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2685
颗粒名称: 浅谈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
分类号: H021
摘要: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是作者思想情感、观点见解表达阐述的依托。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注重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在学习和运用上狠下工夫。反复诵读精美文章,增强语感。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要经常反复阅读,以成诵于口,烂熟于心。“学了知识不运用,等于种地不播种”,学习语言也是如此,不积极运用,逐步转化,读背、摘抄的东西也不过是些僵死的“语言标本”。
关键词: 教育论坛 语言学习

内容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是作者思想情感、观点见解表达阐述的依托。要想写得一手好文章,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观点见解阐述得尽善尽美,就必须努力学好语言,而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就是学好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注重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在学习和运用上狠下工夫。
  反复诵读精美文章,增强语感。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要经常反复阅读,以成诵于口,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要讲究多,达”三百”、"万卷”,更要讲究“精”,在“熟”和 “破”方面下工夫。反复读,读多了,读透了,记熟了,就会“萦耳绕梁”、“三日不绝”,语言感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语言素材积累就会逐渐丰富,写起文章来,记叙议论,表情达意,自然言能由衷,信笔所至。
  勤动笔,做摘抄,集腋成裘。许多优美的词句都散见于早有定评的好文章中,似乎不需要动笔摘抄了,其实不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动笔抄一抄,一可以加深记忆,使词句积累具体化;二可随时拿出来翻看,进而由词语联想到句子,由句子联想到上下文的语言环境,通过语言环境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以增强语感,便于运用。
  鼓励运用,化他人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学了知识不运用,等于种地不播种”,学习语言也是如此,不积极运用,逐步转化,读背、摘抄的东西也不过是些僵死的“语言标本”。选入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早有定评的好文章,读了这些好文章,按理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能有很大的提高。但实际情形却往往是学归学,用归用,学与用不能有机地结合,因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缓慢,语文教学费时低效,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常常为学生的学用两张皮而苦无良策。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读写结合,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强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积极鼓励学生将学过的优美词句及时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语言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仓库不断地充实丰满,这样写起文章来,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有明显的提咼了。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淮河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