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大力实施“组织一名青年党员”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1022
颗粒名称: 袁州区大力实施“组织一名青年党员”工程
分类号: D263
摘要: 2007年初,袁州区新田乡邬家村社前组35岁的返乡青年彭东义从广东东莞打工回到新田乡,投资2000万元兴办华升制衣厂。彭东义回乡后,在村党支部的培养下,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日前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关键词: 袁州区 青年党员

内容

去年初,袁州区新田乡邬家村社前组35岁的返乡青年彭东义从广东东莞打工回到新田乡,投资2000万元兴办华升制衣厂。彭东义回乡后,在村党支部的培养下,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日前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仅今年以来,像彭东义这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青年,全区共有2860多名。
  近年来,袁州区按照“先培养、再上岗、后入党”的工作思路,釆取“结对”引导、“滴灌”培养的方法,大力实施”组组一名青年党员”工程,切实把农村广大优秀青年聚集到基层党组织中来。据统计,此项工程从
  2006年初实施以来,全区共发展农村青年党员6380名,大大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为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缺乏活力,致富帮带能力不强,村干部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2006年初,袁州区决定在全市率先实施“组组一名青年党员”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确保每个自然村至少发展一名40岁以下、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有一定致富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青年党员。为确保“组组一名青年党员”工程的顺利实施,该区首先开展了一次调查摸底,对全区年龄在18岁至40岁之间的大中专院校(含高中)返乡毕业生、退伍军人、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建立台账,从中确定建党对象人选。在此基础上进行“结对”引导,对每名建党对象至少安排一名正式党员实施“结对”教育引导。对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结对党员采取走访、打电话等多种形式,保持与他们的经常性沟通。结对引导加深了农村优秀青年对党的认识,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工程实施第一年,全区党员与建党对象结对子5480对,通过教育引导,其中有5460名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870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加强培养是“组组一名青年党员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区在以集中办班培训、组织开展党的基础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实行三项制度进行“滴灌”培养。一是培养联系人写《培养日记》制度。每位乡镇机关正式党员和村党支部成员负责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并坚持写《培养日记》,详细记载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二是入党积极分子写《履责日记》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全面实行"先上岗,后入党”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在岗位锻炼期间详细记录在岗履责情况、存在问题及不足、下步工作打算与措施等,并接受培养联系人监督指导。三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逐月绩效考评制度。对每位入党积极分子建立一张绩效管理卡,党支部按照绩效管理卡的内容对上岗积极分子的德才表现和履责实绩进行每月一考评,年终总评,根据考评结果择优确定发展对象。对年终考评为称职或优秀的上岗积极分子,党支部及时把他列为发展对象。
  “组组一名青年党员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年纪轻、能力强、威信高、素质好的排头兵,提升了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该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新发展的青年党员领办创办各类企业689个,建立各种农业示范基地128个,带动5360多名农村劳力转移就业。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