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油茶:历久弥香会有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8303
颗粒名称: 宜春油茶:历久弥香会有时
分类号: S794.4
摘要: 宜春,因油茶而声名在外,所辖的袁州区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油茶之乡”。全市有油茶林面积188.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5.87%,年加工油茶能力可达11万吨。无论面积,还是生产能力,均在江西省排名前列。
关键词: 宜春市 油茶

内容

题记: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油”。油茶是宜春的金字招牌、亮丽名片。从唐朝时被列为贡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坐上全国头把交椅,宜春油茶走过的轨迹清晰而耀眼。进入二十一世纪,宜春油茶几经沉浮,从拥有响誉全国的辉煌,到遭遇四面围堵的尴尬,再到谋求逆境突围的努力,宜春油茶,在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六大产业之一、着力打造全国最大油茶基地的今天,注定又将挥写不平凡的一页。
  宜春,因油茶而声名在外,所辖的袁州区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油茶之乡”。全市有油茶林面积188.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5.87%,年加工油茶能力可达11万吨。无论面积,还是生产能力,均在江西省排名前列。然而长期以来,各家各户靠天种养、平均每亩产油不到4公斤的现状,让在省内乃至国内曾经一枝独秀的宜春油茶优势不再。破解发展难题,重振宜春油茶雄风,宜春正在努力。
  追溯历史
  天下第一局显辉煌
  据宜春市《袁州府志》记载,宜春油茶在唐朝被列为朝廷贡品之后,明代正德年间,宜春已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茶。在清末,年运往湖南长沙等地的茶油达100余万公斤。建国以来,宜春油茶在全省全国也是“前排就座”。在粮油统购统销时期,占全省油茶面积1/20的袁州油茶,产量占全省的1/10,对国家的贡献是全省的1/5,上交国家油脂年均100万公斤。1958年原宜春县遶市公社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第二年还被命名为“茶花姑娘”。而在宜春,油茶作为重要经济支柱和主要食用油料的地位也日益凸现。1979年4月,经宜春县革委会向专署请示,宜春县油茶局正式成立。“这在当时全国的县级市中是唯一的一家,故被行内人称为'天下第一局'。”市油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黄福平告诉记者。
  天下第一局成立后,宜春油茶产业如鱼得水般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年,宜春县茶油产量达362.75万公斤,居全国第二。第二年,宜春县茶油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宜春油茶又一次在全国扬名。继1993年11月温家宝来宜春视察油茶生产后,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也相继前来调研考察油茶生产情况。
  “到2005年,全国性的四次油茶工作会议就有三次在袁州区召开,全省性的油茶工作会议几乎每次都在袁州区召开。”黄福平说,“2004年,我市还把山茶花确定为市花。”
  剖析现状
  金字招牌已“蒙尘”
  2008年,我省启动油茶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确定中央财政将重点扶持的8个油茶产业示范县(市、区)分别为丰城市、上饶县、渝水区、袁州区、永丰县、石城县、武宁县、进贤县。仿佛一夜之间,宜春油茶产业对手如林。“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油茶产业发展势头不小,近期还有申报油茶原产地的打算。可以说,它的制胜一招就是依托属地分宜的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试验中心选育的高产油茶良种和建立的采穗苗圃。” 黄福平说,“而高产油茶种苗供应 ,不足,正是制约宜春油茶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目前,全市仅有10万余亩高产油茶林,70%以上的油茶林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平均亩产茶油仅3公斤至4公斤。黄福平告诉记者,高产油茶林亩产则是普通油茶林的十余倍,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可达40公斤以上。丰城市白土镇农户营造了高产油茶林,亩产油达70多公斤。
  放眼四周,宜春油茶不再辉煌,事实上,宜春油茶的金字招牌已“蒙尘”。许多林农对油茶林习惯于沿袭原始经营方式,把油茶视为“天赐”之物,不抚不育,仅满足于获取“露水财”。还有农民认为务林不如打工,大批青年劳动力宁愿外出,也不愿在家经营管理油茶林,致使油茶树品种混杂、树龄老化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各级部门对油茶产业重视度不够及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资料显示,渝水区各级财政对油茶造林每亩的补贴就达600多元。
  逆境突围
  苗木品牌是关键
