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1031
颗粒名称: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其他题名: -----来自袁州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6633”工程的报道之五
分类号: G212
摘要: 袁州区渥江乡党委书记邓方仁与渥江中学初一(3)班王亮同学结对帮扶后,经常带他到自己家做客,还送给他一台复读机,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关键词: 袁州区 留守儿童 新闻报道

内容

[新闻故事]袁州区渥江乡党委书记邓方仁与渥江中学初一(3)班王亮同学结对帮扶后,经常带他到自己家做客,还送给他一台复读机,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据了解,该乡组建了留守儿童关爱队伍,釆取党政班子成员包村,乡、村干部包组的形式,结对帮扶436名留守儿童。同时,由组妇女小组长担任“代理妈妈”,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为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该乡在各中小学校开设了爱心电话室、心理咨询室,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举办外出创业人员事迹报告会,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在外创业的艰辛,激发留守儿童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精神的愉悦与生活的快乐。
  4月16日,该区举办“共享爱的阳光、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晚会,开展“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目前有近60名留守儿童有了 “代理家长” 。
  [背景链接]袁州区建立了约6.8万名留守儿童档案,成立了区、乡、村三级关爱网络。以村民小组或社区为单位,按区划片,责任到人,发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来帮扶留守儿童。组织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即:邮寄一封信,每周一次通话,每月一次谈心,举办一次讲座,邀请一次做客,走访一次学校,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个问题。
  [记者感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这一群体在人身安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影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好这个问题,既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又有助于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体来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袁州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建设"6633工程”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情况来看,袁州区针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极有成效的。特别是“代理家长制”模式的推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它的主要做法是发动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无人管护的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代理帮扶关系,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定期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托管人、老师联系沟通,在培养亲情的同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袁州区的做法很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