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小学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073
颗粒名称: 清湖小学的变迁
分类号: G528
摘要: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早些年,这样的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减少教学点,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就是其一。
关键词: 清湖小学 变迁

内容

村庄概况:上高县蒙山乡清湖村,北距上高县城18公里,南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鹄山乡接壤,有6个村小组330户,1130人,耕地2233亩。村内古木参天,新楼林立。
  沿村水泥主干道,从清湖村村部一直往西南方向,走出近2公里,就到了清湖小学。
  清湖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一年级8名学生,二年级4名。两名教师负责一个班,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四门课程。今年53岁的校长简禾根教的是二年级。“现在农村小孩少,出于整合教育资源的需要,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到乡中心小学去了,许多村一、二年级的也去了。中心小学那边教育资源更充足, 最起码有电脑教室,学生人数也多,学习氛围也就更浓。” 说起清湖小学,今年62岁的退休教师黎明根有说不完的话,他在清湖小学教书育人36个春秋。1971年,当时的大田大队、新村大队和清湖大队联合组建小学,设有五个年级,高中学历的黎明根被招为民办教师。“当年全校有学生170多人,教师十多名,其中两名公办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开设了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黎明根回忆说,“那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教师、学生还是多以参加劳动为主,修水库、砍毛竹什么的,只是在队里农活少的时候上几天课。”
  1975年重新分大队,大田和清湖组成清湖大队。当年,清湖大队就正式组建清湖小学,建起了新教学楼。“文化大革命"后,教师、学生的劳动就少多了,学校逐步走上了正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生在校人数比较稳定,全校五个年级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教师也是十个左右。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们民办教师也就不再在队里算工分,而改成拿工资了。”1983年取得民师中专文凭的黎明根拿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34.5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湖小学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教学楼,也就是现在所用教学楼,只不过2003年上海知青张智勇出资给予了修缮。“那个时候民办教师就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很多转成了公办教师,师范类毕业生也充实了进来”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只是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进入新世纪,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只是清湖小学的学生还在不断减少,直到今年的两个班级12名学生。“这是个好现象,农村孩子全部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有利于教育资源集中,学生也能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简禾根说出自己的看法。
  釆访日记: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早些年,这样的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减少教学点,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就是其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自力
责任者
刘和星
责任者
况海家
责任者
黎明根
相关人物
简禾根
相关人物
张智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清湖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