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渼陂,因朋友盛情相邀,我们驱车向位于吉安市区东南方向26公里处的渼陂古村进发。朋友说,渼者,指波光粼粼的水;陂者,岸也,渼陂就是坐落在水边的小村。多美的名字,我的眼前似乎已经展现开了一幅湖光潋滟、莺飞草长的田园画卷。顿时,一股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来到村口,一座气势恢弘的汉白玉牌坊耸立,上书“渼陂”二字。我的目光穿过牌坊,越过一池碧水,落在一座红柱青砖的祠堂上。只见气宇轩昂的飞檐仿佛展翅的雄鹰随时准备冲天,飞檐下高高嵌挂的红色牌匾上呈现着三个醒目的烫金大字一一“翰林第”。导游说,这是梁姓祠堂,又名永慕堂。梁姓是古村的唯一姓氏,自开基祖先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于南宋初年从陕西夏阳迁徙至此,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渼陂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渼陂古村山抱水环,天然形胜。鳞次栉比的青灰色古宅,掩映在绿荫丛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乡村田园风貌。导游说,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排水设施完备。村边28口水塘如珍珠项链般串连环绕,小桥流水,息息相通。我们随着导游穿梭于渼陂曲折的古巷间,俯仰于渼陂各式的建筑与雕刻间,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石无不折射出渼陂人的勤劳与智慧。
走过青石板,抚摸青砖墙,惊叹于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牌匾、楹联和雕屏……在即将挥别汉白玉牌坊时,我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似乎无法诠释古村的真正魅力。带着思绪,我踏上了归程,闭目思索间好像领悟到了古村的魅力:历经沧桑的老屋、雕梁画栋的祠堂、小桥流水的田园向人们展示的是积淀的智慧、传承的文化,是智慧和文化使这个仅有一平方公里的小村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因为它的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句家训都浸透着文化、每一条小路都通向大道。这里不仅有完好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更出现过六位二品大员、三位皇后,还走出过共和国的四位将军,留下了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我想,梁仕阶率族南下在渼陂建村之始,以其独有的智慧开始导演着渼陂的历史、规划着渼陂的未来。
这里有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这里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形成山抱水环之势;这里东引富水,西疏积水,池水遍地,河塘密布,28口水塘环环相扣,渠水环流,有序地排出八卦图形,象征着天上的28星宿护卫着这个美丽的小村,使梁氏家族生生不息,好运长随。池塘不但带来了富水河澄清甘甜的河水,而且为古村增添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呈现出一种“人人塘边忙浣洗,家家门前流清泉”的纯朴淡然的乡村生活意境,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
这里有布局合理的整体规划。也许建村之初没有“规划”一说,梁氏祖先利用宗法制度的约束,以祠堂文化为凝聚力,形成了以宗祠为核心的整体布局。永慕堂是渼陂古村的一个总宗祠。这个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毁于一场兵燹,明朝正德年间重建,后经清朝加建,呈现明清结合式的风格。古村整体布局以永慕堂为中心并呈半圆形放射状分布着各类祠堂、书院、牌坊、民居、楼阁、义仓、店铺、码头、教堂以及村北长约900米的古街。这里的建筑虽风格各异,但错落有致,各建筑之间的小巷小路均设计了地下排水系统。完善的排水系统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更为这座千年古村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仍然是每一项建设规戈啲首要问题。
这里有传承发展的家族文化。渼陂的家族文化不是封闭的封建文化,而是既传承又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它继承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又扬弃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独尊儒术”的思想。一方面,渼陂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成为封建儒商文化的代表。他们尊师重教,修建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他们用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装饰住宅,教育后人。
另一方面,渼陂没有固步自封,它面向社会,融入时代。渼陂人既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又鼓励子孙放眼看世界。所以,历史上从渼陂走出过几位朝廷大员、产生过几个美女皇后不足为奇,也正是这种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为共和国培养了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和梁必骎四位将军。真正值得我们回味的还有一副对联一一“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有人说,这是毛泽东一生革命生涯的总结,也是毛泽东晚年生活的写照。
1930年,毛泽东来到渼陂,选中了一座房子的书斋作为他的住所,因为这座书斋造型别致,特别耐人寻味,整个建筑构造像一张古床。当时书斋的墙上题写的就是这副对联。是巧合,还是谶语?据说,毛泽东很喜欢这副对联,后来把它挂在中南海的居所里。
我好像有些明白渼陂人称梁氏宗祠为永慕堂的原因。“永慕”就是永远仰慕自己的祖先,因为他们的祖先是智慧的、勤劳的,更是开明的。如今,从渼陂走出的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有的还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施展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