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父母的期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0868
颗粒名称: 家书,父母的期盼
分类号: C913.11
摘要: 写信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信中倾注了什么。对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言,子女的家书又何止抵万金?父母付出了情感和心血,促成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离家求学后,父母更需要孩子情感、心灵的关照慰藉。
关键词: 家书 信封

内容

也许,写信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信中倾注了什么。对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言,子女的家书又何止抵万金?父母付出了情感和心血,促成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离家求学后,父母更需要孩子情感、心灵的关照慰藉。负笈在外的莘莘学子,你可知——
  家书,一道 "空前绝后”的风景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信箱总是爆满。"宜春学院收发室的一位同志如是说。但这种盛况据笔者了解,却是一道“空前绝后"的风景,热衷写家书的只是新生,而且大多也只持续一个学期。其后,多数学生的家书便愈写愈短,愈写愈少,最后干脆不写。
  "老爸、老妈,我一切都好,勿念!"这是某高校中文系一位学生即将寄给父母的一封信。他毫不避讳地拿给笔者看,“信、钱均已收到,别无他事。二老保重身体!” 有一位家长因患胆囊炎住院,为了不影响在浙江某大学读书的独生儿子的学业,他一直瞒着病情,并嘱咐妻子不要告诉儿子。但他妻子还是偷偷地打了一个电话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写信安慰一下病床上的父亲。几天后,这位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信,信中除了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医治胆囊炎的偏方外,只有"速寄500元寒假回家路费”一句话。这位母亲黯然掩泣,最终也没敢把这件事告诉丈夫。
  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大学生所写的家书63%不足300字。某高校对大三学生作了一次民意调查,两个月没写家书的占86%,三个月没写的占41%,半年没写的占24%,一年没写的占8%。许多学生写家书如撰写公文一般,列出一、二、三。前不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对笔者说,收到在上海某大学读书的独生儿子的来信,薄薄的一页信纸上只用毛笔在中间重重地画了一个大大的"?"。这位家长苦笑着说:“孩子是在问怎么还不寄钱。"
  便利的通讯,能替代丰富的情感吗
  刘雯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18岁那年,她考取了北京某大学。上学之际,父母就给她立下一条规矩,每月至少要给家里写一封信。那时家里没装电话,整个大一刘雯一直做得让父母很满意。后来家里装了电话,开始她还有节制地打电话,断断续续给家里写信,日子一长,觉得电话很方便,信索性就不写了。父母开始没说什么,日子一久,内心便有了一种无言的苦涩感。刘父对笔者说:"电话的确方便,它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却也隔断了心灵与思想,使我觉得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两年了,没有见到孩子的只字片言,难道便利的通讯能替代丰富的情感吗?” 晓婷曾是某大学外语系的明星人物,这不仅因她聪明活泼漂亮,还因为她父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实权人物。然而就在晓婷即将毕业的那年,父亲因经济问题银铛入狱了。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晓婷那段日子几乎崩溃了。几个月后,晓婷仿佛突然长大了,开始每周给消沉的尚在狱中的父亲写一封信。"以前我从来没有给父亲写过信,有事也就是一个电话过去。现在我喜欢写信,我和父亲之间能谈许多问题,谈得很深,我和父亲都把彼此的信装订起来,留作刻骨铭心的纪念。我父亲在狱中表现很好,减了两次刑。我们有时也会通电话,但是写信所谈的内容是电话无法替代的。我们的生活不如以前了,但我们一家人彼此靠近,相互支撑。我和父亲都依偎着写信这片阳光,让这片阳光带给我们家明媚的未来。" 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小节
  "永远走不出父母的视野”是负笈在外的大学生一致的看法。也正因如此,在父母眼里,子女的家书可抵万金。笔者对部分家长的调查表明,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最渴望能读到远方游子的来信。
  有一位李老师,儿子浩浩在南京大学读书。以前浩浩每半个月就会写封信回家,李老师和他爱人也总会惊喜万分地戴着老花镜读上一遍又一遍。一年后,儿子的信越来越少,到后来一封也没有了。今年元月初,李老师接到儿子从南京打来的电话,说今年不回来过年了,准备利用寒假打工赚一些钱,并叫父母寄1000元钱给他以备急用。接完电话,李老师黯然神伤,老伴抹着眼泪说,今年的年将过得多冷清啊!过了两天,李老师想,儿子利用寒假勤工俭学也不是一件坏事,便寄了1500元钱过去。可令李老师和老伴始料不及的是,据和他们儿子同一学校的同学说,浩浩根本不是利用寒假打工,而是和女朋友准备到桂林去玩。李老师伤心地对笔者说:"为儿子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那种叫希望的东西在一点点破灭。对父母尚且不体恤,又如何去爱别人?生活上连一些基本伦理都做不到,事业上又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这让笔者想到这样一件事:美洲开发之初,有一位伐木工人因为没有信纸信封,在自己双亲生日前夕便自制了两个木质盒子,里面装着两封用木片刻成的信,托邮递员贴足邮资,寄给了远在家乡的双亲。几百年过去了,这两封特殊的"信”仍保存得完好如初。笔者想,那个时代肯定有许多世人瞩目的壮举,有许多让那个时代自豪的创造,如今,它们都湮没在历史文献枯燥的文字中了。可这两封真挚的祝福和问候却留了下来,几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仍鲜活动人、欷歔感人,为什么?
  也许,写信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信中倾注了什么?尤其对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言,为儿女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职责,不需要别人的暗示,更不需要太多的说明。但他们向儿女索取的是什么呢?是钱?是物?不是,只是一封蘸着儿女情感和心灵的家书,一封带给他们莫大的慰藉和满足的家书啊!父母付出情感和心灵,促成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离家求学后,父母更需要孩子情感和心灵的付出,来温暖他们的余生。对两代人,对我们所有的人而言,生动的情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依托,却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最最美丽动人的风景。人类无论如何发展,都需要彼此间感情和心灵的关照与慰藉。对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学子们来说,家书,难道真的仅仅只是一个生活小节吗?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勇民
责任者
刘雯
相关人物
晓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