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乡土文化舞台气象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0325
颗粒名称: 铜鼓县乡土文化舞台气象新
分类号: G127.56
摘要: 7月12日,铜鼓县大塅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爱好者兰从章家里挤满了前来看DV片的村民,大家边看边议论。村民刘国梁兴奋地对我们说:“这些节目是村民自己拍摄的,很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看着亲切。”随着该县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DV发烧友纷纷拿起DV,用最朴实的视角真实记录下农村的大小事情,以身边人、身边事启发和教育群众,倡导文明新风,反映新农村建设风貌,受到了该县广大百姓的一致好评,这是该县积极培育乡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舞台

内容

本报讯廖明王莉红梁奇炎报道:“你看咱村的’活快板’老张多神气,唱得也起劲”、“种养大户帅家明挽着裤腿正在田里指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致富能手陈大兴别着大红花骑马迎娶新媳妇”……。7月12日,铜鼓县大塅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爱好者兰从章家里挤满了前来看DV片的村民,大家边看边议论。村民刘国梁兴奋地对我们说:“这些节目是村民自己拍摄的,很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看着亲切。” 随着该县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DV发烧友纷纷拿起DV,用最朴实的视角真实记录下农村的大小事情,以身边人、身边事启发和教育群众,倡导文明新风,反映新农村建设风貌,受到了该县广大百姓的一致好评,这是该县积极培育乡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立种子播下去能否成活、成长、繁衍,决定于它身处的土壤与气候。该县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把过去单纯的“送文化”下乡变成形式多样的“种文化”下乡,增加群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反馈能力,通过开展异彩纷呈的 “种文化”活动,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种庄稼的“泥腿子”变成了舞文弄墨、吹拉弹唱的“文人墨客”,从“输血”到“造血”,铜鼓县 “种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出了累累硕果。
  该县一是推广民俗文化。开展农民喜爱的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先后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军鼓乐队、舞龙舞狮队等民间组织,在重大节日举行主题鲜明的比赛活动;二是创新了庆典文化。以前每逢农村红白喜事等,农民都喜欢请唢呐,排箫、葫芦丝乐队前来热闹,如今又加入了新的元素,比如DV摄像、热闹篮球赛、门球赛等。三是弘扬了传统文化。该县的漫画、楹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来,在全国的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赢得了“中国民间(漫画)之乡”和“全国楹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渲染,该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能人。温泉镇塞上村的农民绘画爱好者廖光明、三都镇东山村的农民诗歌爱好者刘明善、大塅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爱好者兰从章、排埠镇华联村的“百灵鸟”涂传胜、永宁镇坪田村农民写作爱好者吴玉峰等,他们成为该县传播先进、健康文化的一支生力军。
  该县开展的一系列“种文化”活动,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播种机”。乡土文化能人、种养大户定期在村部文化阅览室为本村农民讲课,提高村民科技致富本领,使6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这里也成了村民获取知识的平台和村民致富路上的“充电站”,让老百姓既能富“脑袋”,又能鼓“口袋”,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庭院文化户”。永宁镇江头村创业能人刘正国,以“七盆花卉”走上致富路,在他的带动下,该村80%的农户建立起了独具山区特色的“五小园”经济模式,农民的花卉培育、药材加工、特色种养等已初具规模,仅此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奏响了山村文化和谐致富曲。棋坪镇九峰村村民王林抓住商机成立了海辉速冻食品厂,生产的包圆以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以及完美的品牌形象很快打开了市场。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这是过去流传在铜鼓县的一首民谣。如今,活跃的乡土文化“明星”使农民“三叫四难”的文化生活状况大为改观,农民精神面貌彻底改变,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科学种养的人多了、粗放经营的人少了,团结和睦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重视科学、勤俭节约、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淳朴乡情在该县农村已蔚然成风。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