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六到农家推动粮食生产升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2174
颗粒名称: 樟树市六到农家推动粮食生产升温
分类号: F303
摘要: 近日 ,浙江客商李海涛带着资金来到樟树市大桥街道 ,打算承包100亩水田种植经济作物 ,不料却扑了一个空 。街道干部说 ,眼下 ,农田成了当地农民竞相承包的"抢手货 ” ,全街道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了17户 ,他们承包的面积达1190, 亩 。大桥街道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清楚地表明 ,自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樟树市开展的"六到农家 ” 活动已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粮食生产迅速"升温 ” 。
关键词: 樟树市 粮食生产

内容

近日,浙江客商李海涛带着资金来到樟树市大桥街道,打算承包100亩水田种植经济作物,不料却扑了一个空。街道干部说,眼下,农田成了当地农民竞相承包的"抢手货”,全街道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了17户,他们承包的面积达1190,亩。大桥街道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清楚地表明 ,自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樟树市开展的"六到农家 ” 活动已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粮食生产迅速"升温 ” 。
  樟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生产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以来,该市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 ,组织开展了 "水利设施维修进农家 、种粮面积扩大到农家、质优价廉农资到农家、农业生产信贷到农家、农业科学技术到农家 、农村扶贫解困到农家 ” 活动 ,充分整合政府及各部门的力量 ,多渠道 、多形式地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
  为了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樟树市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市、乡、村三级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水库整修、排灌渠系清淤清障、新建抗旱设施等工程建设。截至3月底,全市共修复水毁工程93处,加固水库、山塘40座(口),兴建水库、山塘36座(口),排灌渠系清淤清障长度达437公里,增加灌溉水利设施64处。这些工程的相继完工,使该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万亩 。在此基础上,该市严格执行农田保护政策 , 通过"退单还双 ” 、"退地还田 ” 和"退塘还田 ” ,使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2万亩 ,比去年增加了3.48万亩 。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 ,樟树市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 ;改变了过去各涉农部门 “ 单打独斗 ” 的局面 。农业 、工商 、物价、技监等部门联合对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用物资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建立了农资信息、监测、发布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农资部门则主动与农技部门协作,采取物技结合的办法,进村入户开展服务,目前已储备适销农资价值2000多万元,同时,相应地举办农机应用技术、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农药减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20余期,培训种粮能手3000余人次,印发各种科普宣传资料10万余份。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挥信贷支农的主渠道作用,将今年新增贷款的70%用于支持农民春耕备耕,截至3月底,已发放农业信贷资金585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7%。各部门的有效服务激发了该市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情 ,全市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48户 。
  轩对农村困难户在生产中存在的缺资金 、缺技术 、缺劳力的实际困难 , 该市组织各级干部下到村组 ,积极开展"一助一 、一帮一"和 “ 手拉手 、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扶持困难户发展粮食生产 。到目前为止,该市干部共与2000余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向他们赠送农资100多吨 ,推广良种良法20余个(种),并联系小型拖拉机、耕整机180多台,帮助困难户进行春耕。在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还有近百户种粮大户向贫困乡亲伸出了援助之手 ,累计提供扶助资金40多万元 ,形成了"以富带贫 、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 。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海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