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报纸刊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2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报纸刊物
分类号: D6
页数: 8
摘要: 辛亥革命后,政党报纸产生。国民党赣县分部筹备组织和分部先后创办《国民公报》和《民宗报》。赣州第一张由共产党地方组织主办的报纸——《国民日报》于1926年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中共临时组织创办。《维心日报》、《三民日报》等民族资产阶级报纸,亦相继创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共赣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主办的《曦光报》、《红旗报》先后在赣州秘密出版发行。抗日战争时期,赣州的新闻业一度兴旺。这一时期,赣州有报纸12种、刊物9种、通讯社6家。
关键词: 政治制度 政论

内容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赣州始有报纸。这年,私营报纸《日新汇报》创刊。辛亥革命后,政党报纸产生。国民党赣县分部筹备组织和分部(一说支部)先后创办《国民公报》和《民宗报》。赣州第一张由共产党地方组织主办的报纸——《国民日报》于1926年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中共临时组织创办。《维心日报》、《三民日报》等民族资产阶级报纸,亦相继创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赣州建立以《赣南民国日报》、《民国日报(赣南)》为中心的报刊网和以赣南通讯社、赣州联合通讯社为中心的通讯网,控制新闻的出版权和发布权,并禁止一切进步报刊、革命报刊出版发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共赣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主办的《曦光报》、《红旗报》先后在赣州秘密出版发行。抗日战争时期,赣州的新闻业一度兴旺。蒋经国先与他人合办《新赣南报》,后创办《正气日报》、江西《青年日报》和《新赣南》等报刊;在南昌的《民国日报》等迁到赣州出版;文化界知名人士魏晋创办抗建通讯社;中央通讯社南昌分社迁至赣州城发稿;全国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曹聚仁、荒烟、张乐平等参加了赣州的新闻工作。这一时期,赣州有报纸12种、刊物9种、通讯社6家。抗战胜利后,有些报刊和通讯社迁回原地或迁到外地出版、发稿,一批报刊停办或合并,新闻业一度衰落,但也新办了一些刊物。
  赣州解放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内先后创办《赣州日报》、《赣西南日报》、《大众报》;成立了新华通讯社四十八支社(赣西南支社),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有军报《奋进报》;中共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州报》和一批专业报刊、文学刊物也相继创刊。1962年,全省报刊整顿,赣州除保留《赣南日报》和7种地区级刊物外,市报、专业报和其他刊物均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事业受到干扰,《赣南日报》和其他刊物被迫停刊。1977年,中共赣州地委以《赣南通讯》的名称恢复办报,后逐步恢复《赣南日报》原名。80年代后,一大批专业报刊相继诞生。1994年,中共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州晚报》正式创刊。到1995年,境内出刊的报刊累计达到30种。
  第一节报纸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49年,赣州共办有报纸44种。其中,晚清报纸4种,民国报纸37种,中共地方组织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办的报纸3种。解放初至1995年办有报纸14种。主要报纸有: 《日新汇报》赣州第一张报纸。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在赣州创刊。5日刊,铅印,公开发行。每期附白话报1小张。主要介绍新的思想,讲求经济学问。赣县实业家刘树堂主办。光绪三十年,因时局关系停刊。
  《临时白话报》赣州第一张单独出版的现代汉语报纸。国民党赣县分部主办。1913年7月28日创刊。每月15期,逢双日,同《民宗报》一起发行。对开2版,单面铅印。专以白话演说时事。
  《国民日报》赣州最早的共产党报纸之一。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中共临时组织主办,先后受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干事会和中共赣州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1926年9月创刊,主编萧韶。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家主义派把持的《赣南新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曦光报》中共赣南特委机关报。1927年冬创刊于赣州。主编萧华燧。编辑部设于南门外中共党员、农民王华荣家。宣传共产主义和农民暴动。油印,秘密出版发行。
  《红旗报》先后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和中共赣南特委机关报。其前身为《曦光报》。创刊于1928年1月上旬。宣传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指导武装暴动。编辑部设主编萧华燧家,印刷地点在西山外中共党员黄鸿英家。同年3月23日,特委遭到国民党破坏,萧被捕牺牲,报纸停刊。
  《民国日报(赣南)》国民党在赣南的最高党务机关的机关报。1933年1月1日创刊于赣州。对开4版,铅印。宣传国民党党义、纲领,推行国民政府政令,刊载赣南和国内外新闻。1948年8月1日起,与《正气日报》联合出版,直至1949年8月13日。刘家树、刘维复、刘己达、刘纪云、聂仲元和叶竞民先后任社长。
  《正气日报》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关报,1941年10月1日创刊。对开4版,铅印。蒋经国兼任社长,后由黄寄慈继任。曹聚仁曾任总经理兼主笔、总编辑。宣传国民党的纲领、政策和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计划”,以刊登国内外新闻和本地新闻为主。全国发行,日销量1万多份。1948年8月1日起,与《民国日报(赣南)》共同出版联合版。1949年8月赣州解放前夕终刊。
