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35
颗粒名称: 石刻造像
分类号: J31
页数: 2
摘要: 通天岩石窟位于城西北10公里的水西乡通天岩村,是江南最大的古代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赣州府志》载:通天岩“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因北宋名人阳孝本隐居于此,苏东坡访阳孝本于通天岩而愈加出名。通天岩树木参天,风景优美,由3处长谷,4条山脊,10多处窟洞组成,分东岩、西岩。摩崖石刻和古代造像均集中于东岩,今存古代造像359尊,其中以数尊菩萨胁侍最为精美,是唐末至北宋年间的遗物;题刻128品,以北宋熙宁六年陈进之等人的题记最早,晚则至民国,题记有诗、词、记、名、联等,有宋代李大正、留元刚、陈世雄,明代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龙潭石刻位于城西北蛤湖乡龙潭里,距城区约14公里。
关键词: 雕塑技法 雕刻艺术

内容

通天岩石窟位于城西北10公里的水西乡通天岩村,是江南最大的古代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赣州府志》载:通天岩“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因北宋名人阳孝本隐居于此,苏东坡访阳孝本于通天岩而愈加出名。通天岩树木参天,风景优美,由3处长谷,4条山脊,10多处窟洞组成,分东岩、西岩。摩崖石刻和古代造像均集中于东岩,今存古代造像359尊,其中以数尊菩萨胁侍最为精美,是唐末至北宋年间的遗物;题刻128品,以北宋熙宁六年(1073)陈进之等人的题记最早,晚则至民国,题记有诗、词、记、名、联等,有宋代李大正、留元刚、陈世雄,明代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
  通天岩题刻选: 宋熙宁六年陈进之等人题名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萧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翠微岩题刻,高70厘米、宽50厘米,共4行,每行8字。左行隶书,字径7厘米。
  宋淳熙二年(1175)李大正题记建安李大正将命冶铸淳熙乙未春二月廿三日奉敕携孥来游通天岩表弟括苍吴昂同行忘归岩题刻,高350厘米、宽230厘米,共6行,每行6字。正书,字径32厘米。
  明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题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忘归岩题刻,高110厘米、宽145厘米,共8行,行字不等。行书,字径约10厘米。
  明万历七年(1579)唐邦佐题诗同戴郡伯张别驾梁司理游此偶随长吏叩仙关翠壁丹崖指顾间天入壶中浑不暑人于窜后故宜山藓侵古碣字疑剥云锁禅房僧未还揽景狂心忽飞动飘飘直欲出尘寰古窦玲珑天可通何年割□比鸿蒙佛宫故嵌危岩下梵语偏清空谷中暂以山川供小隐那能薄领系飘蓬风流绝爱宜城守此日登临赋最工万历己卯秋日兰江唐邦佐书同心岩题刻,高180厘米、宽280厘米。行书,字径15厘米。剥蚀数字。
  马祖岩石刻位于水东镇境内,距城区约4公里。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马祖岩题刻镌在山顶部一洞穴的外壁上方,原有宋以来的题刻6品,今存元明题刻4品。有元至正十二年(1352)重阳节监郡尚书全静斋等人游马祖岩的题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岭北兵巡道江西按察司副使伍让的题诗。
  龙潭石刻位于城西北蛤湖乡龙潭里,距城区约14公里。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题刻镌于龙潭水边高大陡峭的石壁上。“龙渊”两个大字,正书,字径50厘米。阴刻双线勾勒,下首刻有小字数行:“大元至正十二□壬□岁□□”。元至正十二年(1352)赣州大旱,乡民在此祈神,天降大雨。达鲁花赤全普庵撒里遂书“龙渊”二字,镌壁以谢神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