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游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584
颗粒名称: 洞山游记
分类号: I266.4
摘要: 洞山一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发祥地,位于宜丰同安。前不久应友邀,有幸赴洞山一游。下车后,一条小径弯曲而行。只见古树参天,林荫蔽日,一座高大的门楼上写着“江西洞山普利禅寺”。
关键词: 游记 洞山游记

内容

洞山一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发祥地,位于宜丰同安。前不久应友邀,有幸赴洞山一游。
  汽车盘山而上。下车后,一条小径弯曲而行。只见古树参天,林荫蔽日,一座高大的门楼上写着“江西洞山普利禅寺”。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把花花绿绿的雨伞,顿时成了这风景中的点缀。拾阶而上,两旁的苦槠、香枫树看上去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我们的谈笑声打乱了山中的宁静,不时惊起的小鸟,一扑一闪地躲入了树丛、草丛中。不一会我们来到一座小桥,桥墩上写着“逢渠桥”。传说开山祖师良价在此处看到水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彻大悟”,于是作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桥上修有小亭,亭中有石椅供人休息。特意赶来为我们做导游的同安乡黄主任向我们介绍这座桥的来历:古时候有一个穷人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普利寺的住持见他母亲独力抚养甚为艰难,便出资帮助这个孩子读书,其母无以回报,便每日在山间捡石头,要在住持上下山的小溪之上架一座桥,不想因积劳成疾,桥未修成,在77岁那年驾鹤而去。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小孩长大成人,为完成母亲的心愿,遂用七十七块石头修起了这座桥。后人为了保护这座桥,在桥上再修了亭和椅,于是这曲折动人的故事如桥下的潺潺流水,广为传颂。
  转眼就来到了“木鱼石”,石形似木鱼,击之有声。传说是良价禅师修炼时敲的木鱼,因大师圆寂,这木鱼得了山地之间的灵气,便化作石头。和友人一起敲起来,一时间,“咚咚”的声音响了起来。我不禁在心中想一一会吵醒大师吗?敲完木鱼,走几步就看见两块石头立在路的两旁,原来是“夜合石”。传说这两块石头到了晚上会自然地合二为一,把山里的世界与山外的诱惑隔绝开来,把无我境界与物欲的诱惑隔绝开来。在夜合石的外面有一口井,井中并不出水,而是产盐,这盐适量取,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尚们也食人间烟火,偏碰到一贪心和尚,取盐多多,到市上换钱。此后,可惜井再无盐可取,石再也不开合自如。一个“贪”字造成天地间多少遗憾和懊悔。
  穿过林间的小径,瀑布飞溅之上,又见
  一小桥,取名“七仙桥”。原来,八仙中的铁拐李有意刁难良价禅师,化沟为壑,其余七仙过意不去,便一齐修了这座小桥。小桥落成之时,七仙到此恭贺,只有铁拐李无颜到此。可见,神仙也有尴尬之时。
  又行数十步,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在这山顶之上,还有如此开阔的一片小天地,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山边环绕而过,禅寺正在对面山脚处。碧绿的稻田与山、树、溪、寺融为一体,好一处世外仙境! 进得禅寺大门,便寻那株已有1100多年的罗汉松。相传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当时师虔曾作偈一首:“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但见松已因虫蛀风蚀倒了,却朽而不腐,静静地躺在专门修筑的地厅房中。在大雄宝殿,拜过如来,见过观音,细细观看了罗汉们栩栩如生的面容,想饮一口聪明泉,却怕自己的悟性太差未能饮之。穿过宝殿,山有一宝塔,相传是良价禅师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端坐圆寂,葬身于此,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塔周围也是古树环抱,树上灵芝点点,让我们惊喜异常。
  下得山来,看到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墙上有字:“欲修佛道,先修人道。修得人道,佛道自成”。我想,应该一切先从做人做起,人都没有做成,如何修得成佛?无须四处去求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须靠顿悟,正所谓“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这也许是一代禅师良价给芸芸众生的启迪吧。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茂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