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供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8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供电
分类号: TM61
页数: 8
摘要: 第一章供电第一节电源火力发电 1918年10月,在赣州城东门外(今河堤路)创办私营光华电灯厂,采用火力发电供居民照明。发电设备为1台90千瓦的交流煤气机,高压2.3千伏,低压110伏,线路长度1.24公里。1936年停办。1938年10月,成立赣县电厂筹备处,次年初,南昌市电灯整理处奉命调拨1台德国产224千瓦锅头式蒸汽发电机给赣县,建成赣县电厂(厂址在灵山庙,今八境路)。
关键词: 供电方式 发电类型

内容

第一章供电第一节电源火力发电 1918年10月,在赣州城东门外(今河堤路)创办私营光华电灯厂,采用火力发电供居民照明。发电设备为1台90千瓦的交流煤气机,高压2.3千伏,低压110伏,线路长度1.24公里。1936年停办。1938年10月,成立赣县电厂筹备处,次年初,南昌市电灯整理处奉命调拨1台德国产224千瓦锅头式蒸汽发电机给赣县,建成赣县电厂(厂址在灵山庙,今八境路)。同年8月,投产供电。采用发电机直配供电方式,高压2.3千伏,低压为单相两线220伏,有2.3千伏配电线路2条,供城区及城郊3公里以内范围照明。1941年,南昌电灯整理处又调拨1台英国产1050千瓦发电机给赣县电厂,次年4月投运发电,年发电量达90万千瓦时,由单纯照明扩大到少数动力用电。城区配电线路均采用木杆,配电变压器有单相和三相。1949年9月,赣县电厂划归赣州市管理(年发电量192万千瓦时);1950年9月,易名赣州电厂。1953年,赣州电厂扩建,新装1台美国产1500千瓦发电机,次年投运发电。至1956年,年售电量达1096.5万千瓦时。
  电网供电 1957年12月,上犹江水电厂建成发电,通过110千伏输电线路上赣线和110千伏赣州变电站,向赣州市送电。随后,赣州电厂停止发电,赣州市供电营业管理所成立,负责转售电网电量。
  1960年3月,赣州市供电营业管理所划归赣南电业局。从此,赣州市输变配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用电管理,由赣南电业局(赣州供电局)承担。同年7月,110千伏七里镇变电站和110千伏赣七线建成投运,使供电区域扩大到水东工业用户和农村用户。并对市内配电线路进行更新改造,将全部木杆更换为水泥杆,新架设市镇、赣河两条10千伏配电线路。1963年,改造市东线、市北线、冶修线,初步实现了市区10千伏环网供电。
  70年代,章江水轮泵站电厂发电入网,市内配电变压器更换为节能变压器,调整配网结线。1980年4月,110千伏输电线路湖七线投运,使供电区域扩展到水西片。1984年3月,110千伏湖边变电站投运,改善了水西片供电条件。1989年9月,220千伏虎岗变电站建成投运,并与南昌电网联网,缓解了境内严重缺电的局面。1992年10月,110千伏黄金变电站建成投运,满足了黄金岭经济开发区的用电需要。1995年7月,110千伏城中变电站建成投运,与先后建成投运的110千伏输电线路湖七线、虎七线、黄城线、城赣线相联,形成双环网供电网络。
  自备电源 1995年,设有自备电源的单位有虔城大酒店、明珠大酒店、赣龙大酒店、交通大酒店、东阳山大酒店、名流大酒店、赣林大厦、赣州地区邮电局、江西直流电机厂、赣州市煤气公司、人民影城、江西省七〇七电视台、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地区分行、赣南师范学院等单位,共装机17台,容量3690千瓦。
  第二节输变电设施变电站赣州市城网位于赣南电网中部,有变电站7座,主变14台,总容量47.75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另有10千伏开关站1座。
  赣州变电站位于关刀坪,建于1957年12月,是中南区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赣南电网的重要枢纽站和负荷中心。投运时,经110千伏上赣线,直接受电上犹江水力发电厂,并通过10千伏线路,向赣州市供电。建站时,装有7500千伏安主变1台。1959年,扩增1万千伏安主变1台。1987年8月,进行更新改造。户外场地所有构架更换为环形预应力砼构架;户外少油式油开关被率先引进的110千伏六氟化硫开关所取代,实现了设备的无油化。改造后的赣州变电站,主变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由110千伏虎七赣线和城赣线供电。10千伏出线15回,其中公用线11回,专线4回,分别向赣州市自来水公司、赣南造纸厂和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供电。此站拥有赣南电力系统最新颖的城网模拟图,通过光缆接入各站,随时监控市区负荷,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集控中心,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班。
