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8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
页数: 12
摘要: 第六章环境保护第一节管理机构建国后至1973年以前,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由地区环保管理机构负责。1973年11月成立赣州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后,由市环保管理机构担负境内的环保工作。同年,市卫生局设立赣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组,负责“三废”监测治理工作。1976年4月,撤组设站。
关键词: 环境保护事业 环境管理学 环境意识

内容

第六章环境保护第一节管理机构建国后至1973年以前,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由地区环保管理机构负责。1973年11月成立赣州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后,由市环保管理机构担负境内的环保工作。同年,市卫生局设立赣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组,负责“三废”监测治理工作。1976年4月,撤组设站。1979年7月,成立赣州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简称市环保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划归市环保办。1984年1月,市环保办与赣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赣州市城市建设局、赣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合并为赣州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对外仍保留市环保办名义)、环境监测站。同年11月,恢复赣州市环境保护办公室。1988年6月,更名为赣州市环境保护局(简称市环保局)。1990年9月,成立赣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1995年,市环保局内设办公室、管理科、环境监测站、环境监理所。1993年,市环保局被人事部、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节环境监测市环保办成立后,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1983年,开展烟尘、水质pH值、悬浮物、硫化物、化学耗氧量等少数项目的化验。协助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展大气、地表水、噪声的例行监测。1985年2月监测楼建成后,先后配备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极谱仪、微机、监测车等仪器设备,逐步增加监测项目。
  至1993年,市环境监测站能进行5大类97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大气和废气的氟化物、甲醛、钾、钠、钙、镁、氨离子、硫酸根、硝酸根、氯气、氯离子、氟离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酸盐化速率、氯化氢、pH值、电导率、砷、铅、亚硝酸盐、硫化氢、烟尘浓度、烟尘排放量、总悬浮微粒、降尘、汽车排气一氧化碳、汽车排气碳氢化合物、汽车排气烟度的监测分析;水和废水的pH值、色度、悬浮物、水温、浊度、透明度、电导率、总硬度、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矿物油、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总磷、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铜、锌、汞、镉、总铬、六价铬、砷、铅、氯化物、氯离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钾、钠、钙、镁、余氯、苯系物的监测分析;土壤的铜、砷、铅、镉、汞、总铬、pH值、锌、有机质的监测分析;生物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汞、总铬、铜、锌、砷、铅、镉、六六六、滴滴涕的监测分析;噪声的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噪声源、功能区噪声的监测分析。监测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均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国家推荐的分析方法,能满足各项目的检测范围。
  1993年3月,市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论证,取得江西省计量局颁发的《计量论证合格证》。1993年5月,被列为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站,同年10月被列为国家地面水环境监测网络站。
  水质监测地面水监测1978年开始,每年在河流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各监测1次。1980年5月后,改为每逢双月监测1次,每年监测6次。地面水监测断面设置:1978~1980年5月,设西河浮桥、东河浮桥、储潭3个控制断面,章江坝上、贡江梅林2个对照断面和赣江新庙前1个消减断面。1980年6月~1990年10月,以赣州市自来水厂取水口断面取代坝上断面。1990年12月起,撤销新庙前断面。1993年10月,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要求,市环境监测站对赣州市地面水环境监测点位进行技术论证。经国家环保局委托江西省环保局验收,确认贡江的梅林、章江的市自来水厂取水口、赣江的储潭、新庙前4个地面水断面为国控监测点位,东河浮桥、西河浮桥地面水断面为省控监测点位。监测项目:1978~1993年为pH值、总硬度、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化物、总砷、总汞、总铅、总镉、六价铬、铜、锌、氟化物、悬浮物、硝酸盐氮、挥发酚、金属离子等18项,1994年起,增加水温、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电导率,共23项。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市内地面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 单位:毫克/升废水监测一般每年监测1~2次,重点污染源每年监测2~4次。
