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1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分类号: D432.6
页数: 5
摘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共产党员朱曦东在良口一带进行发展党团组织的秘密工作。是年冬,建立良口、富竹2个团支部,分别由林振汉、苏方任书记。
关键词: 青年工作 组织工作

内容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共产党员朱曦东在良口一带进行发展党团组织的秘密工作。是年冬,建立良口、富竹2个团支部,分别由林振汉、苏方任书记。
  1927年1月,在黄龙、涧田、高坪建立了团支部,分别田钟汉华、林振汉、龚子振任书记。2月,成立共青团良口区委员会,林振汉任团区委书记。此时,有团支部5个,团员100余人。
  1930年5月,在田村百岁坊成立了少共(即共青团)赣县委员会。谢斗生任团县委书记,继任书记刘香、陆文星、钟先民、曾正挫、张文伯、任皇柳。少共县委内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青工委员等职。少共县委成立后,各地积极发展团员,成立支部。1932年,仅田村乡就有团员120余人。同年8月,全县有团支部87个,团员2602人(其中男1704人,女898人)。
  1932年12月,在扩大红军运动中,陂头区的2个团支部书记各带100余人报名参军,带动全县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以组建“少共国际师”时,全县385人报名参加,其中共青团员360人。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翌年2月,全县共青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活动停止。
  1949年2月,中共五岭地委派共产党员彭克礽来赣县县城组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吸收了何承基、王伯文、毛宗杰、宋和秉、庄年泉、王鹏飞等人入团。并动员了中山大学一批进步学生来赣州工作。至5月,在赣南发展团员50余名。5月中旬,中共五岭地委特派员兼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州工作委员会书记王石(邝哲民)从粤赣边游击区来到赣里。经筹备,是月成立了“赣县团总支”,总书记谢永华,组织委员何承基,宣传委员庄诗椿。县团总支直接归赣州青工委领导,并承担赣州青工委办事机关的职能,至8月14日赣县解放,全县有团员57人。
  1949年9月,在水东举办的“中共赣县县委干部训练班”里,党组织个别吸收了学员李良辅、任享荣、刘贡宾等为团员。同年10月中旬,在干部训练学员中和县委工作团、各区政府干部中吸收了一批团员。1950年4月,首先在五云区建立了团支部,团员17人。此后,各区相继建立了团支部。同年5月4日,在水西马房下召开全县团员大会,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县委员会,由中共赣县县委组织部长宋枫兼任团县委书记,陈康任副书记。下属三个机关支部及各区团支部。全县共有团员288人。
  1953年4月10日,在赣州市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陈荣珍兼任团县委书记,陈康任副书记。
  至1985年先后召开14次团代会,选举产生各届团县委会领导成员。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历次团代表大会简表表19—4)=] [=此处为表格=] 建国初,团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儿童部(1956年改为“学校和少先队工作部”)、秘书室等机构。
  1956年,团县委在农村团员、青年中组织开展“千队万人”、“千堆万担”积肥运动,积肥2898.29万担,占全县积肥总数的65%。同年3月,团县委发起“绿化赣江两岸”植树造林运动。县内沿江两岸计620里,植树377040棵。
  1956年底至1957年初,全县开展整团工作。整团后,有总支71个、支部295个、团员9856人。
  1957年,遵照团中央的决定,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赣县委员会”。
  1966—1969年,学校成立“红卫兵”组织,共青团停止活动。
  1970年2月8日,大埠公社共青团员聂玉民在防洪抢险中,为保护水库安全,壮烈牺牲;同年9月1日,湖江公社共青团员、枯干民兵金风英(女)在抢救被洪水冲散的集体木材中英勇献自。县委、县革委和县人武部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军民向他们学习。地委追认他们为中共党员。
  1979年,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至1985年,受到团中央,团省、地、县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61个,新长征突击手462人。
  1980年5月13日,江口公社共青团员刘光珍,在上犹南河电站建设工地上,为抢救两名溺水民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团县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江口公社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县委、且革委和县人武部作出“向刘光珍同志学习”的决定。
  1982年12月30日,县委发文重新确认团县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和少先队工作部等机构。
  1983年,对全县农村团组织进行了整顿。整顿后,全县农村有20个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357个团支部、8610名团员。
  1985年,团县委在全县青年工人中组织开展“多方能手赛、力争增收节支25万元”的活动。被团省委评为“全省青工能手赛活动先进集体”。是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28个、团总支15个、团支部622人、团员13203人(其中男8984人、女4219人)。
  同盟青年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田村乡于1931年成立赣县同盟青年部。同盟青年部与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合署办公。县同盟青年部设脱产主任1人,区级同盟青年部主任由区少共宣传部长兼任。1932年8月,县同盟青年部下属区同盟青年部9个,乡同盟青年部75个,会员2870人。1934年10月,红军撤离赣县,同盟青年部停止活动。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民国27年(1938年)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赣县分团筹备处在县城西津路传习堂成立,刘光风任主任。后由倪豪、肖春溥、徐修惠继任。筹备处设总务、组训、宣传、女青年4股。
