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19
颗粒名称: 东河剧
分类号: I236.56
页数: 2
摘要: 初名赣州大戏,为赣剧四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与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两县分属的田村、白鹭、睦埠一带。贡水在赣州城东面,东河剧因此得名。这是东河剧的胚胎。清顺治三年,成立了最早演唱高腔大戏的东河剧玉合班。顺治十一年,苏州昆曲班社演员到赣县组建演唱昆腔的东河剧班社,咸丰年间建立雪聚班,后班社扩大,有本地人参加,改名凝秀班。至19世纪中叶,东河剧已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广为群众喜爱。至建国前夕,东河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玉合、凝秀、晴雅、老其合、玉喜台、玉福祥、喜顺、玉清台、双福兴等。演出剧目有高腔252种、昆腔96种、弹腔655种。流行地区由赣县发展到全区及闽、粤、湘部分县。
关键词: 东河剧 地方戏剧本

内容

初名赣州大戏,为赣剧四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与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两县分属的田村、白鹭、睦埠一带。贡水在赣州城东面,东河剧因此得名。明嘉靖年间,田村出现用高腔曲子清唱故事的坐堂班。这是东河剧的胚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后,睦埠刘仁金邀集私塾学馆师生,以坐堂班为基础,吸取故事形式,加上民间锣鼓曲牌,尝试舞台演出,创作了不少剧目。清顺治三年(1646),成立了最早演唱高腔大戏的东河剧玉合班。顺治十一年,苏州昆曲班社演员到赣县组建演唱昆腔的东河剧班社,咸丰年间(1851~1861)建立雪聚班,后班社扩大,有本地人参加,改名凝秀班。玉合、凝秀班的诞生,标志着演唱高、昆腔的结合,又吸收了宜黄调、安庆调、弋板、南北词、秧腔等民间艺术。至19世纪中叶,东河剧已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广为群众喜爱。乾隆至同治(1736~1874)130多年间,为东河剧全盛时期,职业班社仅东河一隅便有49个。至建国前夕,东河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玉合、凝秀、晴雅、老其合、玉喜台、玉福祥、喜顺、玉清台、双福兴等。演出剧目有高腔252种、昆腔96种、弹腔655种。流行地区由赣县发展到全区及闽、粤、湘部分县。
  东河剧首演革命现代戏,始于1932年1月。当时,双福兴班在瑞金壬田演出17场《活捉张辉瓒》,第一次在舞台上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伟人的光辉形象。至赣州解放前夕,以东河剧名义存在的班社只剩下玉合班、万春班和玉洪台。1950年起,东河剧扎根于赣州市。
  东河剧主要传统剧目:高腔正本有《龙凤剑》、《古城记》、《岳飞传》等11本199出;高腔单折有《大战长沙》、《双双拜月》、《大闹酒楼》、《海州过关》等42出;昆腔正本有《长生殿》、《琵琶记》、《雷峰塔》等5本11出;昆腔单折有《大封相》、《疯僧扫秦》、《醉打山门》等103出;弹腔正本有《摘星楼》、《龙凤剑》、《五岳图》、《黄金塔》等191本266出;弹腔单折有《水访贤》、《老君上寿》、《芦花休妻》、《狄青斩子》等208出。南北词有4出。移植剧目有《拜月记》、《仁圣会》、《九世同居》、《安安送米》等。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