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环境监测
分类号: X830.5
页数: 3
摘要: 第二节环境监测市环保办成立后,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1983年,开展烟尘、水质pH值、悬浮物、硫化物、化学耗氧量等少数项目的化验。协助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展大气、地表水、噪声的例行监测。1985年2月监测楼建成后,先后配备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极谱仪、微机、监测车等仪器设备,逐步增加监测项目。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质量控制

内容

第二节环境监测市环保办成立后,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1983年,开展烟尘、水质pH值、悬浮物、硫化物、化学耗氧量等少数项目的化验。协助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展大气、地表水、噪声的例行监测。1985年2月监测楼建成后,先后配备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极谱仪、微机、监测车等仪器设备,逐步增加监测项目。
  至1993年,市环境监测站能进行5大类97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大气和废气的氟化物、甲醛、钾、钠、钙、镁、氨离子、硫酸根、硝酸根、氯气、氯离子、氟离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酸盐化速率、氯化氢、pH值、电导率、砷、铅、亚硝酸盐、硫化氢、烟尘浓度、烟尘排放量、总悬浮微粒、降尘、汽车排气一氧化碳、汽车排气碳氢化合物、汽车排气烟度的监测分析;水和废水的pH值、色度、悬浮物、水温、浊度、透明度、电导率、总硬度、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矿物油、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总磷、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铜、锌、汞、镉、总铬、六价铬、砷、铅、氯化物、氯离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钾、钠、钙、镁、余氯、苯系物的监测分析;土壤的铜、砷、铅、镉、汞、总铬、pH值、锌、有机质的监测分析;生物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汞、总铬、铜、锌、砷、铅、镉、六六六、滴滴涕的监测分析;噪声的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噪声源、功能区噪声的监测分析。监测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均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国家推荐的分析方法,能满足各项目的检测范围。
  1993年3月,市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论证,取得江西省计量局颁发的《计量论证合格证》。1993年5月,被列为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站,同年10月被列为国家地面水环境监测网络站。
  水质监测地面水监测1978年开始,每年在河流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各监测1次。1980年5月后,改为每逢双月监测1次,每年监测6次。地面水监测断面设置:1978~1980年5月,设西河浮桥、东河浮桥、储潭3个控制断面,章江坝上、贡江梅林2个对照断面和赣江新庙前1个消减断面。1980年6月~1990年10月,以赣州市自来水厂取水口断面取代坝上断面。1990年12月起,撤销新庙前断面。1993年10月,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要求,市环境监测站对赣州市地面水环境监测点位进行技术论证。经国家环保局委托江西省环保局验收,确认贡江的梅林、章江的市自来水厂取水口、赣江的储潭、新庙前4个地面水断面为国控监测点位,东河浮桥、西河浮桥地面水断面为省控监测点位。监测项目:1978~1993年为pH值、总硬度、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化物、总砷、总汞、总铅、总镉、六价铬、铜、锌、氟化物、悬浮物、硝酸盐氮、挥发酚、金属离子等18项,1994年起,增加水温、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电导率,共23项。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市内地面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 单位:毫克/升废水监测一般每年监测1~2次,重点污染源每年监测2~4次。
  井水水质监测 1980年8月,市环保办、市科委、市卫生局联合进行水井水质普查,共调查水井345眼,对在用的303眼水井采集水样333件,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的项目分析化验,并测定了其中30眼水井水样中铍的含量。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1980年,开始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例行监测。1985年5月以前,由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监测,市环境监测站协助。1985年6月,移交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项目有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3个,1990年底前,设置中共赣州地委机关、赣州地区建委机关、赣州公园、赣州师范学校、赣州汽车站5个监测点。1989年10~12月,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江西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市环境监测站对市内大气环境监测点位进行优化研究,1990年2月通过江西省环保局验收,确定大气环境监测点为:中共赣州地委机关、赣州气象台、赣州军干所;通天岩为清洁对照点。新点位于1991年1月起运行。1995年2月,国家环保局确认上述点位为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站大气监测点位。监测频率为每季度1期,时间安排在1、4、7、10月的中旬,每期连续采样5天,每天4次,每次1小时,自清晨至傍晚,均匀间隔采样时间。降尘测定,1991年1月前设置7个采样点,1991年1月始改为5个采样点,即:中共赣州地委机关、章江餐厅、赣州气象台、赣南师范学院、赣州汽车站。监测频率为1个月收集1次。
  酸雨监测1982年5月,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在赣州市进行酸雨监测,设监测点1个。1983年,地、市环境监测站共同进行监测,设监测点4个。1985年,酸雨监测全部移交给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点改为市环境监测站楼顶1个点。监测项目主要为pH值,1985年后增加电导率。监测频率:1990年前,每年2、5、8、11月逢雨必测,1991年起改为常年逢雨必测。1992年9月至1993年12月,地、市环境监测站共同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921-01-01-02子专题——江西省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982~1995年,共采集降水样品1007个。
  废气监测1981年起,开展对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的监测。1986年建立烟尘控制区后,每年抽测50%以上的在用锅炉或工业窑炉的污染物排放情况。1988年起,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
  噪声监测境内交通噪声监测始于1980年。1989年前,监测不规范,数据不全。1990年起,执行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每小时车流量大于100辆的主要交通干线,以交叉路划分若干自然段,每路段中点设1个测点,全市共设测点33个。每年秋季测定1次。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分别在1981、1984、1990年测定1次。1993年起,每年分别测定昼、夜间环境噪声各1次。采用网格布点法,将河套区按250×250(米)划分网格,布点133个。测定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季。噪声污染源采取不定期监测。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