  七里镇变电站位于赣县梅林镇桃园大岗上,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1960年7月建成投运。装有容量为2万千伏安的变压器2台,经110千伏赣七线,受电赣州变电站,向河东片转供系统电力。1980年,扩建110千伏湖七线间隔。经110千伏湖七线、南湖线、上南线,成为上犹江水力发电厂、南河水电厂、湖边变电站、赣州变电站、七里镇变电站环网运行的重要环节。1986~1987年,将2台主变更换容量各为2.5万千伏安的变压器。1987年11月,扩建成110千伏虎七线,与万赣线临时接线,接受南昌电网输送的电力。此站是赣南电网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最大的变电站。有110千伏线路3回,35千伏线路3回,分别向赣南农药厂、赣南化工厂和赣县供电;10千伏出线14回,其中专线12回,公用线2回。
  湖边变电站位于湖边乡长岭背果子园,占地面积5765平方米。1984年3月建成投运。其设备多为80年代新产品,110千伏和35千伏断路器均为手推式户外少油开关,装有DJK电气集控装置和WYZ—Ⅱ型运动装置,是当时赣南电网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变电站。投运时,装有7500千伏安主变1台,110千伏进出线由南湖线和南河水电厂线,经湖七线与七里镇变电站联络。1987年,由110千伏湖七线破口形成110千伏湖虎线,与220千伏虎岗变电站联络。1988年11月扩建,增装1台2万千伏安主变。1995年,南湖线破口形成黄湖线。同年,龙潭电站外送工程投运,形成黄龙湖线。拥有主变2台,总容量2.75万千伏安;湖城、湖黄、湖虎110千伏输电线路3条,35千伏线路3回,向赣江造纸厂、江西第一制糖厂、赣县五云变电站供电,10千伏出线8回,其中公共线3回,专线5回,分别向赣南炼锡厂、赣州稀土冶炼厂、赣州木材厂、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赣州有色金属化工厂等供电。
  虎岗变电站位于水东镇虎岗村,占地面积3.69万平方米,是赣南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1989年9月建成投运,实现了江西省南北联网,大大缓解了赣南电力的供需矛盾,被誉为赣南经济发展的“加油站”。220千伏万虎线接入江西电网及万安水电厂电力,以110千伏经虎七线、虎七赣线、虎湖线,向七里镇变压站、赣州变电站、湖边变电站送电并环网运行。1992年,10千伏虎岗开关站投运,由虎岗变电站10千伏开1、Ⅱ回线供电。1994年10月,虎岗变电站新增2号主变,与1号主变同为有载调压自耦式变压器,容量各为12万千伏安。有220千伏线路3回,110千伏线路4回(虎七线、虎湖线、虎七赣线、虎干线),10千伏经虎岗开关站向赣州第二木材厂、赣州电机厂、江西齿轮箱总厂等供电。
  黄金变电站位于黄金岭经济开发区、105国道旁,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以集资形式,分期施工建设。1992年10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建成简易35千伏变电站,单台主变,2000千伏安运行,向黄金岭经济开发区供电。1995年7月,安装主变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升压为110千伏变电站。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免维护蓄电池直流电源组屏,综合自动化系统为WJB-100系列,由高低压微机保护、主变微机保护、微机综合运动装置及后台机组成,经远程通讯与调度端SCADA系统联网,形成对站端的遥信、遥测、遥调、遥控功能,实现了从传统的人员值班过渡到微机值班的飞跃。此站110千伏受南黄线、龙黄线电源,经湖黄线、黄城沙线、南河水电厂、龙潭电站、湖边变电站、城中变电站、沙石变电站环网运行。有35千伏出线2回,向赣江造纸厂、江西第一制糖厂供电;10千伏出线7回,其中黄泵线与章江水轮泵站互联,丰水季节,章江水轮泵站电厂向系统倒送电力。
  城中变电站位于滩儿上上坊,占地面积5160平方米。1995年7月建成投运,采用国内先进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安装SLZ7-20000/110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属赣南电网110千伏站首家使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有110千伏线路3回,即黄城沙线、湖城线和城赣线;10千伏出线7回,其中公共线6回,专线1回,向江西气体压缩机厂供电。
  沙石变电站位于沙石镇沙石村蔡屋,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1996年8月建成投运,是引进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代化变电站,京九铁路赣州站的主要电源站。安装主变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有110千伏沙信线、七沙线、沙唐线、黄城沙线4回;10千伏出线8回,其中公用线5回,专用线3回,向京九铁路赣州段、江西省七〇七电视台、赣州饲料厂等供电。
