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风唱响“三部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511
颗粒名称: 沐浴春风唱响“三部曲”
其他题名: 30年看巨变之农村改革篇
分类号: F320.3
摘要: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和农业综合补贴,再到林改、新农村建设试点,宜春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唱响了跨时代意义的“三部曲”。
关键词: 农村改革 农业经济

内容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和农业综合补贴,再到林改、新农村建设试点,宜春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唱响了跨时代意义的“三部曲”。
  30年里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8.5元提高到2007年的4113元,增长了29.7倍,2008年1一3季度我市农民现金收入人均3332.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0.91元,增长17.2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3年的111.58元提高到2007年的3091.63元,增长了27.7倍,2008年1一3季度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3165.8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414.94元,增长15.08%。全市农民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穷则思变突破框框关键词:解放农村生产力创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是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也是宜春农村走改革之路的开端。"不打钟、不吹哨、出工不要叫、收工要人催”,“生产进度快、工效高、质量好”,这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可谓是新鲜事。
  1979年3月,宜春地委相关负责同志带领调查组,深入奉新、万载、高安等县6个公社11个生产队,调查走访了县、公社、大队负责同志和生产队长,作业组长,基层群众赞扬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后,就出现了上述新鲜事。
  1981年2月,地委下发了《宜春地区农村人民公社专业承包联产责任制试行办法》,就是在“定额到工”、"包产到组”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承包联产责任制。1982年6月25日,地委在上高县召开了全区“四专一联”(专业工、专业户、专业组、专业队,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现场会。"四专一联”责任制按专业分工,建立专业队、组、户、工,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据1980年的统计数字,全区实行“四专一联”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39%,建立工副业专业组2万余个,专业户1.7万户,专业工5.8万个,建立了以生产队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小基地 3074个。
  “四专一联”责任制虽然打破了“大锅饭”,但是又出现了“中锅饭”,联产却不能联心,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仍然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当包产到户责任制的优越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农民群众时,农民自然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群众是最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宜春农民创造了“花园坪模1983年,在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位于宜春城北郊的宜春市春台乡张家山村花园坪自然村,就多次召开村民小组大会,听取群众意见,通过投票表决,最后确定了“六统一、两分户、一自由”(即:水田、山林、果树、水产、耕牛、农田基本建设和管理,由集体统一经营;旱地、零星果木分户经营,收入归己;劳力外出搞副业,进出自由)双层经新体制。
  花园坪村集体自从推行“六统一、两分户、一自由”双层经营新体制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家庭经营日益活跃,全村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9年与1983年对比,该村粮食总产5.6万公斤,增长28.66%,集体农林牧副渔总收入12.19万元,增长1.78倍,油脂总产2500公斤,增长47.06%,人平纯收入达810元,增长47.27%。居安思危循序渐进关键词:发展农村生产力增收“城市街道赛欧罗巴,走进农村似亚非拉”。这句顺口溜一度成为宜春城乡差别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1991年,宜春在推进农业工业化综合改革时, 又提出了“三合二化”(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城乡结合,促进农业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
  3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轨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推进,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异军突起,大大加快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农民收入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984年,宜春第一个釆取财政贴息贷款的方式,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农业总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发展局面。据统计,当年全区共审批项目236个,合格率达98%, 次年全区就新增产值 1.4亿元,新增利税32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农民,为发展生产、繁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宜春农业商品产值达84.71亿元,农业商品率达68.69%,而1988年,农业商品产值仅19.81亿元,农业商品率为61.12%,农民从此告别了“积攒鸡蛋换食盐,养头肉猪过大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的二元格局,工农产品形成了价格“剪刀差”,从而使城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在宜春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很发达的地方,城乡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1988年,宜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3.34元;1998年,宜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96.6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01.22元;2005年,宜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23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农民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为家庭经营为主,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收入构成也逐步由以一产经营收入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迅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农民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内的非生产性收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2005年,宜春推进了以减轻农民税赋为主要目的的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宜春免征农业税1.79亿元,人平减负47.1元。
  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关键词:维护农民利益减负如今漫步在宜春的各个大小乡村,很多地方可见整齐的房屋,宽敞的水泥路,污水塘、臭水沟不多见了,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成了农民的时尚。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多种原因,涉农税费种类繁多,向农民摊派集资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世纪初,我市紧紧抓住农村税费改革这一契机,落实各项改革政策,减人、减事、减支,不仅使全市农民负担大大减轻,理顺了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市还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措施,免除学生学杂费, 使贫困学生拥有上学的权利。
  从2005年起至今年初,我市共减轻农民负担2.8亿元,人平减负73.4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05亿元,广大农民轻装上阵发展生产。现在宜春有句顺口溜是:“种粮不交税,读书不收费古今头一回,和谐好社会”。
  宜春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属全省林业重点市。虽经过多次变革,但林业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奉新县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入推进林业发展的突破口,认真落实“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政策,创造性地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加强对林农山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方便了林权流转交易,支持组建林业经济合作社20多家。
  “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铜鼓县创造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经验,更是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从此,我市也完成了从“田里”向“山上”延伸的改革。全市1561.4万亩山林,有1489万亩重新明晰了产权,占95.4%,分山到户率80.3%;全市林改共让利和还利于民1.29亿元,林农从林改中年人均增收156元。
  在林改政策的拉动下,全市林农和社会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完成造林面积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57.88%,全市林业产值达16.3亿元。通过林改,"林业弱、林业穷、林业困”的问题逐步得到破解。
  农村经济发展了,广大群众对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提高了。近年来,我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民主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07年,全市农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46.11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87.4%;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5.36万人;全市1082个省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改水5.5万户,改厕5.4万户,改造通村、组道路2636.51公里,建设沼气池1.08万个;县(市、区)、乡水泥(油)路竣工里程1200公里,新通水泥(油)路建制村 290个。
  30年的风雨,30年的艰辛,30年的探索,30年的拼搏,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宜春的每一寸土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它不光是宜春农村改革变化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宜春人思想解放的壮丽史诗。如今,宜春农村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坚信伟大的宜春农民将以新的改革思路,开放思维、创新理念,去奋力实现宜春农村经济社会更加辉煌的明天。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左响云
责任者
黄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