  井水水质监测 1980年8月,市环保办、市科委、市卫生局联合进行水井水质普查,共调查水井345眼,对在用的303眼水井采集水样333件,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的项目分析化验,并测定了其中30眼水井水样中铍的含量。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1980年,开始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例行监测。1985年5月以前,由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监测,市环境监测站协助。1985年6月,移交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项目有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3个,1990年底前,设置中共赣州地委机关、赣州地区建委机关、赣州公园、赣州师范学校、赣州汽车站5个监测点。1989年10~12月,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江西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市环境监测站对市内大气环境监测点位进行优化研究,1990年2月通过江西省环保局验收,确定大气环境监测点为:中共赣州地委机关、赣州气象台、赣州军干所;通天岩为清洁对照点。新点位于1991年1月起运行。1995年2月,国家环保局确认上述点位为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站大气监测点位。监测频率为每季度1期,时间安排在1、4、7、10月的中旬,每期连续采样5天,每天4次,每次1小时,自清晨至傍晚,均匀间隔采样时间。降尘测定,1991年1月前设置7个采样点,1991年1月始改为5个采样点,即:中共赣州地委机关、章江餐厅、赣州气象台、赣南师范学院、赣州汽车站。监测频率为1个月收集1次。
  酸雨监测1982年5月,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在赣州市进行酸雨监测,设监测点1个。1983年,地、市环境监测站共同进行监测,设监测点4个。1985年,酸雨监测全部移交给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点改为市环境监测站楼顶1个点。监测项目主要为pH值,1985年后增加电导率。监测频率:1990年前,每年2、5、8、11月逢雨必测,1991年起改为常年逢雨必测。1992年9月至1993年12月,地、市环境监测站共同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921-01-01-02子专题——江西省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982~1995年,共采集降水样品1007个。
  废气监测1981年起,开展对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的监测。1986年建立烟尘控制区后,每年抽测50%以上的在用锅炉或工业窑炉的污染物排放情况。1988年起,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
  噪声监测境内交通噪声监测始于1980年。1989年前,监测不规范,数据不全。1990年起,执行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每小时车流量大于100辆的主要交通干线,以交叉路划分若干自然段,每路段中点设1个测点,全市共设测点33个。每年秋季测定1次。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分别在1981、1984、1990年测定1次。1993年起,每年分别测定昼、夜间环境噪声各1次。采用网格布点法,将河套区按250×250(米)划分网格,布点133个。测定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季。噪声污染源采取不定期监测。
  第三节污染状况废水污染境内工业废水排放量,1981年为949.46万吨,1985年为2088.5万吨,1990年为2526万吨,呈逐年增加趋势。此后,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至1995年废水排放量下降到1936万吨。废水中污染物有化学耗氧量、挥发酚、硫化物、石油类等。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境内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吨/年根据1985年对工业污染源调查,境内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是赣南造纸厂、赣江造纸厂、江西第二制糖厂。其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如下: 企业名称等标污染负荷负荷比(%) 累计负荷比(%) 赣南造纸厂 1694.1894 51.1 51.1 赣江造纸厂 823.7260 28.8 79.9 江西第二制糖厂 138.8084 4.2 84.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依次是: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硫化物。其等标污染负荷如下: 污染物名称等标污染负荷负荷比(%) 累计负荷比(%) 化学耗氧量 1623.9700 39.1429 39.1429 生化需氧量 842.7400 20.3127 59.4556 挥发酚 787.3000 18.9764 78.4320 硫化物 578.5000 13.9436 92.3756 废水绝大部分排入章江、贡江、赣江,以章江为最多,占总排入量的48.75%;其次是赣江,占35.95%;贡江最少,占15.3%。3条江纳污的负荷比分别为:章江64.89%、赣江28.85%、贡江6.26%。