  袁州区渥江乡上石村农民袁桂生,1991年首次培育苗木时面积才一亩多,去年,面积增至22亩。“如果今年筹到了高产油茶穗条,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袁桂生说。在农民眼里,两三元一株的高产油茶苗是他们的“黄金苗”。
  去冬今春,全市已植造高产油茶林3.61万亩。如果不是油茶苗紧俏,发展远不止如此。目前全市油茶育苗基地有261.4亩,至去年底育苗规模达1128万株。这些高产油茶苗除去省林业部门指定的外调指标外,根本不能满足宜春当地种植需求。不仅如此,每年海南、四川、广西等地的苗木商还会来宜春 “抢”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市有5个被省林业厅认定的高产油茶穗条取点,高产油茶苗的嫁接培育只能从这些点上取穗条。但是农户育苗许可证市、县两级都可以颁发,花卉苗木种植户都可培育油茶种苗。并不专业的育苗户没有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于是造成了油茶种苗良莠不齐,数量远远不够的局面。
  在引导农户改造低产林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广高产油茶,这是宜春油茶摆脱窘况实施逆境突围的必由之路。培育高产油茶苗,打造宜春油茶苗木品牌,成为市委、市政府以及林业部门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共识。
  一一2008年12月29日,《宜春市油茶苗木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从该日起,宜春实行油茶苗木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市林业局统一批准发放,并归档建卡。
  一一1月20日上午,副市长周志平率市区两级林业局、油茶局、农业开发办、所在乡镇等相关单位干部30余人,对袁州区西村镇、金瑞镇的多处油茶苗木基地的不合格油茶苗全部铲除。此后有关人员多次前往金瑞镇进一步督查。
  一一2月12日,市区两级油茶局组织有关人员到袁州区彬江镇油茶育苗地,对中心城区即将造林所用的油茶苗木再次整改,把好油茶苗木出圃关。
  一一3月上旬,由市林业局牵头,抽调市油茶局、市林科所、市森林公安局相关人员组建的油茶苗木管理执法支队成立。
  一一加强种苗生产准入和苗木市场的管理,宜春油茶产业步入了有序发展轨道。今年市本级计划培育高产油茶苗100万株,已储备0.6万余公斤种子。育苗基地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展望前景
  绿色银行富农家 “山上造油茶林被业内人士称为绿色银行是有道理的。”袁桂生说。十余年来,他的收入伴随油茶苗木基地面积的增长而增长。“以亩产35公斤至40公斤茶油,每公斤市价40元计算,种植户的年收入不菲。”袁桂生说。
  的确,油茶产业是一项见效快、易管理、受益时间长、市场前景好的朝阳产业。2005年,全国召开了“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油茶产业有望成为中国特色农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专家预测,如果茶油以精品形式打进国际市场,其售价可达到每公斤250元。油茶的花粉、茶枯、茶壳等也能开发几十种保健产品和十几种化工产品。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高产油茶林的工作意见》,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的战略部署,围绕“希望在山”的发展思路,以开展“高产油茶林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宜春油茶资源优势。目前,市委、市政府将油茶产业提升到壮大市本级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增长的高度来开发,对于袁桂生而言,对于广大林农而言更是一大福祉。
  为激发广大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油茶产业开发,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即将出台,包括建立市油茶发展专项资金;利用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信贷投入;建立政策性油茶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展油茶产业等。
  事实上,宜春发展油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宜春油茶加工环节有良好基础。1997年成立的青龙高科公司已建成年产1.5万吨压榨精制茶油生产线,产品润心茶油热销全国各地;此外,万华科技等三四家大型精制油加工企业落户宜春,这些企业一年可加工精炼油11万吨。而目前,宜春市精炼茶油年产量仅为8000吨,企业明显“吃”不饱,宜春市发展油茶产业的潜力巨大。
  同时,宜春的油茶加工企业正在探索高科技手段,提升油茶的综合效益。
  记者获悉,宜春正以打造中国最大的油茶产业基地为目标,全力做好当下种苗生产管理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在制定中长期产业规划。黄福平说,我市去年已向国家申请5年开发1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项目,规划改造低产油茶50万亩、新建高产油茶50万亩。
  春天来了,这是广大林农的春天,是宜春油茶产业的春天。在灿烂的春光里,宜春油茶产业历久弥香还会远吗?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蓉
责任者
黄福平
相关人物
袁桂生
相关人物
周志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