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乡间的电影放映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2323
颗粒名称: 穿行在乡间的电影放映员
分类号: J943.2
摘要: 王宝莲,46岁,丰城市拖船镇文化站特聘电影放映员。也许她兑不出“精神文化”确切的涵义,但她知道农村文化相对贫乏,看电影是众多农村人渴求的文化生活之一。所以,在 .她丈夫不幸患癌症去世欠下3万多元债务, 儿女元学济压力下, 她依然拿着微薄工资,穿行在乡间小道上。
关键词: 电影放映员 王宝莲

内容

王宝莲,46岁,丰城市拖船镇文化站特聘电影放映员。也许她兑不出“精神文化”确切的涵义,但她知道农村文化相对贫乏,看电影是众多农村人渴求的文化生活之一。所以,在 .她丈夫不幸患癌症去世欠下3万多元债务, 儿女元学济压力下, 她依然拿着微薄工资,穿行在乡间小道上。
  近30年来,她每年至少有100天孤寂地在乡村独行,足迹遍及丰城市拖船镇22个村(居)委会,近200个自然村,行程少说也有上万公里至于多少,她自己也说不清。
  为了群众能看上电影
  2005年初春,王宝莲的丈夫不幸病故。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王宝莲在呼啸的寒风中,踩着三轮车又开始了她送电影下乡的征程,100多斤重的放映器材在三轮车上不停摇摆着,她不能停下,必须在傍晚之前赶到该镇最边远的丽城庙边村放电影。尽管交通不便,道道路崎岖难行,每蹬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但她还得去,不能失约,越远的村子越要去,那里的群众在等着她呢。
  上世纪70年代末王宝莲就任电影放映员。
  那时放电影是农村时兴的事,每个村都流放映,十里八乡的村民听说某村放电影都会呼朋唤又相约来看,就像过大年似的,一场电影放完了,村民久久不能散去,于是加映一场,总是深更半夜的,也习惯了。王宝莲说。” 刮风下雪雷打不动在扛起沉重的放映设备时,王宝莲才真正感到其中的艰辛。天刚亮就起床到市里去换拷贝,那时没有公交车,只能骑自行车,一骑就是14公里。等排队换好拷贝回到乡里就是下午三四点,有时一天都换不到,就只有等第二天。回来后,随便吃碗饭就带上设备到约定好的村放映。
  2008年的冬天,风雪弥漫,冰冻三尺,骑单车比平时吃力得多。为了赶在天黑前将电影送到西塘一个偏远的小村,王宝莲顾不上吃饭,就载着沉重的放映设备上路了。
  积雪将路面结得硬邦邦的,踩上去咔嚓卡擦的响 。不小心脚下一滑,车上的放映设备翻倒在路坎下,王宝莲从地上爬起来,第一反应就是机器,那可是她的命根子啊!她仔细查看机器,确定机器没有摔坏后,才感到身一阵一阵的疼痛,脚裸被尖利的冰凌刺伤,他忍着疼痛站起来,踏着车子又上路了。
  一路上迎风踏雪,等她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掌灯时分。看到王宝莲,翘首以盼的村民欢呼雀跃。
  由于冰冻断电,只好用带来的发电机发电。可最后村民七手八脚用柴火稻草点火烘烤机子,折腾了老半天机子打燃发动。
  这天晚上一直放映到凌晨1时,王宝莲的手和脚都冻僵了。
  观众多少都要放映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农村,新农村的农村,特别是经历了新农村建设后的农村,发生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喜事一桩接着一桩。而他们最直接的庆祝方式就是放映电影或者请剧团演出。“可能我还有亲和力吧”每年王宝莲要为农家新房落成、娶亲嫁女、老人大寿,伢仔过生日等喜庆活动放上许多场电影。
  “上世纪80年代,电视不普及,能看上一场电影成了乡下人的奢求,放映员比乡里的干部还吃香,算是公众人物。”王宝莲说到此咯咯地笑起来。“不过,我也有一段时期很受冷落。但观众少与多我都坚持放映,那是我的职责所在。”王宝莲叹了口气马上又神采飞扬,说:“还好,从2008年开始,党中央出台惠农政策,农民看电影不用掏钱了,一个月起码要放上20场。说实话,我很需要钱。丈夫去世欠了3万多元债要还。两个子女上大学要钱,放映员工作辛苦不说,工资也不高,我想过不干,去做另一份工作。”最终,王宝莲没有这样做。“喜欢了,就丢不下了。”王宝莲说。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宝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丰城市拖船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