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万寿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4697
颗粒名称: 奉新万寿宫
分类号: K928.74
摘要: 位于奉新县西北部60公里处的澡溪乡株梓村街南部,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32年(1768)的许仙真君万寿宫和古戏台。该万寿宫坐东朝西,由青砖构筑而成,宫内是由大小约49支坚质木柱构成板壁屏风的建筑。
关键词: 奉新县 万寿宫

内容

位于奉新县西北部60公里处的澡溪乡株梓村街南部,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32年(1768)的许仙真君万寿宫和古戏台。
  该万寿宫坐东朝西,由青砖构筑而成,宫内是由大小约49支坚质木柱构成板壁屏风的建筑。分二进深,中间天井,宫高约10米。后重上10个台阶便是中大厅。整个面积约660平方米。前重两边为接待朝佛信士及安放钟鼓的场所,宫内有一1.5米高的铜钟,直径约1.2米,这就是晨钟。晨钟对面有一约1.2米直径的暮鼓,该鼓高约一米。四方信士听到暮鼓晨钟敲响便进宫顶礼膜拜。在古代凡是进宫朝拜者必须在三天前实行斋戒洁身,以示虔诚,神佛方降福祉,否则朝拜者将受到惩罚。天井中央处有一古井,相传是许仙在观音娘娘帮助下,扮作开小吃店的村姑煮了一碗锁链变成的“粉”给孽龙吃,才使许仙锁住孽龙并囚于井下,使这个泛起洪水危害人民,使百姓遭受灾殃的孽龙永世不得翻身。
  由天井10步台阶而上进入第二重,这里后面有抽签室,供朝拜者求签。天子壁前有一屏风,中间沿屏风处坐有普天福主、许仙、如来佛祖,两边站着王主将、马元帅。屏风背面安放着水母娘娘和观音大士神像。天井两边砖房墙上分别镶嵌着功德碑。这些功德碑有乾隆年间初建时的,也有嘉庆十二年十月和嘉庆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续立的捐款名录。万寿宫兴建至今已有240余年。由于当地干群管理得当,该宫基本完好无损,只是神佛菩萨和晨钟暮鼓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为了便于管理,住进了当地居民,早些年办过医院,做过会场。该万寿宫是奉新客家最大的万寿宫,更是客家人团结友好、信奉神佛,祈求福祉的象征。
  万寿宫门前设有古戏台,它是专门为客家人业余文化生活而建造的,从建起至文革初期(1968),每逢农历八月初一,是许真君的生日寿诞,人们为纪念其治水斩孽龙有功,请来靖安、高安、奉新和修水等地戏班唱大戏,远近信士和当地人民前来贺寿观戏,虔诚礼拜,焚香祈祷,求得福祉。唱大戏的班子少则一二天,多则一星期,甚至更多。什么《乌金记》、《南瓜记》、《十五贯》、《西游记》、《封神榜》、《养麦记》等等应有尽有。全国解放初期,增加了当地民间剧团演出的剧目,如《鬼子进村》、《不忘阶级苦》、《九仙伏击战》、《大寨新花》等等五花八门。每次演出观众达六七百人甚至上千人,由八月初一演出也改为每月初一或十五进行,万寿宫唱戏一直是奉新客家归德乡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关于许仙,有许多优秀的事迹在民间流传:他真名许逊,字敬之,河南许昌人。迁居豫章(今南昌),少年跟吴猛学道,后举为孝廉,做了旌阳县令,故又称许旌阳。与吴猛治水有功,在江西留下了许多他们二人斩蛟龙、治洪水的故事和遗迹“会埠镇的挂榜山、赤田镇的大埠“剑井”,萝卜潭瀑布的“试剑石”、宋埠的“锁石”等,都与许仙斩孽龙故事有关。许仙是江西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奉新道教文化的开端人物。而今,在政府的重视下,道教文化也和百丈寺佛教文化一样,同样受到推崇和传承。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