  输电线路境内高压输电线路,承担省内南北220千伏联网和110千伏电网双环网运行责任,35千伏线路直供主要用户。
  上赣线起自上犹江水力发电厂,终于赣州变电站,是50年代中南区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初为35千伏运行,长59.55公里,解决建设上犹江水力发电厂施工用电。
  1957年升压为110千伏。后经1963~1973年的5次改造,长增至72.1公里。1995年11月,唐江变电站扩建,上赣线破口形成上唐线和唐赣线。
  湖糖黄线 35千伏线路,全长14.88公里。原为湖糖线,建于1969年9月,导线AC-70。黄金变电站投运后,T接于17号杆,导线LGJ-70。1992年10月投运,形成湖糖黄线,保证江西第一制糖厂可靠用电。
  湖纸线建于1969年9月,35千伏线路,全长3.09公里,导线AC-70,专供赣江造纸厂用电。
  虎湖Ⅰ线 1980年4月投运。110千伏线路,由湖七线破口而成,全长6.19公里,导线LGJ-185,地线GJ-35,为双环网内环线路。
  万虎Ⅰ线 1987年建成,降压110千伏运行,实现江西电网110千伏南北联网。1989年9月220千伏虎岗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升压至220千伏,实现江西电网220千伏南北联网。线路自万安水电厂升压站220千伏构架至220千伏虎岗变电站构架,全长75公里。导线采用LGJ-400型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GJ-50型钢绞线,其中大跨越导线为LGJJ-400加强型钢芯铝铰线,地线为GJ-100型钢绞线。是赣南第一条220千伏线路,被誉为赣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虎七线 1987年建成投运。起自虎岗变电站,终于七里镇变电站,全长6公里。导线为LGJ-185。与220千伏降压110千伏运行时的万虎Ⅰ线联络,转供南昌电力。万虎Ⅰ线升压为220千伏运行后,110千伏虎七线为大环网联络线。
  虎七赣线 1989年9月建成投运。110千伏线路,起自虎岗变电站,终于赣州变电站,全长11.73公里。导线为LGJ-185,地线为GJ-35,是双环网内环线路。
  七沙线 110千伏线路,起自七里镇变电站,终于沙石变电站,全长18.54公里。导线为LGJ-240和LGJ-185,地线为GJ-35。
  南黄线 1995年7月建成投运。110千伏线路,起自南河水力发电厂,终于黄金变电站,由南湖线破口接入,全长46.4公里。导线LGJ-185,地线GJ-35。
  龙黄线 1995年12月建成投运。110千伏线路,起自龙潭水电站,终于黄金变电站,全长86.03公里。导线LGJ-185,地线GJ-35。为龙潭水电站外送工程,起输送调峰电力作用。
  配电线路赣南电网形成前,境内有配电线路6条(不含分支线),总长约20公里。配电电压除赣南造纸厂为6.6千伏外,其余均为2.3千伏的木杆配电线路,供市区和近郊用电。1957年起,对市内配电线路进行改造,由2.3千伏升压至10千伏。1959年以后,市区配电线路向南部延伸,先后兴建10千伏赣蟠、赣沙等线路,向江西第二制糖厂、黄金机场、沙石油库、蟠龙村、腊长村供电。1960~1962年,更新改造市区配电线路,架设市镇线、赣沙线、赣七联络线,供电延伸至虎岗、沙石等地。1963年,在改造市东、市北、冶修线的同时,按统一规划调整市区配电变压器的布局。70年代末起,市内配电变压器逐步更换为节能变压器。1984年3月110千伏湖边变电站投运后,市区配电线路延伸至和乐桥和赣县五云桥一带。1992年起,黄金、城中、沙石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配电线路继续延伸。至1995年,全市有10千伏配电线路20条,总长130公里;220~380伏低压线路110公里;配电变压器125台,全部为国产三相节能变压器,总容量2.8万千伏安(不含工矿企业和市郊农电设备)。
  第三节电力使用 50年代起,境内由单一照明用电结构逐渐转变为工业、农业等多行业用电结构,用电门类不断增多。至1994年,全市电网用电户达22980户,年用电5.86亿千瓦时,其中市区用电量达3.25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305倍。
  工业用电 1957年赣南电网投运后,工业用电增多,比重加大。1966、1978、1983、1985年,仅化工、轻纺、机械行业用电量占市区售电量的比重,分别为32.76%、35.17%、35.69%、37.37%。1995年,全市电网内工业用电用户达2289户,其中直供大宗工业用户54家,用电1.33亿千瓦时,占市区网内用电量的40.92%。
  农业用电赣南电网投入运行后,开始向郊区农村供电。60~70年代,郊区兴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农业排灌用电骤增,乡、村通电率达80%。8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郊区用电量猛增。1988年3月,设立蟠龙农电管理服务所,下设湖边、沙石、沙河、蟠龙4个农电站。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用电量继续增长。1995年,郊区农业用电量增至2351.58万千瓦时。
