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坞的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583
颗粒名称: 李山坞的文明
分类号: I056
摘要: 5月下旬,我应省作协邀请,有幸参加了“走进万年?寻找原乡”名家笔会。短短三天的座谈釆风活动眨眼即过。作为中国“贡米之乡”的万年县,其悠远的人类稻作文化,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最终在我心头产生强烈震撼的,还是李山坞村的现代文明。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李山坞

内容

5月下旬,我应省作协邀请,有幸参加了“走进万年•寻找原乡”名家笔会。短短三天的座谈釆风活动眨眼即过。作为中国“贡米之乡”的万年县,其悠远的人类稻作文化,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最终在我心头产生强烈震撼的,还是李山坞村的现代文明。
  李山坞是万年县青云镇姚源村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万青公路旁,离万年县城仅8公里。村子由下而上呈半圆形,从村前穿过的公路恰似与圆弧相连的直线。环村皆山,房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山与山之间有百把米宽的田畴,呈梯状往上延伸,田里有的种着翠绿的水稻,有的长满鲜灵灵的蔬菜,有的改成鱼塘,站在岸上,依稀可见鱼儿悠闲地在水中觅食。一条水泥路从村子的左大门蜿蜒而入,大门上方书写着“李山坞"三个大字。
  下车步行。入村,路旁一幢幢新楼房凸现眼前。由于受地势和道路影响,房子座向各异,建筑风格也迥然不同。有的仿古式飞檐峭壁,有的现代式流光溢彩,有的还像欧洲别墅富丽堂皇。我们就近走进一户农家,女主人热情地端茶让座。听说我们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客人,女主人连声说“欢迎欢迎”。问及她的家庭情况,她介绍,全家五口人,种着 四亩地,平时她在家管地,丈夫在外跑运输,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她的新房
  四层,近300平方米,是2005年盖起来的。听说她是从城里嫁过来的。有人问她在村里是否过得习惯,她不无自豪地说,过去大家向往城里便利的生活,拼命往城里钻,现在,我们这里一点不比城里差:我们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的通讯服务,看一样的闭路电视,住一样的楼房,走一样的水泥路,而我们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格外清新的空气,却是城里无法比拟的!农妇的一番表白,让我们不住地点头称羡。聊到全村的情况,陪同的村干部说,李山坞93户人家,386人,有150多人在外地打工挣钱。留在家里的人也闲不住,瞄准了交通便利的优势,自购车辆跑运输,全村有大型运输车12辆,从业人员30多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民崇尚现代文明生活,他们打出了“让村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洗热水澡、用洁净能源”的口号;制订了规范村民言行的《尊老敬老公约》、《环境卫生公约》、《生态环保公约》、《规划建房公约》等村规民约。几年下来,各项公约执行到位,挤在大山里数百年名不见经传的李山坞,一下子成了闻名遐迩的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都市化小村庄,成了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走出农家小院,我们继续往村子深处漫步。路的两边,庄稼一片碧绿,更远处,青山如黛,莽莽苍苍,而我们脚下宽阔的水泥路,恰似一条白练镶嵌在绿缎中。我们都惊叹脚下的水泥路面为何这样洁净。前面跑过来几个小学生,把我们身后的一个烟头捡起来丢进垃圾池。
  我们这才发现,这个小村居然建了17个垃圾池!陪同参观的青云镇镇长舒金才介绍,这个村为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多年前就规定村民的家禽家畜实行圈养;为了保护青山,村民有的建沼气池,有的买液化气,以取代古老的砍柴烧饭。村里的十多个老党员、老干部则主动请缨,各自承包一段进村公路的卫生清扫。他们的劳动是义务的,但他们干得一丝不苟。镇党委胡委员说,春耕时,有位老村长提着水桶守在公路旁,专门为下田归来的牛洗脚,以免牛脚上的泥巴弄脏了路面。这个镜头被记者拍成新闻传播全国,一时成为佳话。
  徜徉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出村的右大门。离大路不远的一块空地上,一幢四层大楼正在装修。“李山坞俱乐部”六个大字无声地告诉我们,李山坞的村民,正在过着与都市人一样丰富的精神生活。笔者看过不少新农村建设点,感觉很多地方只重视房屋建设而忽略道德规范,只强调整齐划一,不注重因地制宜。李山坞就不一样,它是硬件软件同时抓,而且持之以恒,故而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协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李山坞的文明建设,堪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唐银生
责任者
李山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