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0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生产
分类号: S817.2
页数: 2
摘要: 赣州农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建国前,饲养粗放,缺医少药,畜牧业较落后。
关键词: 畜产品生产 畜牧业

内容

赣州农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建国前,饲养粗放,缺医少药,畜牧业较落后。
  建国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49~1957年,生猪、牛存栏年递增9.06%和1.79%。生猪的出栏率在65%左右。1959年12月,市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大量发展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生产的布告》,贯彻公养和私养并重的方针,市、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办养猪场。1960年,全市办起各类养猪场408个。1965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3.34万头,比1958年增长80.5%。1970年,推行醣化饲料养猪。各级举办醣化料养猪技术培训,队队安装粉碎机、打浆机,全面普及“中曲”醣化饲料养猪方法。采取“母猪不阉割,先留后选”的措施,增加母猪仔猪量,当年生猪年末存栏4.1万头,牛存栏9577头,家禽存笼6.85万羽,比1965年分别增长22.62%、11.54%和10.48%。1971年起,畜牧业生产严重滑波,1976年,生猪存栏3.46万头,牛存栏8238头,家禽存笼5.14万羽,比1970年分别减少15.5%、14%和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大多数农户用余粮发展畜牧业,出现了千家万户养畜禽的局面。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办法和奖励政策,促使畜牧业生产高速、持续、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规模生产经营户。1995年底,全市有养猪专业户(年出栏20头以上)814户,养禽专业户(年出笼500羽以上)124户,养兔专业户5户,特种养殖专业户26户,畜牧养殖基地8个。畜牧业生产由家庭副业、小群分散饲养、自产自销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方向转化,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199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17.65万头,其中出栏10.01万头,存栏7.64万头;牛存栏1.74万头;家禽饲养量262.97万羽,其中出笼153.55万羽,存笼109.42万羽;肉类总产量1.15万吨,鲜蛋产量2595吨,畜牧业总产值5702万元。与1949年相比,生猪存栏增长3.96倍,牛存栏增长1.1倍,家禽存笼增长29倍,畜牧业总产值增长42.1倍。
  主要生产单位有: 赣州白猪良种繁殖场位于水南乡岭头上,前身为1958年兴建的赣州市养猪场。1962年9月改为今名。1995年,有正式职工78人,占地面积154亩,有猪舍2400平方米,水塘20亩,固定资产总值69万元。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养猪、养鱼、养鸭、果树栽培、饮食加工服务等。办场以来,引进优良品种,开展猪的杂交优势利用,为推动全市生猪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培育及推广赣州白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赣州市良种鸡繁殖场位于水南乡黄金机场北道,前身为1978年赣州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兴办的赣州市机械化养鸡场。1980年9月更为今名。1995年,有正式职工40人,占地面积约70亩,有鸡舍53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5万元。办场以来,引进来航、京北、白洛克、红考、罗斯、西塞斯、AA鸡、艾维茵及乌骨鸡等良种鸡,并大量繁殖推广,是集种鸡培育、苗鸡孵化和禽蛋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养殖企业。
  赣州市华大畜禽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水南乡黄金机场北道,1995年8月成立,是赣州地区目前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有员工43人。设有种鸡场、蛋鸡场、商品鸡场。新建鸡舍5栋,租赁鸡舍12栋,有各类配套机械设备12台(套),固定资产总值35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引进父母代艾维种鸡1万套,三黄白耳种鸡5000套。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鸡苗190万羽,商品肉鸡60万羽,商品鲜蛋50万公斤。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畜禽生产情况)=] 说明:畜牧业总产值1985年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