  民国32年10月31日,三青团赣县分团部正式成立,干事长徐修惠。
  民国33年3月1日,三青团赣县区团部筹备处成立,设总务、组训、宣传、服务、女青年5科,主任漆高儒筹备处指导赣南各县分团部的工作,赣县分团部取消。
  民国34年2月,区团部随专署迁安远,不久即停止活动。同年3月,成立赣南团务督导办事处,驻大埠,督导员刘金煌。不久,由徐舜颜继任,办事处迁大余。
  因防空,省立赣中学、省立赣县女子中学等7所学校迁梅林。为了开展这7所学校的团务活动,于民33年春成立三甫团梅林分团部筹备处,韩潮任主任。同年12月由杨隆生继任。民国34年2月,因赣县区团部迁安远,梅林分团部改称赣县分团部,迁大埠,干事长杨隆生。7月,迁返县城。
  民国35年,三青团赣县分团部下属15个区队,87个分队,92个小组,全县共有团员1386人。
  民国36年1月,刘金煌继任赣县分团部干事长。是年11有6日,国民党实行党团合并,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三青团即停止活动。
  少年组织童子军民国时期,赣县在公立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私立小学和中学初中都普遍建议了童子军组织。学校开设童子军课,配备童子军教官,节假日有时组织一些体育、文娱、宣传或露营活动。
  民国37年,成立了中国童子军赣县分会理事会,县教育科长叶新兼任主任,下设干事1人,录士1人。
  儿童团 1930年,赣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先在田村、白鹭、龙头、官村、吉塘、五陂、桃溪、地头、下横、石芫、社大、清溪等地建立了儿童团组织。后遍及全县苏区,儿童团设正、副团长各1人。下设大队、中队、小组。每小组10人左右。主要任务是:禁鸦片、捉赌徒,查路条和破除迷信活动等。田村乡儿童团时有团员200余人、儿童团吴约雨。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儿童团停止活动。
  少年先锋队苏区时,赣县少先队组织设县、区、乡三级队部。乡以下设中队,中队下设班,12人为一班。队员人数失考除负有儿童团所担负的任务外,还配合游击队作战及帮助红军家属搞生产、砍柴、挑水。
  1932年9月4日至8日,在瑞金举行的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总检阅时,赣县少先队荣获第二名。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后,少先队停止活动。
  建国后于1950年6月,名区中心小学组建了“少年儿童队”组织。学校设大队间,教学班设中队或小队。大队、中队或小队都配本校教师任辅导员。
  1953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4年8月,团县委举办了“儿童夏令营”。各地选派优秀队员参加夏令营活动。
  1956年,开始在校外建立少先队。当年在全县共建33个中队,队员4675人。少先队辅导员200余人。
  1956年4月,茅店区少先队员向全赣南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收集废金属,种植向日葵、蓖麻等,捐献“赣南少年号”拖拉机。这一倡议得到全区少年儿童的热烈响应。
  1959年10月,召开了少先队赣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成立了少先队县队部。
  1961年5月20日,召开了少先队赣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中,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6年底“红小兵”组织解体。
  1978年8月5日,团县委发出通知: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名称。此后,少先队活动又趋向正规。
  1985年11月,经团地委、行署教育局检查验收,赣县实现了“红领巾县”。12月19—20日,召开了少先队赣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05人,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赣县工作委员会”。是年底,全县有少年儿童83453人,少先队员81037人,辅导员2113人。
  第四节妇女组织妇女会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光复赣县,是年冬成立赣州妇女解放协会,为本县妇运之始。会址设赣城东北路赣州镇公所内,有会员500余人,戴源清、张家瑛等为委员。同时,创办妇女平民学校,以识字、家事、缝纫为主要科目,学生200余人。民国16年妇女会积极开展解放婢妾运动,翌年设“济良所”,由周佩衡任所长。
  民国18年成立赣南妇女协会,管章球等董其事。赣州妇女解放协会改称妇女协会。民国21年两会合并为赣县妇女会,由练慈姣负责。民国23年平民女校改为园东女子小学,由赵庆磷任校长,此后,妇运活动停顿。
  劳动妇女会 1930年3月至1932年10月,赣县苏区成立了县、区、乡各级劳动妇女委员会,并先后建立了19个区劳动妇女会,138个乡劳动妇女会。苏区妇女会领导妇女争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革命斗争中与男子一道参军参政。抗租减息、反霸分田。在支援红军作战中,妇女会组织宣传队、洗衣队和运输、侦察、慰劳、救护队等,为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妇女运动会民国26年成立妇女生活改进会,谭达为主任委员。“七七事变”后成立妇女战时工作团,谭达董其事。下设妇女指导委员会,张家瑛为主任委员。分东、南、西、北、中五区训练保甲人员,并设妇女识字班和妇女救护班。
  民国31年成立赣县妇女运动会,周详、夏宗秀等为委员,会址设国民党赣县党部。各乡设立妇女队,凡年在18—40岁间的妇女每日参加训练两小时,晚上在读书会就会。民国33年加聘委员,蔡娟为主任委员。民国34年改聘委员,熊淑媛为主任委员。民国35年3月改组,郭宗瑛为理事长。妇女运动会为国民党县党部所操纵,至解放停止活动。
  妇女联合会建国后1950年春,中共赣县县委组织部部长程成(女)起草《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章程(草案)》,鲍建民(女)、李博(女)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在茅店等五个区筹建妇女会。1951年春,召开首次全县妇女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有会员41621人。1957年12月15日改称赣县妇女联合会至今。赣县妇女联合会至今召开了九次代表大会。
  县妇女联合会成立以来,在党领导的历次运动和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妇女为促进改革,脱贫致富,振兴经济和维护妇女儿童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