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墟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30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墟市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2
摘要: 赣县墟市以销售粮油和竹木、糖、土纸、水果等地方特产而吸引外商。据史志载:明清时墟市多在四乡较适中之地或寺庙所在地,一般是三天逢一次墟期,相邻的墟市的墟期分别为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或“四、七、十”。墟市除有固定的商店、作坊外,在逢墟期时还有外商摆摊设点,交易甚盛。
关键词: 市场 自由市场

内容

赣县墟市以销售粮油和竹木、糖、土纸、水果等地方特产而吸引外商。据史志载:明清时墟市多在四乡较适中之地或寺庙所在地,一般是三天逢一次墟期,相邻的墟市的墟期分别为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或“四、七、十”。墟市除有固定的商店、作坊外,在逢墟期时还有外商摆摊设点,交易甚盛。
  清同治《赣县志》:赣郡城外设“市二十一:洪公、赤罡、龙江、武泰、蓝江务、东江、平固、磨刀、清溪、田村、泰湖、长演、龙下、维木、演口、韶陂、蓝田。镇三:七里、黄金、攸镇。墟二十:沙地、兰塘、道塘、江口、麂滩、下湖、长洛、玉田、大湖江、五云桥、石院塘、茅店、社埠、沙石、韩坊、王母、蟠龙、龙口、大埠、杨埠。” 民国35年《赣县新志稿》:全县设大湖江、湖江面、攸镇、沙地、五云桥、江口、社富、五龙、龙口、玉田、白鹭、清溪、麂塘、南塘、道潭、石芫、茅店、大田、储潭、沙石、蟠龙、和乐、河头、大埠、夏寒、长洛、王母渡、王富、新圩、长演坝、立濑、韩坊、小坌、杰村等34个墟镇。其中玉田(今田村)、江口、沙地、王母渡圩为较大圩场。
  建国后,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和生产、人口、交通等情况的变化、全县墟市也有较大变化。1954年12月,将社富区划给兴国县,社富、龙口、杰村、五龙4个墟场随之划入兴国县。1978年1月,将湖边、蟠龙、沙石等公社划给赣州市,和乐、永安、蟠龙、沙石4个墟随之划入赣州市。
  1958年前后,因赣州至兴国通车和田村至麂滩通车,加以水土流失,河床升高,平江通航不便,故道潭墟、麂滩墟自然消失。
  1959年,画眉坳钨矿在白石山建坑口,随后,逐渐形成白石墟。
  1953年在黄婆地(小坪)建立矿业社,挖钨砂的工人逐渐增多。1961年又成立小坪人民公社,党政、商业、文卫等机构也随之建立,因而逐渐形成黄婆地墟。
  道潭墟消失后,三溪群众要求开设一个新墟场。1961年成立三溪人民公社,为了方便群众,于1966年6月新开设三溪墟。同时,还先后恢复和扩建吉埠墟。立濑墟、牛岭坳墟和横溪墟。至1985年,全县共设黄婆地、韩坊、小坌、长演坝、王母渡、新兴、横溪、立濑、王富、大埠、夏汶滩、长洛、牛岭坳、大田、茅店、储潭、江口、五云、吉埠、石芫、南塘、清溪、大湖江、湖新、三溪、白石、沙地、攸镇、田村、白鹭30个农村墟场。
  第二节贸易集市贸易主要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工业品,小卖小买,互成交易,互通有无。各墟场交换的主要土特产品有:王母渡、湖江、江口的红瓜子;阳埠、王母渡的腐竹;田村、南塘、沙地的稻谷;长洛、沙地;大埠、湖江的茶油;江口、茅店的土糖(甘蔗)、黄麻;韩坊、大埠、小坪、长洛、湖江、吉埠的土纸、毛竹、木材、薪柴;韩坊、小坪的香菇;吉埠、茅店的草席;储潭、长洛、茅店的荸荠、西瓜等。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扩大商品交流,集市贸易逐渐繁荣。1951年土地改革后,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较大墟市分别举行各种类型的物资交流大会,累计达40余次,活跃了农村集市贸易,推动了生产。1956年,开放农村自由市场,墟镇集市贸易更加活跃,上市商品由50多种增加到180多种。纯购进额由1955年的443.46万元增加到562.54万元;纯销售额由1955年的708.23万元增加到1107.29万元。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集市被关闭,商品贸易受到限制,以致物价昂贵。1961年开始恢复墟镇集市,集市贸易趋于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看成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严加控制。1970年7月至1972年,全县各地先后强行改变传统墟期,由3天一墟改为5天一墟,并规定统一执行相同的墟日,集市贸易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后,市场开放,集市贸易焕发生机。据沙地墟1985年集市统计,上市品种由原来的180种上升到410余种。集市贸易成交额也逐年增长。1976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为225万元到1985年递增到1648.5万元。集市商品成交额与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78年6.5%上升到23.8%。
  [=此处为表格(1978—1985年集市贸易成交额统计表表12—6)=]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