  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境内地面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1980年,贡江的东河浮桥地面水断面的pH值、挥发酚、铬、镉均超过《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TJ36-79),超标率均在20%以上,镉的超标率为40%,最大超标倍数为10。章江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和西河浮桥地面水断面的挥发酚、铬、汞、镉均出现超标现象,超标率20%,自来水厂取水口地面水断面镉的最大超标倍数为8。1995年,上述3个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石油类均出现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的情况,其中石油类的超标率最高,东河浮桥断面为100%,其余2断面均为66.7%。
  据多年监测结果表明,章江、贡江、赣江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面水中的超标污染物年际间有一些变化,主要的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
  境内地下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少饮用水井的水质达不到卫生标准。据1980年对303眼水井的调查结果,pH值超标的有148眼,超标率为48.84%,pH最低值为4.9,即有近一半水井水质的pH值不符合饮用水标准,而且有9眼水样的氰化物超标,13眼水样汞超标,18眼水样的镉超标,2眼水样的砷超标,镉的最大超标倍数为21。对30眼水井水样进行铍含量测定,结果有20眼水井检出铍,其中6眼水并的水含铍量超过《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最高的超过标准3倍多。1982年3月至1984年3月,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对赣州市环境水文地质进行调查,发现境内地下水受到铍、汞、镉、挥发酚等的污染。
  废气污染据调查,境内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985年为23.74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15.08亿标立方米,工艺废气8.66亿标立方米。主要污染源来自20个企业,其废气排放总量为21.58亿标立方米,占全市废气总量的90.9%,等标污染负荷47975.18,累计负荷比86.19%。1990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8.88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13.14亿标立方米,工艺废气5.74亿标立方米。1995年为20.58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15.79亿标立方米,工艺废气4.79亿标立方米。
  [=此处为表格(1985年境内废气主要污染源)=] [=此处为表格=] 废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铅、一氧化碳、砷、氯化氢、氨、氯气等,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其排放量分别为4451.7、1441.28、3359.51吨/平方公里·月,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29678.0667、14412.8、11198.3667,累计负荷比分别为51.35%、76.29%、95.66%。此外,赣南造纸厂排放的含甲硫醇、甲硫醚的恶臭气体污染了市区大气环境。赣州钴冶炼厂、赣南农药厂的氯气、赣州钨钼材料厂的氯化氢、氨气也对厂区附近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总悬浮微粒和自然降尘污染1980年,境内总悬浮微粒平均浓度为0.30毫克/立方米,各测点的超标率均在65%以上,最大超标倍数为1.5。自然降尘平均每月为8.88吨/平方公里,超过当时的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超标最高的是赣南饭店测点,全年月平均值为12.22吨/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总悬浮微粒平均浓度为0.347毫克/立方米。汽车站测点的超标率达到100%,最大超标倍数为7。全市自然降尘月平均值为8.05吨/平方公里,比1980年减少0.83%。各测点中以赣南饭店超标最多,全年月平均值为14.01吨/平方公里。1991~1995年,全市各测点总悬浮微粒瞬时浓度范围在0.001~0.786毫克/立方米之间,没有1个点次超标。日平均浓度范围在0.001~0.404毫克/立方米之间,有4点次超标,超标率1.3%,最高超标0.35倍(1992年4月,军干所点)。全市年日平均值在0.087~0.124毫克/立方米之间,均未超标。各测点自然降尘量范围在1.00~15.7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超标点次20个,超标率7.6%,最高超标0.52倍(1992年,气象台点)。市内平均降尘量范围在3.98~9.51吨/平方公里·月,在评价标准之下。
  二氧化硫污染1980年,全市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为0.009毫克/平方米,检出率为92.5%,季度日平均值未超标。1985年,为0.069毫克/立方米,比1980年增加6.6倍。除赣南师范学院测点外,其余4个测点冬季均出现过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简称《大气标准》)的二级标准的情况,超标率20%,最高超标0.43倍。1991~1995年,二氧化硫瞬时浓度范围在0.010~0.405毫克/立方米之间,均在《大气标准》允许范围内。
  日平均浓度范围0.010~0.240毫克/立方米。5年中有5点次的日平均浓度超过《大气标准》,最高日平均浓度0.24毫克/立方米,超标0.6倍(1992年4月,气象台点)。超标机率最高的是赣州地区气象台测点。