  市政生活用电市政生活用电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用电和居民用电。赣南电网向赣州供电后,市政生活用电量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改善不断增加。1966年为492.2万千瓦时,1972年增至1130万千瓦时,1978年增至1826万千瓦时,1987年猛增至3215万千瓦时,1995年增至7130万千瓦时。
  第四节电价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保留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电价。“一五”计划期间,实行订价与调价相结合的政策,并集中管理。1955年,实行照明用户单一电价。1956年,照明电价0.35元/千瓦时,动力电价0.12元/千瓦时。1958年,照明电价调整为0.28元/千瓦时。
  1965年1月起,执行《1965年电热价格》。电价类别分为照明电价、非工业和普通工业电价、大工业电价、农村排灌直供电价4种,同时在大宗工业用户中实施《依照力率调整电费的办法》。经过调整,电价明显下降,平均电价由上年每1000千瓦时90.74元下降到69.19元。1967年1月起,执行《1967年电热价格》。新价格将两部制电价起点改为320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工业用户。调整后,每1000千瓦时平均电价为69.79元,比上年略有上升。1979年起,在厂矿实行照明用电按人口增长连比增加的办法,核定企业种类电价比例。1980年,每1000千瓦时平均电价为72.6元。此后,售电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目录电价”,属国家统一电价;另一部分是江西电网“多种电价”,属国家同意用于电力建设和维持电网正常生产的电力加价。
  多种电价地方还本付息金 1988年起,执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关于〈征收电力建设资金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的通知》,征收0.02元/千瓦时的电力建设资金,并按免征范围和数量,从1989年起,对赣州铝厂和赣南化工厂等实行减免。1990年4月起,征收新电新价。1992年,按照省规定的征收标准,工业用电和农村用电每千瓦时征收0.02元,其余征收0.04元。1993年,除农业排灌用电、农民生活用电和城镇居民生活照明用电外,每千瓦时加收0.02元。1994年再提高0.01元。同年,新电新价更名地方还本付息金。
  煤运加价及带料加工电量实行用电加价 1988年1月起,每千瓦时用电收取自组燃料加价0.013元,运煤加价0.021元。2个加价之和,1989、1990、1991年分别提高到0.064、0.074、0.09元。1992年1月,2个加价更名煤运加价及带料加工电量用电加价。同年7月起,每千瓦时再加价0.02元(城镇居民生活照明用电加价0.04元)。1993年1月起,带料加工电量电价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加0.03元;6月起,又顺加0.016元;10月起,按用电类别和电压等级征收带料加工电价0.02~0.05元不等。1994年1月起,带料加工电量电价在1993年的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0.015元。
  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电价始征收于1993年10月,除中小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生产外,每千瓦时征收0.003元。1994年1月15日起,每千瓦时征收0.004元。1995年7月1日起,中小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生产每千瓦时也征收0.004元。
  目录电价系按不同用电分类制定的不同电价,大致分为居民生活电价、非居民照明电价、非工业电价、普通工业电价、大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和趸集电价。同时又按电压等级对同一用电分类的电价进行区分:不满1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及以上。1993年10月起,执行《江西电网售电价格价目表》规定的电价。1994年1月15日起,执行国家目录电价,比上年目录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015元。1995年7月起,执行新的国家目录电价,比上年目录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04元。
