,宜春城区先后投资近1亿元改善环境卫生设施,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公共厕所6座,并新建了占地420亩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购置环卫车12辆、机械清扫车1辆,日清运垃圾能力达200吨,日清运粪便能力22吨;新修了秀江路、高士北路、外环北路等主要街道的上下水道,实施了秀江截污一、二期工程,取缔了河道挖沙,有效改善了秀江水质,恢复了"母亲河"昔日的风采。在城区主要街道设置了生态型、多用型果壳箱443只,新增消防栓400个,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煤气工程。现在,宜春城区煤气和液化气用户达4万余户,燃气普及率达72.5%06个公园的新建改造和18个小广场、9座喷泉及雕塑、6个交通绿岛的建设完善,给整个城市建设注入了文化内涵,提升了宜春中心城的品位。
  宜春建材大市场、农产品网络市场、银泰广场品牌市场、宜春商城农贸市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以及箭道市场和城西市场全面改造,使城区市场容量增大,摊位增多,设施齐全,有效地解决了城区摊点经营混乱的状况。
  为搞好城市亮化工程,在基本完成城市电网改造的基础上,我市投资500多万元,调整改造袁山大道、东风大街等街道路灯2500盏,新增安装各种景观灯2000盏,改造各种电力控制箱100余只,使城区路灯从撤地设市前的1415盏增加到现在的1.5万盏,城市夜晚从此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加强督查,积极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
  在"创卫"工作中,我市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各专项创建小组为主体,先后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楼院整治、垃圾袋装管理、城区除 "四害"、临街店面污染整治、餐饮美发业整治、临街建筑美化等十大专项活动。
  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通告》,对单位庭院、居民区、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大街小巷、农贸市场进行综合整治,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市、区、街道和居委会四级单位分别划分卫生责任区和责任路段,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市容管理。经过集中整治,全城共清运垃圾7547吨,余土9.1556万吨,拆除违章建筑154处,疏通下水道116条,取缔马路市场22个,修建装饰性围墙1.323万米。
  针对单位庭院和居民区楼院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放等"十乱"问题,按照室外清洁无垃圾、室内光亮无灰尘、管道畅通无积水、空地绿化无裸土、楼道通畅无乱占、阳台美观无乱晒、庭院整齐无乱建、墙壁干净无乱贴等"十无"标准,我市对79个中央、省属单位,208个市属单位和268个区属单位及1132个居民楼院小区分别落实责任人,市里派出28个由副县级干部带队的148人的督查组深人28个居委会进行督查和现场指导。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楼院整治如期达标率达到98.2%。
  城区生活垃圾的袋装管理使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有效地杜绝了城区生活垃圾裸露及乱倒乱丢现象,防止了二次污染;城区开展了道路交通整治,全面取缔人力黄包车、"摩的”、"拐的",规范人车分流,维护交通秩序;专业市场的整治实行了划行就市;每年春秋两次的城区除"四害"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城区"四害”密度;临街店面污染的整治将城区内车辆装饰店、洗车店、建材店、钢窗加工店、废品收购店等全部搬迁至指定区域,使美容美发店和餐饮店均按规定要求设置了下水道、烟尘净化装置并使用清洁燃料,卡拉OK店和歌舞厅达到了环保规定的噪声控制标准;餐饮、美发业的整治使955家小餐饮店和美容美发店达标,达标率为73.2%;临街建筑的立面美化让店面统一着装,达到了"净化、美化、亮化、玻化、景观化"效果,既规范了店铺,又美化了城市。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稳步向2020年前把宜春市建成人口达50万,城区面积60平方公里,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卫生、园林城市的更高目标迈进。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洪本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