  氮氧化物污染1980年,全市氮氧化物的平均浓度为0.01毫克/立方米,季度日平均值未超标。1985年,为0.013毫克/立方米,比1980年增加0.003毫克/立方米。但5个测点均未超标。1991~1995年,各测点氮氧化物瞬时浓度范围为0.005~0.109毫克/立方米,日平均浓度范围0.005~0.058毫克/立方米,均未超过《大气标准》,但5年日平均值比清洁时对照点(通天岩)高1.3倍。
  固体废弃物污染 1985年,境内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3.7万吨,其中已综合利用5.59万吨,利用率40.8%;已进行处置6.42万吨,处置率46.9%;直接排放1.69万吨。另外,每年排放生活垃圾大约3.5万吨。199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9万吨,综合利用量6万吨,利用率66.7%,处置2万吨,处置率22.2%。历年堆存量23万吨,占地3万平方米。
  噪声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据对主要交通干线的测试,市内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1992年前低于国家标准(70dBA),1993年起,稍有超标。1995年,噪声超标的干线长度为14.84公里,比1985年的4.59公里增加2.2倍。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内交通噪声监测结果)=]说明:L-10——相当于噪声的峰值;L-50——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L-90——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L-eq——环境噪声的等效声级。
  环境噪声污染市内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从1980年开始,至1995年共监测6次。结果为,昼间全市平均等效声级均在国家标准(60dBA)允许的范围内。但测点超标现象呈逐年加剧的趋势。1993年昼间超标的测点41个,覆盖面积2.56平方公里,占测区面积的31.4%,最高等效声级为77.4dBA,超过标准17.4dBA;夜间超标的测点25个,覆盖面积1.56平方公里,占测区面积的19.2%,最高等效声级为66.8dBA,超过标准(50dBA)16.8dBA。1995年昼间超标测点72个,覆盖面积4.5平方公里,占测区面积的55.4%,最高等效声级82.9dBA,超过标准22.9dBA;夜间超标测点63个,覆盖面积3.94平方公里,占测区面积的48.4%,最高等效声级74dBA,超过标准24dBA。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区环境噪声测试结果)=] 单位:dBA 酸雨污染 1982年5月起,开展酸雨监测。测定结果表明,境内酸雨现象十分严重。其特点:一是酸雨出现频率高,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82年酸雨频率为38.7%,到1992年上升到98.82%,以后均稳定在90%以上。二是降水酸度大。1991~1995年,降水的年平均pH值在4.33~4.51之间。并且从1988~1995年,每年都出现pH值低于4.00的强酸性降水,pH最低值为3.36(1988年2月6日凌晨)。
  [=此处为表格(1982~1995年市内酸雨监测结果)=] 农药化肥污染 60年代,市供销社年销售农药15~20吨,1965年,全市开始大量供应化学农药。70年代,市农资部门供应的化肥量由1971年的403吨上升到1978年的2930吨。1984年仅碳铵一项就比1978年增供5倍多,1990~1995年,市供销社销售的各种农药每年都在100~200吨之间,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
  污染事故赣州钴冶炼厂废水污染1971年春节期间和1972年10月1日、7日,赣州钴冶炼厂含砷生产废水污染赣州市自来水厂水源取水口,使水中含砷量分别高达0.62毫克/升和1.4毫克/升,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14.5倍和34倍,造成全市自来水紧急停水。1975年8月14日,赣州钴冶炼厂含砷生产废水污染赣州地区精神病医院饮用水,饮用水中砷含量高达11.2毫克/升,致使20多名病人和医护人员急性中毒。经及时采取措施未造成人员死亡。1980年,废水改道至贡江东河大桥下排放。
  赣南农药厂废水废气污染赣南农药厂建成投产后,其含有机磷、硫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外排过程中沿途渗透,使5眼水井(其中农药厂3眼,附近村庄2眼)水质受污染而不能饮用。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厂方随即引接3条自来水管道进入村舍。1979年,重新修整排水沟,情况好转。由于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的跑冒,使厂区附近的农作物和树木等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赣州稀土冶炼厂液氨泄漏1990年5月17日19时50分起,赣州稀土冶炼厂液氨泄漏达50分钟,使下风向近60亩茄子、辣椒、四季豆、冬瓜、花生、水稻受到严重污染,另有几十亩蔬菜受到轻度污染,污染区的农民被氨气熏得难以忍受,惊恐不安,幸无人员伤亡。
  第四节环保措施环保宣传 1979年以来,全市运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墙报、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以《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1986年起,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都组织全市性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有环境保护征文、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会等。1986年,全市有5000名中学生参加全国性的“环境与和平”短文竞赛,6人获奖,获奖作品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1988年,赣州市与青岛、合肥、杭州等6个城市联合发起组织华东城市环境保护宣传协会(1995年发展到20多个城市),相互交流环保宣传资料和工作经验。1990年,全市举办儿童与环境知识竞赛,有16个中小学代表队参赛,赣州电视台播放了决赛实况录像。1993年,举办全市环保故事大赛,获第一、二名的选手被选送参加华东城市环保故事竞赛,分获创作二等奖、演讲三等奖。1995年底,全市订阅《中国环境报》5000多份。同年,由赣州市电影公司制作的《赣州市环境保护历史资料》电视片,较系统地纪录了赣州市10多年来环境保护的开展情况和成果。
