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装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933
颗粒名称: 搬运装卸
分类号: F2
页数: 2
摘要: 长途挑运公路修建以前,赣州陆路货物运输均为人力肩担长途挑运。从事长途挑运的人通常称为“肩担客”。30年代修建公路后,陆路长途挑运逐渐由汽车运输代替。
关键词: 装卸作业 物料搬运

内容

长途挑运公路修建以前,赣州陆路货物运输均为人力肩担长途挑运。从事长途挑运的人通常称为“肩担客”。30年代修建公路后,陆路长途挑运逐渐由汽车运输代替。
  码头搬运民国时期,赣州城有大小码头41个,其中涌金门码头、建春门码头、磨角上码头和西门码头为主要码头。各码头按业务分行,涌金门码头有内箩行、外箩行,建春门码头有盐箩行,磨角上码头有桶子行等。封建把头垄断搬运市场,划分地段,各霸一方。建国后,取缔了码头上的各种帮会组织。1950年8月,成立赣州市搬运公司。从此,结束了封建把头垄断搬运市场的历史。搬运工具也逐步得到改进。50年代,市内搬运装卸主要使用扁担、箩筐、抬扛、土箕、手推独轮车等简易工具,从业人员6042人。1956年,开始使用钢丝轮平板车。60年代初,码头有大小板车1000多辆。60年代后,码头搬运装卸机械化作业逐渐加大,搬运从大板车逐步发展到脚踏三轮车、机动三轮车和轻、重型四轮汽车。70年代,码头装卸逐渐转为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力搬运为辅,有各种载重汽车64辆(总载重量245吨位),人力板车872部。80年代,搬运装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户)一起上的局面,仅国营、集体搬运装卸企业就有20多家,职工3万多人,搬运作业量超过2000万吨,码头搬运也打破了交通专业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非交通部门企业纷纷跻进码头搬运装卸。进入90年代,水运市场不景气,码头搬运装卸受到影响,从业人员开始减少。1995年,专业码头搬运工人只有350多人,完成装卸搬运量75.59万吨。市内从事码头搬运装卸的企业有: 赣州市运输公司1950年8月10日成立,原名赣州市搬运公司,市属集体企业。成立初期,有搬运工人3838人,下设3个中队、8个组、2个碾米厂。业务有搬运装卸、航运、钩运(木竹排流放)、滩师、领江、篾缆、碾米等。1995年,有在职职工654人(其中女性284人)。公司辖2个运输分公司、1个搬运站和汽车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等。主要经营业务是码头搬运装卸、货物起重、短途搬运和汽车运输。运输工具有3吨和5吨码头固定式吊机各1台、汽车22辆,载重量38吨。装卸设备有铲车、叉式装卸车、链板装卸机各1台。码头装卸区域主要分布在建春门、龟角尾、七里镇和一些工厂专用码头。
  赣州市木竹运输公司50年代初成立,原属大集体企业。1956年下放赣州市郊区人民公社,分设水东、水南、水西3个扎运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合并成立赣州市郊区木竹扎运站。1984年7月初改为今名。公司业务主要是扎运竹木排。1978年以后,其业务由扎运竹木排转向码头装卸、短途搬运、汽车运输和木竹运输。1995年,有职工65人,货场1个(租用),机械设备有48马力拖轮1艘、吊机船1艘、小机挂浆船1艘;年货运量1.3万吨,营运收入18.14万元。
  赣州航运分公司港口装卸队1957年2月成立,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承担涌金门和磨角上两个港区的搬运装卸。内设2个中队,分2个作业区。1995年,有职工227人,完成搬运装卸量31.17万吨。
  货物转运建国前,货物转运称为旱码头搬运,由把头把持。1942年,有工人300多人。建国后,陆续建立5家搬运分公司(队)。货物转运多数集中在市区各仓库(或货场),为工厂、商店等单位进行搬运装卸作业,以小板车运输为主。1995年,市内承担货物转运的搬运企业有赣州市运输公司,南外、解放、赣江搬运队和市运输分公司装卸队。
  乡村搬运 1960年,全市7个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先后建立搬运队(组)24个,有搬运人员681人。1962~1965年,整顿民间运输市场,大部分搬运队被压缩或撤销。1974年以后,水东、水西两个公社陆续建立搬运队。1984年,水东搬运队解散。1985年,有蟠龙和水西两个乡村专业搬运队,共有搬运人员64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副业搬运队按照“亦农亦工,以农为主,农忙务农,农闲从运”的原则,就近参加运输,多在本乡自产自运。1980~1985年,乡村每年有200~500多人参加农闲副业运输。乡村副业搬运量由1980年的16万吨猛增到1985年的295.68万吨,周转量达65.05万吨公里,参加运输的拖拉机达176辆。1985年以后,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到90年代,乡村搬运人员逐渐减少。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