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无仙的袁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239
颗粒名称: 对不起、无仙的袁山
分类号: TU986.53
摘要: 和韩愈齐名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灵在有“佛”,“佛”在山中,灵在心中。每念及此,我心中便歉意顿生,感到过去愧对了袁山,小瞧了袁山。今天还要虔诚地高喊 一嗓子:对不起了,无仙的袁山!
关键词: 公园 袁山

内容

久闻宜春有袁山,可在城里生活了20多年,却未曾爬过一次。这大约首先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袁山高不过千尺,长不过十里,既无泰山之雄、嵩山之峻,亦无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就连宜春市民都说,她比同城的“春台晓日”、“化成晚钟”差远了,仅“峰峦挺秀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呢?这样的想法,自然绊住了我迈向袁山的脚步。
  漫步袁山,是因了 “我家住在公园里”,与东面的袁山仅一路之隔,爬山锻炼非常方便。
  那是个莺飞草长的早晨,我循着婉转的鸟语,踏着雨后初晴的清露,第一次去袁山。出门,步行5分钟,横跨高士北路,爬一公路护坡,到第一匝环山路。沿路南行不到200米,东拐,拾级而上,就算正式登山。用花岗岩铺砌的上山之路,绕山缠坡,斗折盘旋,逐渐攀高。爬了10多分钟,就感到有点吃力。待爬完5个小坡、150多级台阶,到第 二匝环山路时,已开始气喘、冒汗了。停足注目,看见路标指示:前行,东可至状元亭。
  状元亭是为纪念唐会昌年间袁州出的两个状元而修的,不能不去看看。于是,又越10坡共160来级台阶,到了状元亭。这时,我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站在亭前,我自言自语感叹说,不容易;真不容易!从第一匝环山路开始,一步一台阶,一步一登高,要连上300多级台阶,才能看一眼这状元亭。1160多年前,卢肇、易重他们,要从袁州这偏僻荒蛮之地到京城参加殿试,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状元,更是何等的不易!有悟于此,身上的疲劳感似乎减轻了许多。
  辞别状元亭,前行30余步,爬3坡,登100级左右台阶,至第三匝环山路。路标上写着,南去高士亭,东达昌黎阁。
  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人称韩昌黎。他三岁而孤,由兄嫂带大,早年流离困苦。经艰难拼搏,后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因谏阻迎佛骨,得罪皇帝,他于公元819年由刑部侍郎(相当于今司法、公安部副部长)被贬为潮州刺史,次年转贬到袁州当刺史。虽然50多岁的他在袁州只干了八九个月,但做了办书院、放奴婢、育人才等诸多好事,写了《柳子厚墓志铭》、《新修滕王阁记》等许多著名文章,深得人心。人们称赞他是“矫矫贤刺史”,“惠政纪丰碑”;夸他“公在袁州几时许,赎民为隶政声驰”;“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硬于佛骨;文起八代,才育秀水,教功高出政功。”将近1200年后的今天,市领导决策,在袁山巅峰为他建“昌黎阁”,让后人缅怀,纵使“千年俎豆终难祀”,也要“万古人心留不死”,用心可谓良苦。
  有这样一座类似丰碑的楼阁,岂可不瞻?我不假思索,便迈步登上了去昌黎阁的石阶。不过,瞻阁要先爬“好汉坡”。这“好汉坡”,坡高道陡。共有7坡170来级台阶,自下而上倾斜,呈70一80度的角度,接近山顶时,更是坡陡如壁,比刚攀登过的路陡峭了许多。远距离望去,如云梯垂挂,如蟒行绵延。“爬”在这“梯”上,抬脚时,脚后跟紧拉着的脚肚子肌肉,僵硬生疼;膝盖骨周围的关节疼痛、肌肉酸胀难受;整个身体的重心落在腰上,好像腰肢都要折了,人要往后仰翻。说是"举步维艰”,一点也不过分。每登一步,都要喘一口粗气,甩一串汗珠。140一150米长的距离,我甩手蹬脚,走走停停,用了十七八分钟的时间才“爬”完。当我大汗淋漓地到达山顶,见到霞光中的昌黎阁层楼高耸,斗拱飞檐气宇轩昂,不由得心头一亮:啊一一这才叫境界,这才叫大气!即使是“高考”中了“状元”,也丝毫不能松懈:要想达到韩愈这样的高度,还必须历经千磨百难,不断地续爬“好汉坡”才成!此刻回首来时路,但见山道弯弯,恰似一条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励志路”。
