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指出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党性问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如果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密切联系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大意义,正作风,强党性,谋发展。
有什么样的党性修养,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和学习作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品格,也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有些党员干部人格缺损尤其是双重人格的问题比较突出。事实表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步入双重人格的泥潭,必然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实,人格形象是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评价党的作风的重要窗口。党的优良作风与党员干部的人格形象始终是密切相联的。党的作风决定党员干部的人格,党员干部的人格体现党的作风。党员干部言必行、行必果,人格形象好,则党风正;党员干部言行不一,人格形象低劣,则党风衰。与党员干部的其他素质相比,人格形象更具有经常性、外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群众评价一个党员干部,往往首先看他的人格,看他讲的、说的,自己是否信、是否能自觉去践行。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的干部很有影响力,深得群众的信赖,而有的干部却威信低,群众敬而远之,究其原因,是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增加了领导者的威信,而言行脱节的双重人格抵消了领导者的影响力。因此,对党员干部的人格问题,必须提高到能否坚持党的领导和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一致的高度来认识,进而增强党员干部抵制双重人格,保持高尚人格的自觉性。
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既靠主观的努力,又要靠外在的影响和约束。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严肃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始终是党员干部形成和保持高尚人格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党内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对领导干部在政治、道德、经济、生活等多方面问题纳入监督体系、长期缺乏他律,严重影响了党性修养的提高。各级党委和纪检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包括对党性修养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严重者要坚决惩处,决不手软。同时,要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发动群众的力量和舆论的力量约束领导干部的言行。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命线”。实践证明,领导干部一旦放松自己的党性修养,就会降低甚至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就会瓦解反腐倡廉的斗志,就难以经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及早发现和解决党性和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领导干部遭受腐蚀的现实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腐败,坚持不懈地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和勤政为民,树立党员干部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