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7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1
摘要: 古代,在赣州通往邻县的道路上设有水西、叶勒(今龙埠)、沙石、黄金、珠岭(今赤珠岭)、火〓(今和乐)、石下(今街上)等铺,有些铺已逐步发展成为圩镇。明嘉靖十五年(1536),七鲤、黄金发展成为镇。清同治十年(1871),玉田、蟠龙、沙石发展成为圩。民国年间,公路的开辟对圩镇的兴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现代化 乡镇

内容

古代,在赣州通往邻县的道路上设有水西、叶勒(今龙埠)、沙石、黄金、珠岭(今赤珠岭)、火〓(今和乐)、石下(今街上)等铺,有些铺已逐步发展成为圩镇。明嘉靖十五年(1536),七鲤、黄金发展成为镇。清同治十年(1871),玉田、蟠龙、沙石发展成为圩。民国年间,公路的开辟对圩镇的兴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路沿线的沙石、蟠龙、和乐等圩镇继续保持,远离公路的玉田、石铺、黄金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仍有七鲤、蟠龙、沙石、和乐、河头和水西街等6个圩镇。建国后,市区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各乡镇驻地除沙石镇驻沙石埠、蟠龙镇驻蟠龙圩、水西乡驻水西街外,其他6个乡镇驻地均为新址。赣州市的集镇建设在进入90年代后加快发展,镇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至1995年,建筑面积达3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1.62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9.24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10.26%。其中蟠龙镇、沙石镇更为突出。
  蟠龙镇镇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差,有1条主要街道——蟠龙大街,长405米,宽12米。镇区内大多数房屋为单层木结构。1990年起,将蟠龙大街扩宽到20米,并向西延长与新开辟的蟠龙大道相连接,总长60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沿街两边全部为3层以上砖混结构商住楼。蟠龙大道南起蟠龙大街,北接赣丰公路,长638米,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沿街两边为商住楼,已形成具有时代风格的新街道。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初具规模。
  沙石镇镇区有街道4条。80年代,开始将其中1条街扩宽到16米,长130米。1995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试点镇后,扩宽3条道路,宽20米,总长800米;新开辟1条长2000米,宽42米,与323国道相接的主干道,成为新镇区道路网的骨架;建成日供水1500吨的自来水厂,占地1公顷的变电站,面积为4万平方米的市场,其中中心市场面积6000平方米;设立包括经济长廊门点110个在内的商业网点162个;新建卫生院门诊大楼和中小学校等;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1992年以来,引进开发单位39家,其中外资企业8家。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