  汗水渍出爬山味。从这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去袁山。有时西上东下,有时北去南返,隔一两天换一个方位,过一段时间体验一种滋味。有时去倚楼凭栏,远眺城区的“万家烟雨画图中”;有时到草坪徜徉,近赏“翠微深处百花浓”,有时仰观“层峰叠嶂迷苍树”、“巍峨楼殿锁烟霞”;有时俯察“醒来绿柳初含黛,老去青山正返童”;有时抱松仰天长啸,有时拈花掩卷沉吟;有时去“隐佛山”找“佛”,有时到“鹰饮石”逗“鹰”。慢慢地便觉得,坡不是那样陡,路不是那样长,爬山没有那样累,登高山如履平地,好像袁山也不是山了。我在日记中写道:漫步袁山不见山,满眼哲思花灿然。葱茏树木茵茵草,一枝一叶蕴禅缘。
  事实上,现在的袁山,她早已不是一座封闭的“隐”山,而是一座全方位开放的“缘”山。她南北有门,东西有路,四面八方,欢迎游人无论从哪个方位进入;她春秋冬夏,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无论哪个季节都欢迎人们游览。她温文尔雅,圆融通达,兼收并蓄,正像那歪头侧睡在南大门草坪内的石雕和尚,体积不大胸怀大,睡相平凡气不凡:既喜拥参天大树竞相扎根成栋梁之材,也接纳贴地小草连茎铺锦呈秀美之图;既保留传统文化之精髓,更引进现代时尚之潮流。银发老伴牵手攀缘,可体味隽永之哲思,重温青春好梦;年轻恋人相拥相偎,可释放浪漫之情怀,激发进取宏愿。达官贵人可来欣赏山野景色,换换口味,消愁解乏;平民百姓可来呼吸新鲜空气,强身健体,砥砺斗志。各色人等均可来此免费消受属于自己的风光,找到属于自己的欢娱。这样看起来,这毫不起眼、名不见经传的袁山,如今不就是一座广种“福田”、广接“善缘”的“缘山”么?诗圣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想,杜老夫子也许是为了押韵,一时疏忽,把“一览众山秀”写成“一览众山小”,以文害义了。按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思想,怎么会到了“绝顶”,就把“众山”看“小”了呢?他不知道“大”有“大”的景致,“小”有“小”的特色吗?伟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想,这是王者风范王者诗,唯王者方能到那险峰,在那险峰观赏、享受那“无限风光”,凡夫俗子恐怕多数都会担心"高处不胜寒”,不敢越“险”半步,因而无法领略那“无限风光”。其实,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浪漫地说过,昆仑不要那高,不要那多雪,甚至还想“倚天抽宝剑”,把它裁为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留东国。说明“圣王”也不是一味地喜欢“险峰”,更看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现实,希望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高度,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山”,让“环球同此凉热”。如此,诗圣也好、伟人也好,一定会为宜春有一座适合广大民众的袁山而感到慰藉和高兴。
  和韩愈齐名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可谁见过“仙”呢?袁山无仙,不高也灵。灵在有“佛”,“佛”在山中,灵在心中。不信且看山中人,何人进山不洗尘?浊汗一洒身矫健,心如秀水澄淳淳。每念及此,我心中便歉意顿生,感到过去愧对了袁山,小瞧了袁山。今天还要虔诚地高喊 一嗓子:对不起了,无仙的袁山!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饶正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