  环保规划市人民政府在1981、1986和1991年分别制定《赣州市环境保护“六五”计划》、《赣州市环境保护“七五”计划》和《赣州市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并在1991年制定《赣州市环境保护十年规划纲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提出各个时期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各时期的环境保护计划目标基本实现。
  环保规章 1980~1991年,市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赣州市关于对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超标单位实行收费的暂行规定》、《赣州市工业垃圾管理暂行规定》、《赣州市无黑烟区的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赣州市水污染防治暂行办法》、《赣州市执行国家有关机动车辆废气排放标准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赣州市无黑烟区建设和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等规范性文件。1988年5~7月和1993年8~9月分别组织全市环保执法大检查。
  控制新污染源 1980年,市环保办与市城市建设局、市卫生防疫站、市消防大队等部门(单位)联合制定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在全省最早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把关的体制。由市环保部门负责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污染治理设施设计,并进行工程验收。严格执行“三同时”(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规定,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至1995年,共审批生产性建设项目890项。历年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在95%以上。1995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而工业废水和废气的万元产值排放量却大幅度下降。1985年工业废水万元产值排放量为463吨,1995年为144吨,下降68.9%;废气万元产值排放量,1985年为5.26万标立方米,1995年为1.53万标立方米,下降70.9%。
  治理老污染源征收超标排污费1980年7月1日,市环保办对31个超标排放废水的单位试行收费。1982年7月1日起,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对71个超标排放废水、废气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此后,逐步扩大征费范围和项目。1980~1995年共征收排污费1507.33万元。排污费为财政预算内收入,列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1982~1995年,补助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资金938.02万元。
  实行限期治理制度1982年,市环保办责令2个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化肥仓库限期搬迁。1987年,市人民政府制定《赣州市无黑烟区的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限期治理烟尘。1990~1995年,共下达限期治理项目48个。1992年,赣州市在江西省率先建成烟尘控制市。1995年,全市拥有废水处理设施73套,与1985年相比(下同),增加53套;工业废水处理率为54.2%,增加49.9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3.6%,增加11.7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为82.5%,增加29.1个百分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66.7%,增加25.8个百分点。市内还建有一批较大型的污染治理设施:赣州钴冶炼厂污水处理站、赣南化工厂碳黑废水处理池、赣江造纸厂黑液碱回收工程、赣南纺织厂废水生化处理设施、江西帝皇漂染有限公司印染废水处理设施、赣南农药厂甲醇回收装置、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和炼钢炉烟尘治理工程、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TNT废水处理设施、江西气体压缩机厂锻造炉烟尘治理工程、赣南无线电厂电镀废水治理设施、东方红水泥厂赣州分厂静电除尘装置等。
  [=此处为表格(1980~1995年全市征收排污费情况)=] 单位:万元综合整治责任制 1990年9月,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意见》。随即在全市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上,11个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市长签订了责任书,把各项指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从此,赣州市的环境综合整治正式启动。1991年参加江西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以来,连续5年总分均列全省第一。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