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唯一号: 140730020210000426
人物姓名: 魏晋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1114_00.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08
卒年: 1987

传略

魏晋(1908~1987),又名魏运织,别号支石、云孙、精良、永炽,赣州市荷包塘人。幼年就读于赣州知困小学、省立四中初中部。1926年,在上海大学附中念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1930年秋赴日本,入东亚预备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撰写文章,宣传抗日。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事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穆木天、柳青等组织中国新诗歌会,出版《新诗歌》,宣传抗日。1933年3月,受“左联”委派再赴日本,恢复“左联”东京组织的活动,就读于日本国立东京高师(师范大学),与任白戈、张香山等人组织东流文艺社,任主编,出版《东流》、《杂文》、《东京诗歌》等抗日救国宣传刊物。留学日本期间,结识聂耳、郭沫若等革命志士。1937年,魏晋被日本当局拘留并驱逐回国。回国后,于同年9月至次年7月,在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工作,先后任宣传科少校科员、组训科少校科员兼政训大队教官,编写《日本侵略中国史》,并参与编写《抗日士兵读物》。1938年7月,改任军政部伤兵管理处宣传课上尉课员。1939年,任第十三军政治少校干事,随军参加战役采访,在火线上创办《一三三日刊》,鼓舞抗日将士杀敌士气。1940年2月回赣州,先后任《抗建通讯社》编辑、《新赣南报》主笔。“皖南事变”后,因抵制刊载反共宣传文章而离职,被国民党赣南当局以共产党嫌疑分子逮捕。交保释放后,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赣南分处第八事务所(在上犹县)事务员、信丰县政府教育科代科长。1945年8月起,历任赣南广慈博爱院总干事、副院长、院长,兼合作工厂厂长、牙刷厂厂长、赣州救火会理事长、赣州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等职。1946年起,任赣县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8月起,任赣州防护团理事长。1949年4月,创办《大赣报晚刊》,任总编辑。 1949年8月9日,驻赣州城内的国民党党政军警机关人员全部惶恐奔逃,赣州城处于“真空”状态。中共赣州地下组织致函魏晋,要他会同地方人士,发动商会领导的赣州防护团维持地方秩序。魏晋挺身而出,于当天邀集赣州知名人士陈锐、张广鸿、钟兆麟、晏任周、熊永祥和江西省钨锡矿业有限公司代表高烃等开会商讨护城事宜,并亲任防护团总指挥,使赣州城在“真空”期间电厂照常供电,商店照常营业,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同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赣州,魏晋亲率赣州各界人士欢迎解放军进城。 解放后,魏晋于1949~1950年继续担任赣南广慈博爱院院长兼牙刷厂经理,1955年起,改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曾参加编写《江西交通史》,协助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搜集整理烈士资料,编写革命事迹。魏晋是江西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7年2月病逝于南昌。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