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泰榕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赣縣志》
唯一号: 140730020210000351
人物姓名: 吴泰榕
人物异名: 曾用名吴燕,化名徐子明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T00649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16
卒年: 1979

传略

吴泰榕(1916—1979),曾用名吴燕,化名徐子明,吉埠乡樟溪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父亲吴时通是小学教员。他9—12岁随父在本村读书。 1930年在当地参加群众革命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滩乡赤卫委员,柴岗乡少共支部书记,白涧乡少共支部书记,江西省保卫局组长。主力红军长征后,省保卫局迁于都,编为地方红军游击队,在于都马岭猪婆坑的战斗中,因敌众我寡,部队被冲散,泰榕改名徐子明,逃往泰和县等地避难。1937年国共合作时,他在泰和找到了罗孟文,并参加了党组织举办的训练班。同年10月,罗孟文调中央工作,与泰榕在一起的林少元、罗月仁等叛变革命,泰榕只身逃至万安,从此脱离了党组织。在胞兄资助下,再入小学和初中读书,毕业后在当地任小学教员。1949年8月,赣县解放,他重返家园,继续参加革命。1950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赣县总工会副主席、中共五云、南塘、田村等区委会书记、县委文教部长、长洛公社党委书记、县供销社主任、县委统战部长、县贫下中农协会主席、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建国后,他长期在农村做领导工作,了解群众疾苦。在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1957年至1959年,他在南塘区委会任书记期间,对农业上强行推广单季改双季和高杆密植等过急做法进行了抵制。坚持因地制宜,适当密植,使该地区粮食增了产,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赖。对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他提出异议。曾说:“大跃进的成绩是吹牛皮的,是压出来的”。1957年反右斗争中搞扩大化,他持不同观点,曾公开说:“罗星是好同志,正直坦率”,有时开斗争会,他借故离开。当时的县委少数领导,对他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视为政治右倾,给他插黄旗、白旗,并进行批判斗争,还扣上“右倾保守”、“反对大跃进”、“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人民公社”等等政治帽子。1959年10月,县委决定给他党内警告,调离南塘,党内定为有右倾错误。吴泰榕虽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以党的事业为重,一如既往,积极工作。他在干部和群众中信誉较高,1954年至1965年三次出任南塘区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遭到冲击、批判,但他始终坚定党的信念,不为压力所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对泰榕的“右倾错误”等政治结论进行了彻底平反。 1979年9月10日,因病逝世,终年63岁。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