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672
颗粒名称: 我的高考情结
分类号: G632.474
摘要: 1978年的高考在夏天,知青点只给15天假,但我还是和许多知青一样,提前一个月回家复习了。记得当时有一套自学丛书共17本,据说只有上海才能买到,等我知道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经过自己的刻苦拼搏,我接到了体检通知书,体检合格后满以为自己这回可以跳出知青点远走高飞了,不曾想由于自己有些条件和报考的学校不相符而未被录取。
关键词: 高考 知青 大学

内容

每年高考临近,看到学子们在题海中苦战,我就会想起自己所经历的三次高考,个中甘苦,相信与我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少感慨……1977年,是我下放到农村的第三年。几年的艰苦生活,把“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变得和当地农民一样,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弄懂了 “下放满两年的知青可以读大学、招工、参军”的话不是针对每个知青而言的。就在这年秋天,知青点里开始有人议论读大学不再靠推荐,而是实行公开招考云云。初听到这个消息,95%的知青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可能(我是其中之一),也根本没把它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带队干部要大家报名,大家才相信还真有公开招考这回事。说也奇怪,我当时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是冬季,要修水利,我每天仍是天未亮就起床,走六七公里路赶到公社水库工地,晚上踩着月光回知青点,压根没摸一下书(没课本,下放时课本全点炉子了)。第一次考试成绩可想而知。不过当时没什么感觉,考完第二天就去药湖工地做事了。1978年的高考在夏天,知青点只给15天假,但我还是和许多知青一样,提前一个月回家复习了。说是复习又没课本,更没资料。想买书,新华书店没有,这回真着急了。记得当时有一套自学丛书共17本,据说只有上海才能买到,等我知道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说起来我这人蛮有运气,和我要好的一个女孩不知从哪弄到了这套书,我俩就共用这套资料,那时的我真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啊!那时高考不考物理和化学,只考语文、数学、政治。因此,我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数学科目上。我从小学四年级的分数开始,一道道题去做,做累了就复习语文、政治。所谓复习语文,就是翻看《新华字典》和一本借来的《汉语成语小词典》;而我的政治复习资料,就是从当时能找到的报纸上剪下来或摘抄下来的自认为有用的内容,每天死记硬背。:当时家庭条件比较苦,也没有电风扇之类的电器,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经过自己的刻苦拼搏,我接到了体检通知书,体检合格后满以为自己这回可以跳出知青点远走高飞了,不曾想由于自己有些条件和报考的学校不相符而未被录取。得到消息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放声大哭了一场,一天没出来。想到自己为准备这场考试,整整瘦了13公斤,换来的却是这个结果,能不叫我伤心吗?第三次高考,我仍在知青点劳动,不过相比前两次,备考工作就充分多了。一是那套自学丛书父母托人从上海买到了;二是新华书店也有些资料卖了。我每月在知青点干满26天就回去休息几天。这几天就去书店找书,找到了就买,高高兴兴带回知青点。白天依然坚持出工,晚上不管多累都要复习到很晚……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10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从此告别了整整5年的知青生活,离开了劳作5年的土地,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英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