  《赣南日报》中共赣州地委机关报。国内统一刊号:CN36-0003。其前身是1949年8月17日创刊的《赣州日报》,同年11月20日改名《赣西南日报》,1951年7月1日改名《大众报》,1958年7月1日改名《赣南日报》。1969年1月被迫停刊。1977年12月24日以报纸形式出版《赣南通讯》,1982年1月1日改名赣南报》,1985年1月1日恢复原名《赣南日报》。1995年1月1日,报纸篇幅由4开4版扩大为对开4版。至1995年底,共出刊12606期。期间,曾为中共赣州地方委员会、中共赣西南区委员会、中共赣南区委员会、赣州专(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报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1995年,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编室、周末版编辑室、科教版编辑室,新闻部、记者部、群众工作部、出版部、广告部,大余、崇义、信丰、瑞金、宁都记者站,印刷厂,报业发展中心。有职工68人,其中高级编辑1人,主任编辑(记者)9人,编辑、记者22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办报宗旨,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宣传赣州地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经验及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传播多方面的知识,为读者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科技等方面的服务,使宣传报道的指导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拥有先进的卫星地面收讯系统,功能完备的电脑组版、激光照排及大型胶印设备,有集新闻发布、报纸编辑、卫星收讯、激光照排胶印、通讯员培训等于一体的赣南新闻中心大楼。发行份数4.8万份,是江西省地区级报纸发行量较多的报纸。
  [=此处为插图(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民国日报》、《正气日报》联合出版号外)=] 《赣州晚报》中共赣州市委机关报,1994年7月1日创刊,周2刊,4开4版,激光照排,胶印。1995年7月12日前为江西省内部报纸,之后为正式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36-0047。1956年8月1日,中共赣州市委曾创办机关报《赣州报》,先为周3刊,后为周6刊。8开2版,铅印。1958年7月1日,改名《赣州日报》。1960年1月,报纸篇幅扩大为4开4版。1961年1月底停刊。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共赣州市委根据城市工作的特点创办《赣州晚报》。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报性质和晚报特色”的要求和“立足赣州,面向全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根基层,贴近百姓”的办报宗旨,宣传中共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全市各条战线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涌现出的新人新事。发行量1万份,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县的订户订阅了《赣州晚报》。报社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副刊部、通联部、记者部、广告部。有职工21人,其中采编人员18人。拥有近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设置新华社电讯稿接收系统2条及其他办公设备。
  《江压报》中共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委员会主办,属江西省内部报纸。其前身是1982年2月创刊的《江压简报》,1988年7月改为《江压报》,旬刊,4开4版。厂内发行及全国同行业交流,发行量500份。至1995年12月底,共出刊396期。
  建国后,驻市单位创办的报纸有《江西冶金报》、《赣南文化报》、《美的呼唤》、《南方冶院报》、《赣南林业报》、《赣南电业报》、《市场价值报》、《赣南师院报》、《赣南医学院报》、《赣南广播电视报》和《城乡科技报》等。
  [=此处为表格(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其他报纸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刊物民国时期,赣州始有刊物,共办有刊物39种。建国后,境内相继创办刊物38种,其中市属刊物有《赣州文史资料》、《郁孤台》、《赣州调研》。主要刊物有: 《自由钟》赣南最早的进步刊物。赣州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办。1919年6月创刊。宣传反帝反封建和五四运动。后停刊。
  《新赣南》蒋经国创办,1942年创刊于赣州。旬刊,32开本,铅印。主要读者对象为国民党赣南各级干部。后改为16开本的《正气》月刊。1945年初终刊。
  《东南工合》中国工业合作社赣闽粤区办事处第四课宣传股出版发行。社址设西津路122号。1944年3月1日出版了第二卷第二、三期。后停刊。
  《警笛》1946年4月创刊于赣州。月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郭大力主编。停刊时间不详。
  《赣州文史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委员会主办。1985年12月创刊。先为双季刊,后为年刊,32开本。先铅印,后电脑照排胶印。至1994年底,共刊出8辑,每辑发行3100册。
  《郁孤台》赣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市文化馆合办。创刊于1988年下半年。通俗文学刊物,季刊,16开本,铅印。
  《政策研究》中共赣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办。1989年创刊,名《赣南调研》,1992年更为今名。16开本,双月刊。全区发行,发行量3500份。至1995年底,共出刊48期。
  《赣州调研》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政研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主办。1990年1月创办。16开,双月刊。市内发行,发行量400份,与省内外23个单位有交流。
  建国后,驻市单位创办的刊物还有《赣南论坛》、《赣南红旗》、《赣南工作通讯》、《思想动态》、《农业简报》、《赣南工交通讯》、《财贸简报》、《民兵工作简报》、《政法简报》、《农村工作通讯》、《赣南科技》、《赣南航运》、《赣南汽运》、《赣南建筑》、《红苗》、《赣江》、《赣南通讯》、《赣南林业技校》、《赣南医药》、《农民之友》、《南方冶金学院学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赣南医学院学报》、《赣江文学》、《赣南社会科学》、《科技金桥》、《赣南金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江西有色金属》、《赣南教育》、《赣南城市金融》、《赣南宣传》、《党建之窗》及《赣南文化》等。
  [=此处为表格(民国时期境内其他刊物一览)=]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发行自办发行从清末到1949年11月,赣州各报刊社都自办发行,在各地设有推销处,把报刊批发给报贩、报童和书店。解放后的《赣州日报》、《赣西南日报》也实行自办发行,在于都、唐江、潭口、定南、全南、龙南、信丰、瑞金、兴国、石城等地书店、邮局或商店设立分销处。
  邮局发行1949年12月,中共赣西南区委员会决定:《赣西南日报》统交赣西南行政区内各邮局发行。从此,开始了邮局发行报刊的历史。报纸交邮局发行后,报社仍设有发行管理机构和人员,协同邮局搞好发行工作。
  赣州市在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中,采取多种方法扩大发行量。1954年,全市订阅《江西日报》442份,《大众报》317份。1958年3月,要求各学校建立报刊发行站;1959年5月,在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建立发行站。党报党刊的发行计划由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发文至各单位组织征订。邮电局投递员具体负责收订工作。
  [=此处为表格(1989~1995年全市发行党报党刊情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