  非生产营业性用电加价和峰谷分时电价非生产营业性用电加价 1993年7月起,执行江西省《关于非生产营业性用电量实行用电量加价的通知》,对所有直供、转供用户的非生产营业性用电量一律按每千瓦时0.65元元计收电费。
  峰谷分时电价 1993年5月起正式实行。1995年9月起,执行江西省新的峰谷分时电价。
  第五节用电管理机构赣州供电局位于红旗大道中段南侧。1954年6月成立赣南电网工程筹建处,隶属中南电管局。1958年5月,成立赣南供电局,1960年3月,更名为赣南电业局。后几经易名。1973年1月更名为赣州供电局。是华中电网集团公司江西省电力公司的中(一)型供电企业,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担负赣州地区18个县(市)和吉安地区万安县、泰和县、广东省翁源县部分区域的供电任务,以及输变配电工程、施工,铁附件加工和水泥电杆的生产任务。拥有35~220千伏输电线路47条,总长1557.89公里;110~220千伏变电站27座,主变总容量76.505万千伏安。年售电量11.42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28.8万千瓦。1995年,设有10个基层单位,职工156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3人。被电力部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
  赣州用电管理所位于大公路与健康路交叉口。前身是赣州市供电营业管理所,1960年3月,与赣南电业局(今赣州供电局)赣州工区合并为赣南电业局赣州供电所。几经分合,1979年12月,单独成立赣州用电管理所,实行营、配合一的管理体制。1995年,设有生产技术股及检修、维护、综合、值修、业务、计量、收费、用电监察等班(室)。
  赣州农电管理所位于蟠龙镇。前身为赣州市蟠龙农电管理服务所,成立于1988年3月,隶属赣州用电管理所。1992年1月,升格为赣州农电管理所,隶属赣南电力实业总公司。下设3室4站5班。4个农电管理站:湖边农电站,辖湖边乡、蛤湖乡和赣县五云乡6个村、储潭乡5个村;沙石农电站,辖沙石镇、龙埠乡;沙河农电站,辖沙河乡;蟠龙农电站,辖蟠龙镇。
  管理计划用电在深入调查用户用电量、电能利用率、产值、效益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用电月计划,并先后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使之落到实处。
  行政手段 1988年,实施停三开四(一周内停电3天、供电4天)、停四开三(一周内停电4天、供电3天),轮流供电。1991年,实施超峰指标扣回,负荷率每下降1%,扣回用电指标2%。1993年,实行分线考核负荷率。1995年,实行停二开五(一周内停电2天、供电5天),以确保30家效益大户用电。
  经济手段 1991年,实行高峰期用电加价。1993年,实行峰谷电价,分时分段计费。
  技术手段 1983~1990年,在市内安装电力定量器145台,严格执行定量用电。1994~1995年,安装电力负荷控制终端106户,监控负荷面为全市负荷的70%以上。
  节约用电贯彻执行“节约与开发并重”方针,采取行政上服务,经济上增效,技术上可行,环保上无碍,安全上可靠等措施,消除用电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和浪费现象,使有限的电量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电管理部门长期坚持用电月报制度,与大宗工业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报表联系,并跟踪调查,实行单耗考核。在考核中,帮助用户分析掌握和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坚持每年召开节电工作会议,交流节电经验。1989年成立赣州地区节能管理站后,利用多种渠道,为用户及时传递节电信息,经常督促与协助用户整改用电设备。1991年,推广绿色照明工程,使节能灯在市内得到普及。1993~1995年,分别节约电量2280、2577、2169万千瓦时。1994、1995年,每千瓦时电工业产值分别为5.81、10.3元。
  安全用电赣南电网投运起即实行用电监察制度,深入用户,协助建立电气设备施工验收和预防性试验制度,编制电气设备装置运行规程。1959年,制订《用电监察人员服务规程》、用户电气设备设计、施工、试验、资料审核暂行规定》,建立用户用电事故台帐。1962年起,多次与公安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联合进行用电安全教育。进入70年代,对用户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等进行全面监察。80年代后,自备发电增多,与劳动部门共同开展社会电工培训工作,共培训1445人次,并大力推广触漏电保护装置等安全技术措施。1982年起,开展用电普查,重点查处违章用电。在普查的基础上,每年重点检查1~2次。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