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得胜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7019
颗粒名称: 万载得胜鼓
分类号: J648
摘要: 万载民间器乐曲《得胜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取材于唐朝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故事情节。全曲分为:“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9个章节,用民间唢吶和民间锣鼓以吹打乐的形式表现古代将士鏖战获胜,故取名《得胜鼓》。
关键词: 民间器乐曲 得胜鼓

内容

万载民间器乐曲《得胜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取材于唐朝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故事情节。全曲分为:“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9个章节,用民间唢吶和民间锣鼓以吹打乐的形式表现古代将士鏖战获胜,故取名《得胜鼓》。
  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经”有机结合的代表作,整个乐曲主要来源于民间灯彩和民间锣鼓,即从“花灯、龙灯、狮灯、战鼓、十样锦、三百鼓”等锣鼓经中提炼出来的。乐器的编配分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组。
  打击乐有:晋鼓、排鼓、战鼓、堂鼓、班鼓、木鱼、铜铃,还有音高不同的大小锣、钹、铛、云锣、飘锣、铓锣等。吹奏乐有:大小唢呐、笙、竹笛、铜号筒等。
  万载《得胜鼓》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大型民间吹打乐,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凡娶亲嫁女、生日祝寿、华厦落成、欢庆佳节等喜庆场面,都要请民间艺人来演奏《得胜鼓》,以增添欢快热烈与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
  万载《得胜鼓》乐曲因表现古代将士出征、凯旋、荣归、庆功场面,演奏风格粗犷有力,音乐红火,富有气魄,使人为之振奋。乐曲一开始,先擂晋鼓三通。随后号筒、先锋号角声和庄重的大鼓、海螺、礼炮声交替出现;继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高亢洪亮的大小唢吶和整个乐器齐奏《出兵牌子》的散板,嘹亮有力,气势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随后打击乐演奏“急急风”、“闹台”把乐曲推向高潮。中间部分,乐队分 “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在演奏上,充分发挥唢呐不断连奏,与笙、笛及色彩乐器的断奏法相对比,使乐曲庄严、肃穆,听起来细腻;打击乐则以闷击和放音相对比,节奏铿锵,丰富了打击乐的表现力。在音乐处理上,小唢呐、笙、笛联奏出欢快、优美的传统民间曲牌《得胜令》、《急三腔》等;色彩明亮而有新鲜感。在乐曲速度的处理上,注重了快与慢的对比,使乐曲波浪迭起,具有新的推动力。随后,排鼓由慢渐快奏出精彩的华彩乐段,丰富了整个乐曲的演奏技巧。尾声部阵阵号角,爆声齐鸣,乐器齐奏曲牌《得胜令》,全曲在异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万载《得胜鼓》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弹拨、低音等乐器,使整个乐曲增添了色彩,从而又丰富了乐曲的气氛。1993年在宜春地区“特色文化”展演中,万载得胜鼓一举夺冠,荣获编排奖和演奏奖;2002年全市首届艺术节和全省音乐舞蹈艺术节上,又旗开得胜,连连获奖,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并得到了省内外艺术家的 —致赞赏。
  万载原有《得胜鼓》乐队50多个,主要分布在该县的潭埠、株潭、黄茅、岭东、高城等乡镇,流布邻省邻县的部分乡镇。由于时代变迁,现能够完整演奏的仅剩潭埠镇潭埠村得胜鼓乐队,面对濒危状况,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因为它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也对民间音乐走向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左仁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万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